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人的第一需要就是生存,吃是要被放在众多需要之先的。远古尚无家具,先民就地为炊,埋锅造饭,炊具就是这样早于家具而诞生了。做饭、餐饮,包括很多活动起初都采取的是近地的姿势,席地而坐成了那个时代的普遍行为。至于那些低矮的几案当然是符合了近地姿势的需要。农业的出现促使家的形成进一步趋于稳定,从而也引发了家具的发展,其中出现最早的也必然与饮食有关。
说说古人的坐姿
“席”就是我们所说的席子,古人有很多词语可拆开来理解,但是放在今日,却混同在一起了,比如俗语中常提到的: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筵席”指明的就是两样东西,筵指的是室内铺满整个地面的底席,有点类似于咱们今天的木地板一样的,而坐在我们脚下正方的那才叫做席,席的大小一般 一米见方,脚下这块要坐的席子可不能随便摆放,必须规矩平整,正所谓,《论语·乡党》中解释的:席不正,不坐。我们的老祖宗还是很挑剔的,“席正”是一种以示庄重的重要方式。但是这里又有一个问题了?怎么样才叫正呢?我们以什么为参照物呢?参照物就在这个房间之内,必须与墙壁平行。当然了这个席子也不一定是一个,可以再加上一层,我们谓之重席。
“坐”和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坐姿就不一样了,现在意义上的坐姿是在东汉末年胡床胡椅传入中原之后,随着一些高脚桌椅家具的应用,老百姓们开始垂腿而坐。要想了解更早时期老祖宗的坐姿,首先得从站姿说起,最先对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行走、坐立等容貌仪态方面作以系统性规范的是西汉学者贾谊,此时正是儒家开始逐步盛行的时代。
其实在西汉贾谊之前,文献当中已经有诸多对于站姿和坐姿的表述了,主要集中在《礼记·曲礼》当中:如“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寝毋伏”(走路的时候别晃来晃去,显得很傲慢无礼的样子;站在那里不要重心放在一个脚上面,像是跛脚站着一样;坐在那里的时候不要像小孩子一样屁股着地,两腿向前分开来坐着;睡觉的时候不要趴着睡觉,姿势不是很雅观的样子——看来我以后得改改睡觉的姿势了,有时候会感觉腰疼,就干脆趴着睡觉了);“立必正方,不倾听”(听讲的时候一定要端端正正的,不要歪着身子听人说话);“室中不翔,并坐不横肱。授立不跪,授坐不立”(在室内走路的时候不能甩着膀子,把胳膊张开来;和别人并排坐在一起的时候不能把胳膊横起来;别人给东西的时候站着给你,那你就不用坐着了,但是别人给你东西的时候是坐着的,那你就不能站着去接别人给的东西),
《新书·容经》中的记载吧:坐以经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
在看坐姿的时候,除了基本上上半身符合站姿的要求外,最重要的就是眼神了,若为经坐,则目光平视、关注与己交流的对方(如果放在现在来看,这是与人沟通当中最容易建立起来的一种信任手段);若为共立,那么就得看对方的膝盖了;最特别的是肃坐,并不是向之前看到的继续往下弯腰低头了,而是仰头的方式了,但是不是随便仰,不能过分;如果是低头垂肘的时候,那就是卑坐了。但是上述四种坐姿有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屁股必须落在脚后跟上,脚面朝下。放到现在一般人是受不了的,时间长了,是会容易酸麻的,就算是古代的一些文人如此长时间跪着,也会感觉难受的,比如六朝竹林七贤的嵇康坚决不去做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害怕这样老师正经危坐的姿势,“危坐一时,痹不得摇”,坐到腿麻,还不敢随便去放松,呵呵,改天大家有空可以在自家的床上试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