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条件

如题所述

(一)地理位置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是与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等五大河流尾闾相接的似盆状天然凹地,受江、河水位制约水量吞吐平衡而形成的连河湖。鄱阳湖地区包括环鄱阳湖的南昌市(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青山湖区、湾里区、南昌县、新建县、安义县和进贤县),九江市(浔阳区、庐山区、九江县、德安县、星子县、都昌县、湖口县、彭泽县和永修县),宜春市(丰城市、高安市、樟树市和奉新县),抚州市(临川区和东乡县),上饶市(鄱阳县、余干县和万年县),景德镇市(乐平市),鹰潭市(余江县)等7个设区市的29个县(市、区),总面积39699km2,如图版Ⅰ附图1-1。

(二)地形地貌

鄱阳湖地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由丘陵岗地、平原、水道、洲滩、岛屿、内湖、汊港组成。其地势比较有规律地由湖盆向湖滨、冲积平原、阶地、岗地、低丘、高丘变化,逐步过渡到低山和中低山等地貌。其中,丘陵岗地面积占62.2%,水网及水面面积占23.6%,圩堤面积占14.2%。

山地主要分布于九江市庐山和南昌市梅岭,最大海拔分别为1474m和841m;丘陵主要分布于鄱阳湖东北部的彭泽、乐平、万年,以及东乡等地,海拔为300~500m。岗地、平原海拔为20~100m,湖泊洼地低于海拔15m。洲滩位于5河流尾闾区,由全新世晚期堆积物组成,有沙滩、泥滩、草滩3种类型。现有岛屿41个,面积最大的莲湖山有近42km2,较大的岛屿还有鞋山、长山、棠荫、泗山、三山、南山、矶山和松门山等,岛屿类型有岩岛和沙岛。汊港多分布于入长江水道东岸和主湖区北岸及东北,东南湖隅,全湖主要汊港约20处。

(三)气候资源

鄱阳湖地区热量资源较为丰富,优越的光、温、水资源条件为鄱阳湖地区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全区年平均气温为16.8~18.0℃(高山站除外),年平均气温自北向南递增,且平原高于山区,并且低于全省平均状况(全省年平均气温为18.0℃)。全区各月平均气温最低出现在1月,多年平均为5.1℃,其次为2月,多年平均为6.9℃;全年月平均气温最高出现在7月,多年平均为29.2℃,其次为8月,多年平均为28.7℃。

从积温来看,全区>0℃的积温为6109~6552℃(高山站除外),>0℃的积温分布基本表现为西北—东南走向的带状分布。全区稳定通过0℃的天数为352~360d,全年均可进行农事活动。全区日平均气温≥10℃的积温为5350~5719℃。全区≥10℃的持续日数在243~250d,各地差异较小。无论是热量资源还是生长季天数均有利于两季喜温作物生长。≥15℃的积温是喜温作物旺盛生长的界限温度。其持续日数则为喜温作物大田积极生长的生长季长短,对大田作物生长具有重要的指标作用。除高山区外,全区日平均气温≥15℃的积温为4688~5132℃,而且地区之间差异非常小。

鄱阳湖地区是江西光照条件最优越的地区。全区年日照时数为1687~1915h。日照时数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2月份最低,多年平均为87.3h,其次是3月份;日照时数最多的月份在7月,多年平均为243.7h,其次是8月份。全年大部分月份日照时数都低于150h,只有7,8,9,10四个月日照时数在150h以上。全区日照百分率多年平均为35.8%~44.5%,全区的大部区域年日照百分率为40%~42%,鄱阳湖地区的南部县域,日照百分率偏低,在40%以下。太阳总辐射量为444×103~477×103J/cm2。全省光能为96.9~144.5kcal/cm2·a,南昌市为116.45kcal/cm2·a,以都昌县最多。

鄱阳湖地区降水丰沛。全区年降水量多年平均为1421~1822mm。年降水量分布基本表现为从西北至东南逐渐增加的趋势,地区分布基本与热量的分布一致。但是,年内降水量分配极为不均,季节差异大。其中6月份降水量最多,12月份降水量最少。4~6月是本区的主汛期,占全年降水量的46.4%(多年平均累积为743mm);平均各月降水量都在200mm以上;其次降水量较多的月份为3月和7月,平均月降水量都在150mm以上。3~7月为本区降水量集中期,此时期降水累积量达1061mm,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6.2%。

总之,优越的光、温、水资源条件为鄱阳湖地区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土壤资源

鄱阳湖地区土地总面积3.97万k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23.78%。2004年,全区耕地面积82.1万hm2,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9.6%,人均耕地0.056hm2。耕地中水田面积67.2万hm2,占81.85%;旱地面积14.9hm2,占18.15%。

区内的水田主要分布于鄱阳湖周边圩区和“五河”尾闾平原区,旱地分布于岗丘地区;菜地分布于城市郊区及城镇周边;林地面积35.80万hm2,主要分布于鄱阳湖周边高岗和丘陵山地区。

区内土壤类型有红壤、黄棕壤、紫色土、石灰(岩)土、石质土和粗骨土、潮土、黏磐黄褐土、水稻土。水稻土依据生成母岩、形成特点及肥力特性,又分为黄泥田、潮沙泥田、鳝泥田、紫褐泥田、石灰泥田、马肝泥田和红沙泥田7个土属。

从鄱阳湖区向外扩展,有滨湖平原和低岗残丘,构成一个底面平坦开阔、四周稍高抬起的盆状地形,不同的土壤类型也随这种盆状地形而分布。平原地势低平,一般海拔在20m以下,相对高差仅几米,港汊交织,水网密布,主要分布湿潮土,离湖较远的湿潮土经围垦种稻而形成圩田,形成水稻土;潮土系河湖冲积物在地下水参与下干湿交替并经旱耕熟化而成,为江西最好的旱地土壤。水圩田之上的低丘岗地则为棕红壤或黏磐黄褐土及熟化而成的水稻土或旱作土。此外,在湖边还有小面积的新积土和沙丘土。

(五)水资源

鄱阳湖地区地处我国南方湿润多雨地区,降水丰富。由于降水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因此水资源相当丰富。除庐山高山站外(年降水量高达1968mm),全区年降水量多年平均为1421~1822mm,其中万年县最高,彭泽县最低。全区年降水量分布基本表现为西北—东南走向,从西北至东南方向年降水量逐渐增加,这种年降水量增加的地区分布基本与热量增加的分布趋势一致。

鄱阳湖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4~7月,径流量大,因而多洪涝灾害。要加强水资源的治理与开发,注重水源调配,发展灌溉,合理引导和储备水源,变害为宝。

鄱阳湖地区浅层地下水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因此地下水资源较丰富。地下水具有年内、年际变化较小的特点,是湖区比较稳定可靠的水资源量。这些地下水可作为农田灌溉的补充水源。

鄱阳湖水系的支流,水量都非常丰富。鄱阳湖地区的水质是我国淡水湖泊总体水质较好的湖区之一,加之本区水、热时空分布基本同期和优越的光热资源,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