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的深刻难忘的部分

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的深刻难忘的部分

朋友是个有心人,网购了一本《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送给我的儿子读。
早就耳闻过这个散文大家,主要是他的那篇《觅渡,觅渡,渡何处?》。“题为文之眼”,这篇文章的题目内涵很丰富,“觅”字显示了一种非常认真、非常努力、非常执着的态度。而连用两个“觅渡”更显示和强化了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梁先生以独特的视角,将先驱瞿秋白写得荡气回肠,颇有“碧海鲸鱼”的壮美,让人在一声长叹之后,又留下深沉的思考。
有一日,去中学检查工作,正遇上一位老师执教这篇文章。老师的一段精彩教学结语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人的一生就像从此岸到彼岸的过程,如何过渡?人人求索,各有不同。而人生的意义到底何在?我说不清楚。不过,我却很清楚地知道,人生本来或许并没有什么意义可言,只是因为有了我们的自身的存在和我们亲力所做的事情,我们的人生才有了意义。从这个角度而言,人生的意义似乎就取决于我们所做的事情和它的正确程度。既然如此,我想,现在的我们应该努力加强自身的内涵修养和知识储备并牢记先贤们的伟大与不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自己的现在和未来需要作出判断和选择之时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人生抉择,并在这个意义上赋予自己的人生所可能赋予的最大价值。
这是一个真诚的人生告诫。好深刻!
儿子不怎么喜欢读书,而对于这个《读本》,似乎有点例外。究其原因,他却说:吸引我的其实不是梁衡的文章,而是文章旁边的那些精到的点评。
啊?!顺着儿子的思路,我也发现了《读本》的一些与众不同。在第二单元“扩展阅读”篇中,从写人、写景、记事、抒情、说理五个板块推介了梁先生的近40篇短小精悍、文质兼美的优作。在每个板块的最前面分别作了对应的写作提示及阅读指导,例如关于“抒情”的就有《为文第一要激动》,“写作就是一种感情和思想的喷发。”“有激动为真文章,能感到作者想说话,说真话,读者就有新感觉,新启发。”充分强调了创作的真情实感,对学生的阅读与写作都有实在的帮助。
儿子感叹的是那篇《石头里有一只会飞的鹰》,文中有几处旁注:“杂文式议论,以事引出话题。”“连用史料,说明人要发现自己的价值。”“反面例子。”“以下更进一层,人要脱俗。”“本文特点:以事证理。连连用典。结尾也是用三位名人的话引申开去。”这些点睛之笔,给读者,尤其是中学生很多有益的启示。
原来,这是一本为学生阅读而精心设计的书!
我读《读本》,更多地关注了书的第三单元——作品教学研究。
从中,我们可以获得一些关于教材解读的新理念。一篇课文可能有十种、百种不同的解读。这正是艺术的魅力,如果是科学,便只有一种标准答案。语文是科学同时也是艺术,文学更是一门艺术。而在一切艺术门类中,只有文学是形式和内容是最有机的高度的统一。研究教材就是解剖这个复杂的有机体。当作者集中精力写作时,他会不自觉地将其修炼所得的全部思想、方法都用上,所谓使出浑身解数。到底有多少思想、方法产生了多么好的效果,他自己也不大知道。正如一场大的战役,指战员只顾打仗,仗打赢了,成了战史上的经典,后人就来研究。教材就是案例,教材解读就是围棋上的复盘,从案例中品评效果,还原作者的思路和方法,再用这方法去指导新的创造。
作为语文教师,我还特别关注了书中的一段引语:通过一篇课文学生能学到什么?教师能教给学生什么?其实就是三样东西:语文知识、思想内容和审美。
学生为什么学语文,因为语文是基础,是各种学科的基础、一个人在社会上生活立身的基础。不管做什么,人先得会说话写字。正如不管什么运动员,田径、球类还是武术,先得会走、会跑。所以学语文,第一是学习语文基本知识,即掌握语言、文字、文章的规律和技巧。这些规律通常是体现在一篇课文中。又因文章除形式外必须有内容,学生在学习一篇范文时也就顺便受到了文章内容的教育。由于学生正处于成长期,语文虽不是政治课,但这种由课本获得的思想将会影响他的一生,构成了他以后认识社会、人生的参照系。所以学语文的第二个作用是思想教育。语言是一种艺术,语文不但教我们怎样正确地表达内容,还教我们怎样更美好地表达。所以学语文的第三个目的是学会审美,掌握美的标准,美的表现规律,怎样去欣赏美文,写作美文。所以,语文知识、思想内容和审美,这是一篇课文必备的三个要素。
的确,语文是美的。早年,李吉林老师就提出了语文美感性的基本属性,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忽视了语文的“美”。“美的语文”至少包含这些元素:教师美的语言引导、课堂美的组织形式、感受文本美的事物或人物、发现文本美的表达方式。
“美的语文”,不仅仅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完美追求,更是语文课堂的一种应然实践。因为,美无处不在,语文教学更是如此。
所以,这也是一本合适于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阅读的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