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法时代

今天我忽然想起以前在电视上看到一个西藏台的节目,我并没有看完全。讲述了现代几个西藏人的生活。

西藏人普遍是信奉佛教的。首先是一个小男孩,被他的家人送到当地一个有名的喇嘛那里做弟子,跟随他一起学习修行。老喇嘛还是很负责和慈祥的,但是十岁左右的小孩子正是天真烂漫的年龄,并且又被外界所吸引好干扰,总觉得这样的生活单调枯燥和没有意义,他更加向往外面那个花花世界,想要像其他同龄的孩子那样过丰富多彩的生活,(这个小孩也同时到当地的学校里读书的,只是和老喇嘛住在一起,其他的时间和他一起修行)。因此老喇嘛很生气也很着急,屡次找到她的家人,诉说小孩子的过错,例如他对于修行不精进,并且竟然偷偷的给学校里的女同学买小礼物,孩子的父亲恭恭敬敬的认错,请求上师不要抛弃他的孩子,继续教育他,使他最终获得佛教中的解脱之道。在这里,使我感觉到藏人对佛教的认识之深刻和虔诚,我觉得汉地不要说不信佛的人,就是信佛的人也未必有多少能有这样的目标,很多人学佛是为了求人天福报的。如果在我不信佛之前,看到这段故事,我会把它当做一种异域风情来看,同时也不会太多想的,但是现在我认识到那个孩子的父亲虽然很贫穷,只是一个穷苦的牧民,同时也没有什么文化,但是对人生的理解和追求已经到了相当高的层次。

另外又讲了一个当地的小老板,在承包了一个新的建筑工程项目后,准备花三十万元买一辆新的施工车,他告诉记者,只要能找到项目做,一两年就全部赚回来了。他特意到拉萨去亲自买车,走在车水马龙,已经很现代化的拉萨城里,街头见到许多手摇转经轮,口念六字真言的佛教徒,因为但是恰巧是一个佛教节日,他虽然很想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急迫的买车任务还是使他先去看车子去了。拉萨街头当时的场面让刚开始学佛的我不由的感慨那里的佛教气氛浓厚。

又讲了一个牧区的男青年,正在筹备婚礼,特意到城里去买了一些婚礼上的用品,我感觉到他对于城市和现代生活的有着很强烈的冲击,那里也向往。

这个节目我并不是从头看的,我也不太明白它的意义,大概就是介绍现代西藏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吧。我觉得就像我们在汉地的大城市一样,他们显然也受到了经济全球化的冲击,那里以前的佛教气氛肯定是更浓厚的,但是现在那个小老板不是就去忙着赚钱,把拜佛的事情往后拖一拖了吗?小男孩对于父亲给安排的这条路显然是既不理解,也不认同的。那个牧区的小伙子我猜想他大概很羡慕我们这些生活在汉地大城市的人吧。

我在我们这个城市一个西藏人开的商店里见到了几个真正的西藏人,还和他们谈了话。有两个看上去条件很优越的西藏人说西藏人都是信佛的,但是我问他们对于印度的印象如何,他们表示印度很落后,好像并不欣赏那样的生活,给我的感觉,他们像那个牧区的小伙子一样,更加向往现代和城市的丰富多彩,并且比我更现代化(附带说,我是很落后的),他们信佛好像是出于传统和习惯,但是不想深究也不想多想,我觉得我比他们对佛教还要热情呢。我当时刚开始接触佛教,正是学佛一年,佛在眼前的时刻,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出现佛在天边以至于踪影不见的程度。

我现在觉得那个小男孩的父亲的想法和我一样,想要找到解脱之道,并且用佛法来指导生活。现代的人都太热衷于眼前看到的世俗生活,其实这些只是表象罢了,但是我承认,这些花花绿绿的东西确实是很吸引人的。再说了,人不能完全脱离世俗活啊,说的很乱,我也不知道该怎样表达,只是随便写的。六祖慧能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寻兔角。”

《大空经注》:当时,关心正法的佛陀再想道:“若有可能制定一条戒,以便两个比丘不得住在一起,我将会如此做,但这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应当开示名为大空之经以训练弟子们,此经即有如所制定的戒条,亦如一面置于城门的大镜。以后,就像刹帝利、贵族等在该镜中看到自己的污点时即会清除它,而不再有污点残留,在我入般涅盘之后的五千年里,乐于静居的弟子将会因聆听此经而远离社群,进而断除一切生死轮回之苦。”后来,有如实现佛陀之愿一般,因聆听此经而远离社群,进而断除一切生死轮回之苦、证入般涅盘的弟子果真不计其数。

须跋!于任何法、律中,无八支圣道者,其处则无[第一]之沙门果、无[第二]之沙门果、无[无三]之沙门果、亦无[第四]之沙门果。须跋!于任何法、律中,有八支圣道者,其处则有[第一]之沙门果、有[第二]之沙门果、有[第三]之沙门果、亦有[第四]之沙门果。外道沙门之言论皆是空幻。然,须跋!若诸比丘住此正道者,此世间则不空缺阿罗汉。

相应部 念处相应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只树林给孤独园。时,有一婆罗门来诣世尊住处。诣已,与世尊相俱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婆罗门,白世尊曰:“尊瞿昙!有何因、何缘,如来般涅盘之后,正法不能久住耶?尊瞿昙!又有何因、何缘,如来般涅盘之后,正法能久住耶?”“婆罗门!因不修习、不多修四念处,故如来般涅盘之后,正法不久能住。婆罗门!因修习、多修四念处,故如来般涅盘之后,正法能久住。以何为四念处耶?婆罗门!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婆罗门!因不修习、不多修此四念处,故如来般涅盘之后,正法不能久住。婆罗门!又因修习、多修此四念处,故如来般涅盘之后,正法能久住。”如是说已,彼婆罗门白世尊曰:“妙哉!尊瞿昙![譬如倒者之扶起,覆者之揭露,教迷者以道,如于暗中揭灯火,使有眼者得见色。如是,尊瞿昙以种种方便显示于法。我于此处,归依尊瞿昙、法与比丘众]。曾瞿昙请容我自今日起,终生归依为优婆塞。”

由以上佛陀启示,我们可以感觉到:不相信世上有人能清静持戒,不相信世上有人能得正定,不相信世上有人能觉悟真理清静解脱是邪见!自己不能清静持戒,自己不敢修持正定,不信自己现世能修持四念处觉悟真理清静解脱是魔障!愿我们人人都能破除邪见消除魔障现世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

愿我及一切有情众生都心情快乐、身体健康、好运、幸福、吉祥、没有恐怖、没有怨敌、没有斗争、智慧圆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2-03
其实答案在自己内心的深处,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只是你没有发现而已,僧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必须托钵行乞,一方面是为了修炼自己,另一方面是见识世界。而他们的眼睛是建立在多年寺庙的苦行基础上的。他们用一种哲学的眼睛去观看世界。想看清楚这一切建议多看书。多想想。
第2个回答  2010-02-03
出世是为了避免世俗的执著,不是逃脱出离的意思。入世是为了更好的出世,同样是为了说明不执著不贪婪。
其实出世或入世,只是自己所处位置不同而做的行为,无论在哪里,都要记得自己的责任义务。
在世间行,责任就是对他人各种思想和行为的帮助和见证、对自己行为的约束,由此引出对家庭、对单位、对社会奉献等种种概念;出世间行,则是修行自己以提高智慧觉悟,而后提醒自己如何更好去利用这些觉察到的智慧以帮助其他人。
所以,都是以责任来体现自己的存在意义。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0-02-03
末法时代,净土成就,念佛往生,不退成佛。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