怎样形成自我

如题所述

1.化被动为主动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父母与家人经常为我们安排各种事情的家庭中,我们很有可能就变得非常的被动,就是等别人安排各种机会与事情,基本上就是“等天上掉馅饼”的模式。被动化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与学**的重要方式,而在这种方式中我们失去了很多的机会与激发自己潜力的条件。所以我经常让一些朋友尝试做一些超出自己原来行为**惯的主动行为,以冲击自己原来的行为惰性,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主动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很多事情我们原来还是能完全胜任的,有些事情只要我们有锻炼的机会,我们实际上很愿意做或者会发现做的趣味,而只是过去我们没有太多主动的机会,而一旦我们有了主动,我们就有了新的空间与新的价值。被动与主动的利弊:在一个好事情前面,主动能显示我们的热情与负责的意思,而被动则显得我们听命而行,前者可托付,后者可召用;在一个坏事情面前,主动能显示我们的勇气,被动则显示我们的无奈,前者可动人,后者需留神;在一个不好不坏的事情面前,主动能促使别人也愿意尝试,被动则容易让其他人作罢。我们可以在什么地方使用主动呢?这个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我可以举出一系列的例子:比如我们可以发现工作中有很多有意思但别人还没做的事情,主动问领导我可以试下这个吗?比如我们可以主动地向坐在公共汽车、火车或者飞机座位边的不认识的朋友打招呼,陌生人就可能成了熟人。比如我们可以自己跑去其他学校听好的讲座、听完讲座主动向老师要名片。比如我们可以在参加培训或者其他活动的时候主动提问。比如我们主动愿意在招待客人的时候为客人倒水与点菜。比如我们可以主动地关心我们办公室的新同事有没有需要帮助的地方。甚至在有一个新任务下达的时候,我们也可以主动去领取任务。
主动是一种很重要的姿态,表明我们积极对待问题的态度;主动也是一种高度合作的模式,往往是别人喜欢的合作伙伴;主动是很好的学**模式,往往可以在不断的进取中塑造新能力;主动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因为主动承揽而使得自己有更明确的责任去整合资源、实现承诺。 因此,主动者往往是领导者或者有魅力者的基本条件之一。但是主动也不是完全没有问题,主动者有时候可能会侵犯到别人,主动者可能被一些人看作好事者,主动者也有可能给自己揽下不全是搞得定的事情。但是,主动是一种技能,它需要在操练中才能把握火候与分寸,所以我们看到主动所带来的最核心的问题实际上是因为我们主动不够而导致的生疏所落下的毛病,而只要我们在经常的主动中反思、总结与调整,最终我们就能变得成熟,其他人就更能感到我们的热情与协调能力,而较少感到我们的盲动与愣头愣脑冲撞的表现。
高调才有戏
我是主张人要高调的。有一个耶鲁大学的小同学,很优秀,我建议他要多在人群面前把自己的主张与特点表现出来,他很勉强,说,“我就不喜欢抛头露面,也不喜欢别人很注意我,我会觉得不舒服,还是低调点好。”这个说法我们很不陌生。其实我能理解并不是所有时候都要高调,也不是说只有高调是好的,更不是所有的人都不要低调,因为很明显低调可以显得谦虚,降低别人对你的期望,减轻压力感,还可以更容易生活在自己乐意的状态里。
然而我更觉得正常的人应该在不同的场合下选择不同的高调或者低调的策略,但是因为现在很多人太不会高调了,所以我还是特别主张人要努力高调。很多人的低调实际上是从小缺少世面与接受父母灌输的“不要张扬”的老观念的产品,等到二十多岁,这种拘谨与低调就形成了一种**惯,对于高调不懂、不敢也不适应,从此就自动把自己可以探索的高调能力废了。相当一部分人的低调实际上已经是自卑的变种,即使有的时候有一点点表现的冲动,也因初次尝试中的种种不适合感而草草收兵,也因没有来自父母与师长的积极鼓励,所以就索性断绝了自己的向往。实际上表现就是一种熟练活,你越表现就越熟练,越不表现就越拘谨,最终不表现者就越来越画地为牢,不能自拔。而在今天这种社会中,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资源分配更多变成了竞争型的分配模式,你纵然是天才,如果没有表现出来或者弱于表现,那么你在资源分配中的机会就会**减损——“不会表现者=弱者”的不公平公式就会屡屡被套用。
自我表现也有很好的人群过滤作用,在万千人群中,我们如能适当地表现出我们自己的特点、才华、爱好与需要,我们就有更大的可能与其他具有相近特点、才华、爱好与需要的人汇聚。自我表现形成的光环在过滤同类方面具有成本产出高的价值。当然,高调的自我表现者也可能会招致别人的首先攻击与关注(出头的椽子先烂),但是因为自我表现者在汇聚同类支持力量方面的优势,他在这样的历练中完全可能**加强自己的群体地位与资源获得能力。而低调者的利益很容易被忽略,而且即使争取也只能采用个人化的行动方式,久而久之不仅自己的特色丧失,而且利益获得能力减弱,更甚者将此文化作为家教传承后代,而造成代际传递,积弱难返。当然自我表现能力强者还要把自己的公开表现转变成行动的压力与目标,从而使得自己的知识、能力与自己造成的社会期望一致,那样高调才能造成高效。人如此则变成富有自我激励能力的人,一个组织内有这样的人就能有效激励伙伴,一个地方这样的人多了就会让人感到活跃的竞争气氛。其实谁不喜欢明明白白的上进、积极奋斗的状态呢?
重视个人的营销
关于营销的学问很多,但关于个人的营销讨论甚少,部分原因是人们以为营销主要是公司类商业组织的专用词,部分原因也是大家一般把营销等同于交易策略的设计,而一般不将个人放在交易范畴内。
我高度接受社会学家布劳(Peter Michael Blau)的观点,即人的社会关系是一种交易性质的关系,人们渴望在所参与的社会关系中有所投入、也有所收获,愉悦与满足很大程度上来自这种投入与收获的平衡。除此而外,我们也不能否认我们作为劳动力、作为交易机会的管理者、作为各种资源的竞争者,我们的个人特质及其彰显,对于我们的交易成功及在交易中占有优势是有帮助的。因此,我们需要对个人进行营销。
个人营销和商品营销有共性,比如:
①需要突出个人特性中的最有特色的优点,并加以传播,广泛而分散的传播并不十分有效。
②个人在其实力基础上也需要适度包装,这种包装的成效尤其可见于明星包装,但普通个人对这种包装仍缺乏意识。
③个人营销也需要把握特定的社会关系的需要而锁定特定的目标受众群体——在社区选举中可能是针对社区成员,而在找工作中则是针对雇主群体。
但个人营销仍然有显然不同于商品营销的地方,比如:
①个人营销虽也有功利性定价需要(如工作中的薪资定位),但在很多情形下主要是具有个人品牌形象传播性质的营销活动,因此其功利性要适当加以淡化从而可提升个人的价值形象,当然在最终意义上,有效的个人营销对提升个人价值的兑现能力是有帮助的。
②个人营销对象的确定性仍然不强,在诸如个人演讲、接受采访、被表彰这类活动中,个人营销对象具有明显的宽泛性。
③个人营销活动所借助的平台很多时候需要具有明显的不同于商业营销之处,比如直接广告的方式虽有用于西方式政治人物竞选之中,但受众容易对这种直接诉求相当讨厌,因此需要更好地结合其他活动型、网络型、节目型非广告型的软性传播方式。
典型的个人营销形式如个人博客与播客、个人参与的特殊性质的社会活动或娱乐活动(如抱抱团)、在媒体真人秀节目或其他媒体节目中的露脸、社区动员活动中的参与、组织与参加个人兴趣组织等。不管是怎样的形式,我们现在要特别需要认识到,这是一个资源开放、规模社交、快速流动的时代,我们要实现机会优化、机会优先、选择多样、有效注意就需要我们进行积极适当的个人营销。在此前提下,有关个人形象管理、传播媒体选择、个人事务管理、个人发展规划、个人沟通等方面的技能变得更为重要了。我们需要进一步重视、反省与认识自己,明白自己是需要被经营管理与被营销的,从而把自己由朴素的自发成长模式变成自觉管理模式。
赶紧动手
土豆网的王微在参加我的节目时讲过,他的一个朋友18年前就给他讲过要创业的故事,今天还继续讲着但从没试过。而他想到要做播客的事,没怎么说就做了,而今居然就有了点模样。
动手与动嘴是两件很不一样的事。动手需要主意、勇气与行动本身,与思想相比,动手有更高的成本,也因为实际的行动要牵涉和影响周围的环境,而需要与此相应的社会调适能力。动手会引起一系列相应的后果而需要去面对,因此动手比思想是一种更为复杂与综合的管理工作。
经常动口而不动手的人,除了可能成为演说家,很少能真正改变世界,或者他们需要如诸葛亮一般找到像刘备那样的合作者,不然徒说话并不具太大的效果。如果你以思想为骄傲而看不起动手的人,那往往就成了茶壶的嘴了。行动者的可贵在于进入一个真实的场景,而不是虚拟的构想,从而使自己对实现的条件与制约有更好的体认。
而动手者不一样,即使笨嘴拙舌的行动者也可以成就很多的事,即使他们思虑不全,他们也可在行动中用试错法,如同在打靶中调准目标那样进行修正,而在最后有所进步。我们在企业家或者学问不高的人中看到太多这样的例子。古语中“笨鸟先飞”也是这样一个行动故事,这个故事没有说“笨鸟先想”。
当然如果动手者还擅长动脑,或者动脑者还擅长动手则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很高,但在这里最不可缺少的是行动,一切知识的真正创新和进步与行动而不只是思想本身密切相关。这对比较缺少动手经验和缺少因动手而体会到真实的人情世故的大学生而言尤其必要。
收获每一件细小的快乐
我曾经为在湄公河边捡到的一颗鹅卵石开心,我也为自己拍到马赛马拉的狮子而兴奋,我还为得到别人邀请我去他们国家的访问而惊喜。就算没有这些,我对走到一处小吃摊能吃到久违的卤煮火烧,发现一幅很久以前爸爸的照片,接到老同学的电话而感到生活的美好。即使没有这些,我为经济危机了我还能忙碌庆幸,但我也为周末可以不工作而待在家里高兴,还为听说我姐姐的血糖降了一点而由衷欢喜。其实每当我们睁开眼睛,看到太阳依然出来;我们还能有一餐朴素的早餐;我们还能有可以上班的工作;在同事那听到新的消息;中午的餐饮里还有蛋汤,我们不需要顾虑红烧肉里面的糖分;然后我们下班的路上虽然堵但是可以听到轻松的音乐;然后夜晚我有自己喜欢的电影碟等着自己;睡觉之前我可以读到自己喜欢的书;而临睡前的洗澡,水热得恰到好处。为这样多的好事情献上感谢,我们真的是有福的人。在任何的情况下,其实我们都不是最糟糕的,因为我们总是比一些人幸运,而且我们总是可以有新的幸运。快乐好像一座金字塔,那是由一块块细小的赏心乐事堆砌而成的。
我幸而生在农村,所以知道了那么多原汁原味的动植物;我也幸而有那么多哥哥姐姐,从小得到他们很多的教训,也得到他们很多的帮助;我幸而生活在苏北,所以贫穷的地方使我知道别无依靠,自我努力的重要;我幸而有机会去重庆,所以我改变了怕辣的口味,而且获得了真正逻辑严格的法律训练;我很高兴有在机关工作的机会,那些我不喜欢的过程却让我有了喜欢的经验;我幸而离开机关创业,所以我可以做我自己喜欢做的事业;我也幸而抑制自己个性中的某些强势的因素,所以我得到了让我喜欢的团队;我幸而选择了去做一些我难啃的外语训练,所以我得到了我喜欢的国际交往能力;我幸而喜欢在任何移动的物体上瞌睡,因此飞遍全球我很少受时差的困扰。其实我明白了,真正的高兴是在不喜欢的田野里面收获的,因为很多喜欢就在不喜欢的底下,很多的开心就在不开心的另一面,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耐心的接纳。很多人喜欢横财般的大快乐,但是大快乐需要大耐心,也需要大痛苦;相反,细水长流的喜欢里面可以磨炼我们的心性,积累我们的德行,最终让我们获得宁静与悠久的喜乐之心。实际上,只要我们学会等待细小的快乐,快乐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用重压逼出能力
我做很多的事情,有人就问我,怎么能做到,怎么能管理好时间,其实一个很奥妙的做法是隐藏工作量中的,做到一定数量我们会发现做事情多才能做更多的事情:做一件事情需要8小时,做两件事情可能需要9小时,而做三件四件事情可能只需要8小时,原因就在于我们做的很多事情之间可以互相支持。我们活着,需要爱、疼、资源、悠闲、享受,但是我要说,只有重压才能逼出能力。重压之下,我们有走投无路的孤注一掷;有狗急跳墙般的急中生智;有忙里偷闲的灵感;有手忙脚乱中培养的做事轻重缓急。这些都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重压有很多类型:第一类是数量极多的事情,你一件事情做得累,再做一件,几件事情之后你回头再做一两件事情才发现你做事情会很从容;第二类是做事情的类型,我们做一种事情,再做一种事情,见识多了我们能找出自己最有感觉的事情,或者我们另外一类事情中的资源能帮到这一类事情,达到互相促进的目的;第三类是目的性的加强,也就是说我们在自己年幼的时候可以散漫一点,在家人的关爱下可以撒娇,但是我们面对社会的时候,需要我们能承诺,能给出具体的规划,因此我们需要先讲究目的,然后能够提供产出,而且我们不只是说说而已,而是真的动手去做,从想想到说说到动动,从虚家伙变成真家伙,我们的压力则增大了,但是落地的能力提高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