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孝亲敬师

如题所述

对他们多一点耐心,对他们多一点关心,对他们多一份孝心,对他们多一份真心,对他们多一份细心,多他们多一份诚心。孝亲敬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要付出真心,诚心,同时还得多理解,要耐心。

1、对他们多一点耐心。

要想孝亲敬老,首先要对他们多一点耐心。亲人,老年人,难免会絮絮叨叨,遇到他们唠叨的时候,耐心的听他们说完,不要去打岔,听听他们的语言,听听他们的教诲,没什么不好,哪怕是一些没有多少用的话语,耐心的听一听,也可以让他们心情更舒畅。

2、对他们多一点关心。

要想孝亲敬老,要对他们多一点关心。亲人,老年人,其实都很需要来自后辈们的关心,因为后辈们常常不在身边,缺少了长久的陪伴,他们也很孤独,所以后辈们多给他们一些关心,也是一种孝亲敬老的方式。

3、对他们多一份孝心。

要想孝亲敬老,要对他们多一点孝心。常回家看看就是最大的孝心,给他们多点陪伴,也是一种孝心,买他们需要的东西,为他们考虑多一点,也是一种孝心,对他们尽孝,让他们安度晚年,这是后辈们最应该做的事。

4、对他们多一份细心。

要想孝亲敬老,要对他们多一份细心。人老了,也就不像年轻时候那么矫健了,作为后辈,在照顾老年人时要细心一些,精心照料他们的晚年生活,会让他们享受到天伦之乐的幸福。

5、对他们多一份真心。

要想孝亲敬老,要对他们多一份真心。想想亲人老人在我们小时候对我们的样子,现在他们老了,我们就应该怎么对他们,用自己的一己之力,用真心照顾他们,赡养他们,让他们安度晚年。

6、多他们多一份诚心。

要想孝亲敬老,要对他们多一分诚心。其实亲人老人并不奢望能从后辈们身上回报多少,他们更期待的是大家坦诚相待,有什么就说出来,大家不要打肚皮心思,单纯一点,坦诚一点,生活也会过得轻松一点。

孝道文化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1、敬亲。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谈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

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

2、奉养。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

3、侍疾。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

4、立身。《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儿女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因此,终日无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这也是对父母的不孝。

6、谏诤。《孝经》谏诤章指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也就是说,在父母有不义的时候,不仅不能顺从,而应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不义,这样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义。

7、善终。 《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丧礼时要尽各种礼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07
孝亲敬师,学会感恩,就是对世间所有人所有事物给予自己的帮助表示感激,铭记在心;“感恩”之心,就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阳光雨露,一刻也不能少。
其实孝道的核心是要突出“感恩”思想,理解磕头后面的价值取向才是真正重要的。表达爱心的形式是多元的,每一个老人内心感到温暖的形式也是不一样的,孝悌并称不可偏废;二是无违父母;三是为父母守孝;四是在家尽孝,在国必忠。
几千年来,“磕头”、“跪拜”“昏定晨省”“披麻戴孝”“守灵”等仪式一直承载着中华民族“孝”文化的内容。而当代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更是严格保留了很多的传统孝道仪式和规范。例如在韩国,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在正月初一之前赶回供奉祖先的长兄或长子、长孙家,参加祭祖的茶礼仪式并相互拜年。拜年时,长者盘膝而坐,晚辈在长者面前下跪叩头,长者对成年晚辈低头弯腰答礼。
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绝该继承和发扬。孝亲敬老美德更是精髓,更应该继续发扬光大,这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是良心的要求。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