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河州移民的来源

宋代河州移民的来源

  1862年(清同治元年)5月至1863年10月,陕西渭河沿岸回民起事后,河州回民马占鳌领导的以河州为中心的回、撒拉、东乡族也于1863年积极响应,从此这部分人就成为了河州移民。

  清同治十一年六月二十五日(1872年),左宗棠给同治皇帝的奏折中称,安置河州移民陈富贵等447人于青岚山、董永海等108人于新套河(现西巩驿营坊村南坪、北坪社西面河湾)、水应江等428人于夏家营坊(由于当时移民从河州扶老携幼步行到西巩驿花沟时,实在已无力继续前行,又见这里水源充足、地势平坦,故申请就此安置,被准许。因此,这部分先民实际被安置在花沟,而不是夏家营坊)。
  从那时起至今,河州移民已在定西安定生活了整整一百四十年,但至今仍操着一口标准的河州话。由于和定西本地人在语言上的差异较大,故极易区分出“随教”。

  建国后河州移民现状
  定西安定河州移民现在主要在安定符川、内管、新集、西巩驿和青岚五个乡镇的15个村聚居,在这些聚居区内也有一部分是非河州移民,但由于人数少,在语言、习俗已被河州移民同化。经过一百多年的繁衍生息,河州移民从刚迁来的1000人不到到现在人口已达到1.7万人左右,约占安定区45.19万人口的3.76%。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4-28
在定西安定的符川、西巩驿、青岚、新集、内管五个乡镇有一群人语言、生活习俗与远在几百公里外的河州(今甘肃临夏州)人相似,他们被定西当地人称为“随教”。

河州移民是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1862年(清同治元年)5月至1863年10月,陕西渭河沿岸回民起事后,河州回民马占鳌领导的以河州为中心的回、撒拉、东乡族也于1863年积极响应,从此,河州乃至甘肃发生了十多年的战乱。回民起事后,不断向清军进攻的同时,也屠杀了大量无辜的汉民,并胁迫河州汉民随伊斯兰教。由此引发了清政府与回军的战争以及回汉民族间的仇杀。对此,在甘肃各地方志中均有记载。如定西县志记载:“1865年(同治四年),宁远、马家堡等地,回汉民仇杀更烈。”临洮县志记载:“清穆宗同治二年(1863年)六月甲午夜,狄道知州屠旭初与临洮营都司陆升、乡绅张葆龄等,执行清王朝民族歧视压迫政策。放火烧城内礼拜寺及南、北槐巷回民五百余户房屋,回民四千余人受害。其后,穆扶提教主马云与东乡族马悟真配合,于农历八月二十七日攻开狄道城,城内汉民多数被害。” 起初大多是回民对汉民的屠杀,后来是汉民对回民的报复式屠杀。据有些史料显示,甘肃除兰州稍平安外,其余地方的大部分民众因战争而逃逸或死亡,所剩寥寥,正如有人说“这是冷兵器时代最后一次超大规模的种族屠杀”。
  战乱发生后,与回民杂居在河州的汉民,要么逃出、要么随教、要么被杀。由于河州移民祖住地与临洮仅隔一洮河,因此有大量汉民越过洮河逃出河州。特别到了冬天洮河结冰后,更利于河州东部汉民的出逃。在那个十分动荡的战乱时期,出逃是冒着极大生命危险的。出逃的人,有的投亲靠友、有的盲目奔波,大多去了临洮、金县(现榆中)、渭远、兰州、陇西等地。剩下的大部分人由于家庭拖累,无法逃离河州,只得选择权宜之计—随教。丁焕章先生主编的《甘肃近现代史》对这有记载“同治三年十月初三日(1864年11月1日),河州城被马占鳌围十一个月后攻破,马占鳌即命令凡愿投诚随为回民的汉民挂出白旗,头戴白号冒,一律免杀。这样大多数汉民为了自保,头戴白号冒,随了回民,称为‘随教’”。这是回军对杂居在河州回民中间的汉民的一种“待遇”,其他地方的汉民则“享受”不到。
  清同治十一年六月二十五日(1872年),左宗棠给同治皇帝的奏折中称,安置河州移民陈富贵等447人于青岚山、董永海等108人于新套河(现西巩驿营坊村南坪、北坪社西面河湾)、水应江等428人于夏家营坊(由于当时移民从河州扶老携幼步行到西巩驿花沟时,实在已无力继续前行,又见这里水源充足、地势平坦,故申请就此安置,被准许。因此,这部分先民实际被安置在花沟,而不是夏家营坊)。
  从那时起至今,河州移民已在定西安定生活了整整一百四十年,但至今仍操着一口标准的河州话。由于和定西本地人在语言上的差异较大,故极易区分出“随教”。
第2个回答  2016-05-20
在定西安定的符川、西巩驿、青岚、新集、内管五个乡镇有一群人语言、生活习俗与远在几百公里外的河州(今甘肃临夏州)人相似,他们被定西当地人称为“随教”。

河州移民是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1862年(清同治元年)5月至1863年10月,陕西渭河沿岸回民起事后,河州回民马占鳌领导的以河州为中心的回、撒拉、东乡族也于1863年积极响应,从此,河州乃至甘肃发生了十多年的战乱。回民起事后,不断向清军进攻的同时,也屠杀了大量无辜的汉民,并胁迫河州汉民随伊斯兰教。由此引发了清政府与回军的战争以及回汉民族间的仇杀。对此,在甘肃各地方志中均有记载。如定西县志记载:“1865年(同治四年),宁远、马家堡等地,回汉民仇杀更烈。”临洮县志记载:“清穆宗同治二年(1863年)六月甲午夜,狄道知州屠旭初与临洮营都司陆升、乡绅张葆龄等,执行清王朝民族歧视压迫政策。放火烧城内礼拜寺及南、北槐巷回民五百余户房屋,回民四千余人受害。其后,穆扶提教主马云与东乡族马悟真配合,于农历八月二十七日攻开狄道城,城内汉民多数被害。” 起初大多是回民对汉民的屠杀,后来是汉民对回民的报复式屠杀。据有些史料显示,甘肃除兰州稍平安外,其余地方的大部分民众因战争而逃逸或死亡,所剩寥寥,正如有人说“这是冷兵器时代最后一次超大规模的种族屠杀”。
 
 战乱发生后,与回民杂居在河州的汉民,要么逃出、要么随教、要么被杀。由于河州移民祖住地与临洮仅隔一洮河,因此有大量汉民越过洮河逃出河州。特别到了
冬天洮河结冰后,更利于河州东部汉民的出逃。在那个十分动荡的战乱时期,出逃是冒着极大生命危险的。出逃的人,有的投亲靠友、有的盲目奔波,大多去了临
洮、金县(现榆中)、渭远、兰州、陇西等地。剩下的大部分人由于家庭拖累,无法逃离河州,只得选择权宜之计—随教。丁焕章先生主编的《甘肃近现代史》对这有记载“同治三年十月初三日(1864年11月1日),河州城被马占鳌围十一个月后攻破,马占鳌即命令凡愿投诚随为回民的汉民挂出白旗,头戴白号冒,一律免杀。这样大多数汉民为了自保,头戴白号冒,随了回民,称为‘随教’”。这是回军对杂居在河州回民中间的汉民的一种“待遇”,其他地方的汉民则“享受”不到。
  清同治十
一年六月二十五日(1872年),左宗棠给同治皇帝的奏折中称,安置河州移民陈富贵等447人于青岚山、董永海等108人于新套河(现西巩驿营坊村南坪、
北坪社西面河湾)、水应江等428人于夏家营坊(由于当时移民从河州扶老携幼步行到西巩驿花沟时,实在已无力继续前行,又见这里水源充足、地势平坦,故申
请就此安置,被准许。因此,这部分先民实际被安置在花沟,而不是夏家营坊)。
  从那时起至今,河州移民已在定西安定生活了整整一百四十年,但至今仍操着一口标准的河州话。由于和定西本地人在语言上的差异较大,故极易区分出“随教”。
第3个回答  2016-05-11
在定西安定的符川、西巩驿、青岚、新集、内管五个乡镇有一群人语言、生活习俗与远在几百公里外的河州(今甘肃临夏州)人相似,他们被定西当地人称为“随教”。

河州移民是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1862年(清同治元年)5月至1863年10月,陕西渭河沿岸回民起事后,河州回民马占鳌领导的以河州为中心的回、撒拉、东乡族也于1863年积极响应,从此,河州乃至甘肃发生了十多年的战乱。回民起事后,不断向清军进攻的同时,也屠杀了大量无辜的汉民,并胁迫河州汉民随伊斯兰教。由此引发了清政府与回军的战争以及回汉民族间的仇杀。对此,在甘肃各地方志中均有记载。如定西县志记载:“1865年(同治四年),宁远、马家堡等地,回汉民仇杀更烈。”临洮县志记载:“清穆宗同治二年(1863年)六月甲午夜,狄道知州屠旭初与临洮营都司陆升、乡绅张葆龄等,执行清王朝民族歧视压迫政策。放火烧城内礼拜寺及南、北槐巷回民五百余户房屋,回民四千余人受害。其后,穆扶提教主马云与东乡族马悟真配合,于农历八月二十七日攻开狄道城,城内汉民多数被害。” 起初大多是回民对汉民的屠杀,后来是汉民对回民的报复式屠杀。据有些史料显示,甘肃除兰州稍平安外,其余地方的大部分民众因战争而逃逸或死亡,所剩寥寥,正如有人说“这是冷兵器时代最后一次超大规模的种族屠杀”。
 
 战乱发生后,与回民杂居在河州的汉民,要么逃出、要么随教、要么被杀。由于河州移民祖住地与临洮仅隔一洮河,因此有大量汉民越过洮河逃出河州。特别到了
冬天洮河结冰后,更利于河州东部汉民的出逃。在那个十分动荡的战乱时期,出逃是冒着极大生命危险的。出逃的人,有的投亲靠友、有的盲目奔波,大多去了临
洮、金县(现榆中)、渭远、兰州、陇西等地。剩下的大部分人由于家庭拖累,无法逃离河州,只得选择权宜之计—随教。丁焕章先生主编的《甘肃近现代史》对这有记载“同治三年十月初三日(1864年11月1日),河州城被马占鳌围十一个月后攻破,马占鳌即命令凡愿投诚随为回民的汉民挂出白旗,头戴白号冒,一律免杀。这样大多数汉民为了自保,头戴白号冒,随了回民,称为‘随教’”。这是回军对杂居在河州回民中间的汉民的一种“待遇”,其他地方的汉民则“享受”不到。
  清同治十
一年六月二十五日(1872年),左宗棠给同治皇帝的奏折中称,安置河州移民陈富贵等447人于青岚山、董永海等108人于新套河(现西巩驿营坊村南坪、
北坪社西面河湾)、水应江等428人于夏家营坊(由于当时移民从河州扶老携幼步行到西巩驿花沟时,实在已无力继续前行,又见这里水源充足、地势平坦,故申
请就此安置,被准许。因此,这部分先民实际被安置在花沟,而不是夏家营坊)。
  从那时起至今,河州移民已在定西安定生活了整整一百四十年,但至今仍操着一口标准的河州话。由于和定西本地人在语言上的差异较大,故极易区分出“随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