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的原则和要求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0-23
一、精准把握题材选择新闻报道不能有闻必录。在微信公众号运营中,推送次数过多反而会影响传播效果,故而编辑会筛选符合微信公众号特性和要求的文章。那么记者在写稿时,也应对题材有所选择。(一)坚持“党媒姓党”党媒党刊,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担负着传播党的声音、传递党的主张之重要职能,是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和重要手段,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所以记者在选择题材时,务必把政治站位摆在第一位,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以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服务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同时,随着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的意愿和程度越来越高,对政治局势、经济形势、发展趋势越来越关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党媒在讲究时效性的新媒体时代拥有着先天优势。(二)做到“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党中央对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提出的重要要求。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用户思维,新闻内容就是要贴近人们的生活,符合读者的信息需求和阅读习惯,引发读者共鸣,才能形成有效传播,因此,在新媒体的语境下,“三贴近”原则更加适用。在微信公众号有限的推送额度下,切不可贪大求全、包罗万象,而是应以读者的需求为出发点,培养敏锐的新闻嗅觉,把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题材和内容第一时间摆在首页。二、灵活_变语言风格传统纸媒讲究规范用语,要求语言简短、精确、客观、通俗,而新媒体语言主要特点之一是灵活生动,深入浅出。在这方面,记者可以通过巧用“网言网语”和活用“大白话”等方式来打造恰当的语言风格,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阅读习惯。(一)巧用“网言网语”流行语是一段时期内具有特定意义和丰富内蕴的词语。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前卫、时尚、新潮的思想,承载着热点社会现象和问题。在新闻语言中加入流行语,可以直击读者内心,令人会心一笑,获得读者的认同感,同时,其具备的特定意义也能帮助读者高效获取新闻要点。但使用流行语要注意筛除糟粕、不雅的词汇,并且要避免过度使用,以免效果适得其反。(二)活用“大白话”新媒体时代,阅读呈现快速化、碎片化的趋势。党报语言体系中严肃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显然不适合套用在微信公众号文章中,受众更乐于看到浅白、轻松,贴近自己日常生活的语言,这就要撰稿者多用“大白话”。使用“大白话”,一方面能将严肃主题合理的轻松化表达,更贴近读者需求;另一方面,“大白话”在一定程度上会消解阅读中产生的疲惫感,达到不错的传播效果。三、善于丰富表现形式海量的信息和人们有限的接收精力形成了矛盾,所以,人们要求信息表达必须高效、易获取。融媒体时代,新闻的表现形式得到极大丰富,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有机融合,引领着人们的阅读理念和阅读习惯发生转变,帮助人们更快地把握新闻核心。那么如何提高各类表现形式的运用能力呢?(一)培养融合思维,养成获取具有新闻点的可视化素材的习惯丰富表现形式的第一步就是要迈出“舒适区”,逐步培养融合思维,在新闻事件采访的过程中主动发掘可视化的新闻点。其次,智能技术的更迭,不断降低拍摄、录制和储存的门槛,充分利用智能手机等设备即可随时随地获取新闻素材。同时,还要不断强化新闻整体构思能力,_会如何将文字、视频、图片乃至动图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合理的框架。(二)树立合作意识,提升后期制作的统筹协调能力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融媒体时代的记者要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要“提笔能写、对镜能讲、举机能拍”。但笔者以为,“多能”的范围是有限的,多媒体技术在不断发展,专业的事应交给专业的人来干。党媒记者常年行走一线,其优势是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敏锐的新闻嗅觉,从前方带回图片和视频等素材,最终还是需要技术人员做后期处理。现在的微信公众号新闻制作更像工业电影,需要监制、策划、编辑、后期技术等一系列人员参与,各有分工。这就需要身为主创者的记者不断提升素材整合的驾驭能力以及后期制作的协调能力,精准表达新闻主题,主动沟通各方人员,实现合作共赢。来源:新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