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由明到清的发展变化

如题所述

明朝时期的内阁是具有票拟权的,有一定的自主权,仍然算是决策的机构。而清朝时期,内阁完全听命于皇帝。

内阁是在永乐时期建立的。
  永乐虽有洪武一样独揽大权的野心和实力,但一次又一次的远征让他不能真正意义上地总揽政事(想象一下从京师到漠北运送文书的荒谬),于是一个帮助皇帝的“助手”机构——内阁就应运而生。
  内阁在最初的时候只是秘书性质的机构,但很快到宣德时期权力开始上升(三杨辅政),虽有正统末年的反复,到成化、弘治之际,内阁在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
经过嘉靖、隆庆的发展,万历早期应该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他的实际上已经接近于现代首相的地位。
  1402年,刚从自己的侄子手里夺过皇位的明成祖,为了巩固权力,做出两个重大决定,一是把首都迁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北京,二,成立内阁,这样,一个国事咨询机构正式建立了。
  过去,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
  在明成祖掌控之下,内阁与六部各司其职,国家最高行政命令从紫禁城发出,通过全国1936处驿站,全长143700公里的驿道,层层下发到帝国每一个角落。
  后来,明宣宗时期形成了更为完善的政务流程: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
  
  紫禁城东部的这片建筑在明代叫做文渊阁。明朝的内阁就设在这里。在明朝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让这个紫禁城里最不起眼的房子成为声名显赫的所在。在文渊阁办公的内阁成为实际上的政务决策者。
 
  通过几代皇帝的努力,明朝曾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务体系,它在权力平衡方面.面堪称完善. 
 
  清朝沿用明制,亦设内阁和大学士。但清初军政大权掌握在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之手,1732年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以后,实权又在军机处,内阁徒有虚名,变成只是传达谕旨、公布文告的机构。清末设立责任内阁,军机处和内阁均废。(民国初年的内阁性质不同,已不是明清内阁的继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5-08
明朝: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文渊阁,内阁出现。明太祖时,殿阁大学士很少参决政事;明成祖时,殿阁大学士开始参与机密事物的决策;明宣宗时,殿阁大学士有了票拟权,地位不断提高。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清朝:

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雍正又设立了一个机构——军机处。军机处是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内阁作用减弱。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