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课博客

如题所述

如何上好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课博客
一、语文活动课程与语文学科课程的关系
活动课程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中同学科课程相辅相成。两类课程虽然在时间上、分量上有多少之分,但在功能上无主次之分,两者缺一不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认识两者的功能及关系:
  第一,活动课程是学生独立的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的实践活动,获得的是直接经验。学生运用知识,既可以是在学科课程中学到的,也可以是活动中学到的。两者间更为显著的区别在于,从学科课程中学生获得的是间接经验,而从活动课程中获得的多为直接经验。
  第二,活动课程主要是学生的自主活动,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学科课程的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主要体现为教学内容的同一性和教学活动的一致性。而在活动课程中,教师的作用体现为指导性和服务性,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学习过程表现为学生的自主性。
  第三,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是相辅相成的、相得益彰的关系。学科课程学好了,为活动奠定了知识基础和提供认知能力的准备,有助于活动的开展和深入;而在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也有间接经验),丰富了感性认识,提高了认识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发展了个性特长,对学习学科课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 语文活动课程的设计思路
1、 学生地位:从被动到主动
  主体性和主动性是语文课的核心。在语文活动课中,学生始终是知识、技能、能力、品德等的主动获取者。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活动,这是衡量语文活动课效果的重要标准。设计语文活动课要在学生主体参与上下功夫。
  (1)从语言问题开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语文活动课以语文知识中的基本概念或原理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问题"作为活动的开始,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而且使由兴趣而来的学习动机变成稳定的、持久的探索动机。
  (2)强化自我意识, 端正主动学习的态度。语文活动课是建立在学生的自我意识、主动探索的基础上的,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要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逐渐地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具体要求:
  ①活动前自找资料、自我准备; ②活动中自我表现、自我发挥;
  ③活动后自我总结、自我评价。
  (3)采用交流方式,激励主动开拓的精神。活动教学强调群体间的经验交流,相互启发,以产生更多的探索愿望,形成自信、自强的精神。同时,同伴之间的交流还能使学生逐渐改变自我为中心的态度,养成接受不同意见的习惯,从而使谦虚和自信有机结合起来。
一、上好阅读指导课
修订版"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小语阅读实践活动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手段,是一项主要的语感实践活动。小语阅读实践活动就是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以读为轴心,创造机会,创设情境,以多种方式让学生多读,充分地读,读熟,在读中体味文章的精义妙理,体味作者的神思妙笔,达到古人所说的"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境界。
在阅读活动中,学生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吸收能力和鉴赏能力构成了阅读能力的重要因素。认读能力是指学生对文字符号作出迅速辨识并基本理解其表面意义的能力,是阅读能力结构中处于最低层次的因素。理解能力是指学生在认读文字符号的基础上凭借原有的知识经验,经过比较、联想、分析、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领会词句含义,把握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是阅读的核心,理解能力是衡量学生阅读能力的最基本的标准。吸收能力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把阅读材料中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比如好的词句、新颖的观点、艺术表现手法等贮存在大脑里。鉴赏能力是指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风格特点等方面进行理性的评价。
阅读指导课从强化学生的认读能力入手,以积累语言为主要目的,不对阅读材料作过分深入的理解,重视好词佳句的积累吸收,读后能简单谈谈自己的感觉,注重情感体验。因此,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年龄特征,阅读指导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不同的年段有不同的要求,有所侧重,但不应该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低段以认读字词,培养阅读兴趣为主,中段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基本方法(如默读、略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高段要求阅读有一定的速度,理解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和内涵,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解。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指导深也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实践活动,在生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指导课要重视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阅读指导课的基本环节是:阅读方法指导-读书尝试-交流体会。要注意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咬文嚼字"的习惯,提高学生品词评句的能力。语言文字是沟通作者与读者的桥梁。作者要与读者进行心灵交流,就必须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付诸语言文字;读者要与作者进行心灵交流,就必须对语言文字有深入的理解。因此,既要重视训练学生抓关键词句、重点词句,又要训练学生抓得快、抓得准,而且要训练学生评得对,评得深。
  2、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阅读的习惯,提高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联系上下文是阅读文章的一种重要方法。联系上下文阅读,就是时刻关注文章的思路,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抓住微观,把握宏观。养成联系上下文阅读的习惯,不仅是阅读方法的问题,也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的问题。
  3、培养学生阅读"手到"的习惯,提高学生阅读的时效性和探究性。古人强调"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此外,还要着力培养学生"手到"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边读边在文章中圈圈、点点、画画、注注;要写读书笔记,以积累词汇和知识,总结阅读经验,评价阅读材料。一句话,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4、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比较的习惯,提高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有比较才有鉴别。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比较的习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如选材、构思、形象刻画、表达方式、语言运用、主题思想等),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二、上好阅读推荐课
基本环节:介绍读物-激发兴趣-课外阅读
  1、介绍读物
  ⑴ 与课文有关的课外读物;⑵自己喜欢的儿童读物;⑶古今中外的名著。
  2、激发兴趣
  采取自己擅长的方式,大力推荐自己喜欢的一本书, 达到吸引其他同学,形成争相阅读的场面。形式有:讲故事、评书、课本剧、新书招贴画……
三、上好阅读积累课
从知识积累和思维方法积累两方面入手。
  阅读中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积累主人翁熠熠生辉的思维之"剑"。 如西门豹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孙膑的统筹法排列赛出场的顺序,司马光的缸里的水流完了,小朋友也得救了的逆向思维等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评价不同的思维方法,知道思维方法的运用要针对不同的情况,要符合客观事实和规律。从而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感悟创新的无穷魅力。
  基本环节:自由阅读-积累练习-反馈阅读效果。
  积累练习:摘抄词句、写读后感、仿写片断等等,建立读书卡片(佳词卡、佳句卡、仿写卡、拓展卡、体会卡)。
四、上好阅读想象课
 阅读想象课的基本环节是:佳作赏析-拓展想象-自主尝试-赏析点评。在自主尝试这一环节,学生可以给课文续写故事,改编连环画,进行剧本创作,创作意境画,书法创作、配乐尝试、舞蹈创作等等。是读写结合的另一个重要的结合点。学生自由组合,相互协作。 空间智能杰出的孩子画图,语言智能突出的孩子配词,相得益彰,各得其所。
五、上好阅读欣赏课
基本环节:佳作欣赏-个人点评-全班交流
  体会语言的分寸感、形象感、情味感、畅达感,培养学生的语感。
  可配乐朗诵、谱曲吟唱、背诵等形式。
六上好阅读汇阅读想象报课
基本环节: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小结点评
  形式有:自办阅读手抄报、制作名言书签、演课本剧、故事会等。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音乐天才"选择了画连环画,"表演天才"则选择了演课本剧。学生们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个性得以充分发挥。
阅读汇报课可根据阅读材料的特点,设计一些当推销员、导游、广告设计师等综合性的活动,使学生在生活化的阅读实践过程中自然发展多元智能。
显然,对学生来说问题或任务必须是新的,否则其成果可能是一个记住了的综合结果,而不是学生所创造的新的成果。如果学生在接触问题和任务时,要赋之以他们自己的想法、感情、经历,似乎就必须有更多的自由。尽管共同的任务和问题可以交给一个团体,但对问题的重新定义,以及每个学生所用的方法,可以是完全独特的。学生也可能提出他自己的综合任务或问题。
提出的问题没有必要是所涉及范围内的新的和首创性的问题— 只要对学生来说是新的就行。综合的解决方法也没有必要是该范围内新的发展、创造或发现,只要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独特进展即可。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回归生活世界。学校课程建设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课程设计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类非学术性、非学科性的新型课程,必须而且也最可能使课程内容最大限度地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
立足实践。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根本特点。需要指出的是,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实践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营造实践情境,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能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地去探索、发现、体验、重演、交往,亲历亲为,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

着眼创新。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与目标最本质的体现。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它不受学科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限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可以充分发挥出来。着眼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要以培养今天的学生适应明天的社会生活为己任,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积极探索、主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具备初步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从内容构成看,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从其本质和实际发挥作用的角度看,更主要的是实施过程所凭借的一种基本学习方式,是应当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所有内容和所有过程中的主导性学习方式。所谓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与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在研究过程上二者都要遵循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形成解释、总结成果这样一个基本的研究程序。但作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一种基本方式,作为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的一种研究体验,研究性学习在研究目的、研究重点、结果要求等方面又与成人的科学研究具有很大的不同。在实际操作中,研究性学习有以下一些基本要求:
(1)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一种变革,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和价值不在于让学生获取多么高深的研究成果,而在于让他们在研究过程中获得一种积极的学习体验,受到新的方法的熏陶,从而改变长期以来习惯的偏重知识接受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

(2)强调知识的联系和综合运用。由于研究性学习涉及的学习内容大多来自学生周围的现实生活,许多问题自身带有很强的综合性,这些问题的解决自然要求学生调动多方面的知识,并综合运用这些知识于问题解决过程中。

(3)注重过程。淡化知识目标,强调对过程的参与、理解与体验,是研究性学习的一大特色。从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两方面来看,注重学习者对过程的参与和在过程中的表现,都应是研究性学习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在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对研究性学习而言,学生的广泛参与就是目的,在过程中获得了积极的体验就是成功。

(4)强调开放。从课程建设的角度看,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类正规课程,必须具有自己特定的目标、内容、实施规范和可依据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材料。但综合实践活动自身的课程性质在本质上又决定了它有着不同于其他类型课程的一个基本特点:开放性。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过程、评价诸环节都呈现出很强的开放性,为师生自主选择活动和创造性地设计、组织、实施、评价活动留下了必要的空间。

(5)重视师生互动。正因为研究性学习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因此实施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研究性学习要求师生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关系:教师不再以知识权威的身份将预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也不再作为被动的接受者接受教师发出的指令。在开放的情境中,他们将共同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和实施主体,依赖自己的智慧和创意,在交互过程中共同构建课程的内容,设计实施的方案,完成课程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因地方、学校的差异以及学习者的个性差异而不同,例如,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列内容值得关注:
1.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学习者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文化和学习者自身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主题,进行跨学科探究的过程。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各种富有时代感的主题(如环境教育、国际理解教育、价值观教育等)都可以渗透于研究性学习活动之中。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不仅可以发展探究欲望和创新精神,而且可以深刻理解自然、社会、自我、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各种学生感兴趣的社会体验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等活动,而参与社会、服务社区、理解社会的过程。这不仅是一个培养学生的社会归属感和责任感的过程,而且是学生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是学生人格完善的过程。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要尊重学习者的需求,从不同地区和学校的特点出发,避免形式主义,加强活动的实效性。
3.劳动与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等过程,以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并形成良好技术素养的过程。这是一个开放性的学习领域,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体验性学习、操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上述内容在逻辑上不是并列关系。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部内容之中。上述内容也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全部,而是其中的某些因素、某些部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