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苍溪地震灾后重建报告(2000字,急需!

谢谢大家

  声明 部分地方要修改

  挺起脊梁重建美好家园——四川省苍溪县地震灾后重建纪实

  邓志勇 郑 荣

  汶川震后的第一年,四川苍溪,片片田野,重生的绿意在流淌;块块菜畦,蓬勃的禾苗在生长。那一滴滴汗水,播种着新的生活;那一份份憧憬,孕育着新的繁荣……

  这里,苍溪国土人在遭受严重破坏的灾区废墟上,始终坚持一个主题:保障科学发展,保护耕地红线。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汇聚成无穷的力量,他们真心为民,诠译着“和谐苍溪”加速度。

  让群众放心,他们用行动践行责任,地质灾害排查,一个也不能漏

  “5·12”汶川特大地震对苍溪造成了重大损失。损毁房屋17066户,引发地质灾害多达255处,其中滑坡180处、崩塌(危石)68处、地裂缝3处、不稳定斜坡4处,涉及全县39个乡镇、172个村,威胁1250户5978人的生命安全……在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面对交通毁损、通信中断、余震不断的恶劣条件,国土人没有被吓倒,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与时间赛跑,向震灾宣战。因为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地震给受灾群众带来了巨大伤害,但决不能让他们遭受二次灾害。

  他们在第一时间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启动地质灾害应急抢险预案,24小时值班;成立了3个应急突击队和10个国土资源管理所应急小组,全力开展地质灾害应急调查、评估、监测,疏散、安抚群众。这是苍溪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地质灾害隐患应急排查。每一个关键环节,他们都细心研究,及时部署,有序推进,成功地对2500多名受灾群众实施了紧急避险搬迁转移,实现了无一人因震后次生地质灾害和主汛期地质灾害而伤亡的目标。

  保群众安全,让群众放心,百姓的期盼是国土人最大的责任。全县先后投入专项治理资金180.9万元,对60处重危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应急治理。在此基础上,建设了地质灾害防治队伍、防灾基础设施、群策群防体系及重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构筑起“四位一体”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目前,全县255处地灾点已全部纳入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储备库,将按轻重缓急三年内治理完毕。国家投资3000多万元的三川、龙王等8处重危地质灾害隐患点己完成施工设计,治理工作全面铺开;在此基础上,又争取到第二批国家投资近亿元启动陵江镇王家坪、歧坪四蛮寨等15处重危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程,获国家避险搬迁补助资金1521万元,解决了第二批755户受地灾威胁农户的搬迁避险问题。

  重建用地需要最科学的规划。他们一头奔忙于十里八村的沟沟坎坎,一头颠簸在往返省、市、县的车上

  苍溪县人均耕地不足1亩。震后,42750亩耕地严重损毁,17066农户需要恢复重建,905户3508人需要避险搬迁。科学规划用地,摆在了灾后恢复重建的最突出位置。

  “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尊重科学”,局长李岳军要求抓紧编制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于是,国土人翻山越岭实地勘测,获取了第一手资料,并于晚上加班加点分析整理。现在,他们自己也说不清爬了多少道坎,跑了多少里路,只有他们亲手编制的近150万字的《苍溪县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苍溪县灾后耕地复垦土地整理规划》、《苍溪县第二轮矿产资源规划》、《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和各类项目申报材料无声地诉说着他们所付出的艰辛劳动……

  带着这些规划资料,领导们多次往返成都、广元,向上级汇报工作,请专家评审修改材料。由于长途颠簸,他们经常寝食难安,累了、困了就在车里打个盹,饿了就嚼几口方便面,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征尘未洗又出发。他们吃了苦、受了累,但为全县灾后重建争取到了709公顷用地指标,完成了6个批次4724.19亩建设用地审批,并减免上缴规费4600万元,确保了全县灾后各类重建项目用地,为实现“边建设边报批”打下了坚实基础。

  规划之重,重在激活科学发展的更大潜力。随着《苍溪县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苍溪县灾后耕地复垦土地整理规划》推出,一条又好又快的科学重建之路展现在全县干部群众面前。他们以优先解决民生问题为基点,推进恢复重建与耕地保护、土地整理、避险搬迁紧密结合,按政策和规定标准划拨农民建房用地,既满足受灾群众建房用地需求,又有利于全县优化土地利用格局,提高土地集约程度。

  苍溪灾后重建用地方案一出台,立即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和响应。全县39个帮扶工作组迅速组建。干部入户,兑现政策,上门服务,简化程序,减免费用,9种建房设计图任选……一项项灵活的措施打开了通往“家”的大门。

  在实施中,坚持“建新必拆旧,竣工必复耕”的原则,积极引导受灾群众开发使用未利用地和废弃地,凡能就地重建的就原址建房,能少用地的就不多用地,能用劣地的就不用好地,能不用耕地的就不用耕地。对利用土地复垦,在未利用地和废弃地上建房的受灾群众,他们为这些群众做好三通一平(通路、通电、通水和平整地基)工作。

  东青镇170多户受灾农户,依托公路沿岸、新村等基础设施较完善处的空闲地和荒坡地,实施集中居住安置。通过旧宅基地复耕,恢复耕地近80亩。笔者在东高村七组杨家湾集中安置点看到,受灾村民杨发青等3户居民,通过旧宅基地复耕等措施,新增耕地2.5亩。目前,全县累计动工16879户,占重建总户数17066户的98.9%;累计完工16526户(含异地购房户1647户),占重建总户数的96.8%。

  他们信守“说了就算,定了就干,干就干好”的诺言,干出了全省土地整理的样板工程

  重建家园,“园”即是“田”,农民有了田,才会有“业”。开山的炮声震彻山野,修水池、排灌渠、生产路,田块归并,过去的跑水、跑肥、跑土的贫脊坡地变成了优质农田。

  盐井土地整理项目区的万红村是一个有名的旱山村。全村的几口堰塘年久失修,1000多亩庄稼用不到堰塘的水。全村大多数人家都是靠天吃饭,生活用水困难,“一水多用是常事,洗手洗脸洗衣裳”。他们守着宋江河水,却饱受水荒之苦。村民刘汉菊给笔者诉说她家先后遭遇的“苦水”经历:用水全靠天,吃水全靠担,甚至为了一桶水还发生争执。就连9岁的孩子,也不得不下山到河边担水,肩膀磨破皮,还耽误了上课,像这样因缺水叫孩子担水的事,记不清有多少次了。“现在好了,土地整理项目给我们建了排灌站,修好了渠,电闸一合,宋江河水就爬上了山,流进自家责任田,政府出钱,我们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甜了。”

  在陵江土地整理项目区,有不少坡耕地和下湿田。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下湿田的地势较低,田里的水长期排不出去,种的庄稼根部易烂,产量自然不会高。另外,排灌渠系不配套,土壤贫瘠,坡度较大,田间道路质量差。同时,承包地块分散,一些村民一家3亩地,竟分成了十几块,这也影响了农民精心耕作的积极性。坡改梯和田坎归并就成了陵江项目的“主角”。通过2818亩17片坡地改造、425亩荒草地开发、2221亩的9片田坎归并,新增耕地1032亩。

  在苍溪,土地整理并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土地再造,它也是引导农民向现代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的基础。项目区成片的土地像一块巨大的磁铁石,吸引着络绎不绝地前往租地搞规模种植、养殖的大业主。一个个项目区内,每亩土地租金由整理前的100元升至350元。

  如今项目区的农民挣钱,不再局限于打工或做“田保姆”了。香港日升、瓦塔勒、宝清实业、鸿宇公司等企业来此租地发展,采用订单生产方式,将特色农业产业园建成龙头企业的工业“原料车间”,农民就近变身为农业产业化工人。

  “村庄里办厂,家门口上班”,“田间连着车间,家里就是工厂”,项目区的农民除了土地租金收入、园区收益返利外,还可获得在园中打工挣的钱。企业在村庄里办厂,建立健全了农村社会保障与救助体系。他们对园区内特困户实行困难救助和农村医疗救助;其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享受“两免一补”的政策,同时接受教育援助。农民可根据个人意愿就地转入城镇户口,享受城市医疗救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

  在盐井项目区一位老人告诉笔者,去年金秋时节,累累硕果成熟,外地客商络绎不绝来采购,公路上的汽车排起长龙,当地农民怀揣着用硕果换来的美钞、人民币,丰收的喜悦写在了脸上。园区内老百姓高兴地说:“实施一个项目,兴一批产业,惠一方百姓,政府为民办实事办到了我们老百姓的心坎上。”

  永宁、白桥、盐井、陵江4个土地整理项目被群众誉为“四朵金花”,它们承载着新一代梨乡人无尽的希望,引领着全县现代农业发展,已成为全县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和深受农民欢迎的“民心工程”和“惠民工程”。2005年以来,全县争取土地开发整理项目24个,其中国家项目2个、省级项目18个、市级项目4个,已完成土地开发整理7.58万亩,建成标准农田5.46万亩,新增耕地6231亩。

  苍溪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已争取国家投资3.4亿多元的土地复垦整理项目,在全县26个乡镇106个村开发整理土地20万亩,净增耕地2万亩,写就了建设5000亩以上现代农业园区24个、万亩园区10个的宏伟篇章。

  少找办不成的理由,多想干得成的办法,他们以人为本,吹响科学发展的资源保障“集结号”

  大机遇千载难逢,大发展时不我待,必须千方百计确保项目顺利开展。在今年的广南高速公路和天然气综合利用工业园区征地拆迁工作中,国土人以超常的速度全面完成了征地拆迁任务。

  从接受征地拆迁任务之日开始,局长李岳军和分管副局长高成洪带领协调能力强、善于做群众思想工作的国土干部与镇、村干部一起,深入农户、田间地头,耐心细致地给群众讲政策、讲法律、讲好处,人性化的政策宣传让老百姓对政策明明白白。

  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严格执行《苍溪县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的规定和征地补偿安置拆迁政策。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他们严格把握标准,坚持一把“尺子”,一碗水端平,确保被征地农民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做到了公平、公正、透明、阳光操作,彻底消除了拆迁群众的后顾之忧。同时,他们严格推行“5十2”和“白十黑”的工作模式,在推进征地拆迁的过程中,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笔经费、一套班子的“四个一”推进机制,建立了激励奖惩制度。在今年广南高速公路的征地拆迁工作中,他们每天通报工作进度,召开群众大会,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要求50天完成的征地拆迁任务,他们仅用8天时间就完成了。这当中他们完成了7个乡镇、29个村、82个村民小组的征地告知书编制、征地协议签订、征地补偿测算方案和安置方案编制,征地面积2926.71亩,发放征地补偿费7220万元。

  在完成征地拆迁任务后,他们又立即投入天然气综合利用园区的征地拆迁工作。为激扬斗志,每位突击队员在党旗下表决心。在征地拆迁现场,笔者看到突击队的红旗在山顶迎风飘扬,“强化职能、以人为本,协同作战、征地拆迁,克难攻坚、奋战六天”的大型标语正叙述着苍溪“人性化和谐征地拆迁”的故事。

  章力,这个测绘队里的年轻人,不久前刚当上新郎官,现担任着外业测绘组组长职务。笔者在天然气综合利用园区的古梁村作业区见到他时,他根本就不像一位新郎官,浑身散发着一股浓烈的汗味,满身沾满泥土灰尘。当他还在度蜜月的时候,无意中从同事那里知道了古梁村天然气综合利用工业园区征地拆迁任务,便主动请战。他每天天刚亮就出发,天黑才收工,晚上在办公室还要忙内业制图。

  入党积极分子邓维东带病坚持测绘,同事们劝他休息,他却说:“搞国土测绘工作都是野外技术作业,工作岗位是一个钉子一个眼,缺了谁都会影响工作进度。”

  正是有了这样的国土人,征地拆迁安置工作才得以快速推进,5天时间就完成了天然气综合利用园区2个乡镇、2个村、4个组的征地拆迁任务。首批入驻的2家企业、3个项目如期开工建设。

  这让落户天然气园区的客商,看到了苍溪的实干,看到了资源保障的速度。这就是国土人用实际行动交出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最好答卷,它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息——这里会比以前更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2-21
苍中校的吧!我也着急呢!找到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