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李斯的简介

如题所述

李斯,公元前284年生,公元前208逝世,楚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人。李斯是秦国的丞相,鲁迅先生曾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可见.李斯是非常有才华的,而且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和巩固秦朝中央集权的过程中,李斯出了大力,立了大功,起了重要的辅助作用可谓一代名相。然而李斯在秦始皇死后却晚节不保,屈服于赵高和胡亥的淫威,最终落了个腰斩而死的下场。

李斯,出身于下层,年轻时做过管理文书的小官。李斯进取心强,政治上也很有抱负。有一次,他看见厕所里的老鼠吃的是粪便,又时常受到人和狗的惊扰。而谷仓里的老鼠,吃的是粮食,住的是宽敞的库房,不会遇到人和狗的恫吓。“仓鼠”和“厕鼠”所处的不同生活环境,使李斯联想到,人的尊卑贵贱也完全是由不同的社会地位决定的。于是他就拜荀子为师,学习帝王之术。学成以后,李斯审时度势,认为当时除秦国外其余六国都软弱无能,无法满足他建功立业、成为人上人的欲望.准备去投奔西方的秦国。临行时他对荀子说的一番话颇有意思。他说:“我听说‘遇到时机,就不可放过’。如今天下纷争,正是我们这样的人建功立业的时候。现在秦王想吞并天下,称帝而治,这正是平民百姓和象我这样的人出人头地的好机会。身处卑贱的地位却不谋划博取功名,这就象鸟儿和鹿对肉食不感兴趣一样不可理喻!人是一定要力争出头的,所以说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地位卑贱,而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穷困潦倒。长时间过穷困贫贱的生活,不慕红尘,耻于言利,自甘平淡无为,这不是知识分子的愿望。所以我准备到西方去游说秦王。”由此可见,李斯是一个功利心极重的人。

李斯到泰国以后,正赶上秦庄襄王去世,秦王嬴政继位。李斯先在吕不韦手下做门客,后来又被任命为郎。郎是国王的侍卫。李斯利用职务之便,给秦王赢政上了《论统一书》。在书里,李斯回顾了秦国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历史,深刻地指出,各诸侯国被迫服从秦国,就象秦国的郡县服从中央一样,凭着秦国的强大,大王的贤能,足以灭诸侯成帝业”,实现“天下一统”,这是“万世之一时”的良机。李斯劝秦王嬴政抓紧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勇敢地担当起历史的重任。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任命李斯为长史,不久又拜李斯为客卿。

正当李斯在秦国步步高升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当时有个韩国来的水工名叫郑国,帮助秦国开修灌溉渠(即郑国渠),目的是想消耗秦的国力,后来发现他是韩国派来的间谍,一些宗室贵族和大臣便乘机鼓动秦王嬴政驱逐从各国来游说的士人,说他们大都是他们本国派来的间谍,不可信用,秦王嬴政随即下了一道逐客令,将他们一律驱逐,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向秦王嬴政上了一封著名的《谏逐客书》。大意说,秦自穆公以来,多任用外客治国图强,如由余、百里奚、蹇叔、商鞅、张仪、范睢等等,都不是秦国人。如果当时的君主都拒用外客,秦国就不会有今天的强大局面。现在如果对外客不分青红皂白一律驱逐,这决不是兼并天下、制服诸侯的好办法,而且正好帮助了敌国。这样下去,秦国就危险了。

李斯是在被逐的途中给秦王政写的这封谏书。秦王政看罢谏书,连忙下令取消逐客令,并派人把李斯追回来,恢复他的官职,照旧信用,不久又让他当上了廷尉。做为“逐客令”产生的导火线——郑国渠也重新开工了。这一工程,使渭水北岸又新增加了4万余顷良田。此后20多年,李斯积极为秦王出谋划策,对秦统一六国,起了很大的作用。秦统一后,秦王嬴政被尊为皇帝即秦始皇。李斯为丞相,又积极协助秦始皇建立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巩固秦的统一。如拆毁过去郡县的城墙,销毁天下的兵器,废除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北逐匈奴,南定百越,统一法律、度量衡、车轨和文字等等,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与李斯有极大的关系。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召集群臣,举行盛大宴会。会上,博士仆射周青臣称颂秦始皇灭诸侯,设郡县,统一了中国,铲除了战争的祸根,认为这是前无古人的事业。这时齐人淳于越却乘机主张分封子弟功臣为王来辅助皇上。李斯非常气愤,他反驳淳于越,指出:五帝不相重复,三代不相因袭,不能总是一成不变。时代变了,政治制度也要随着改变。他说:“淳于越吹捧的夏、商、周三代旧制,根本不值得效法。现在天下已定,法令一统,百姓努力生产,读书人只须学习政府法令。可是那些读书人不学习当代的东西,却专门推崇古代的东西。他们标榜私学,攻击政府法令,入则心非,出则巷议,诽谤朝政,惑乱人心。如果不加禁止,陛下的威信就会降低,他们就会结成私党,聚众闹事。”

于是,李斯提出了著名的《焚书仪》,建议焚毁秦记以外的各诸侯国史书和私人收藏的《诗》、《书》、百家语;以后有敢议论《诗》、《书》的,处以死刑。命令下达后30天不烧的,脸上刺花,发配边疆,罚筑城劳役4年。但又明确指出,国家图书馆的藏书不烧,农书、医书不烧,如果有人想学习法令,就向当地官吏学习。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令焚书,大批大批的书籍被付之一炬,使“经书缺灭而不明,篇章弃散而不具”。可以说这是李斯始作蛹的一件历史大罪。

公元前210年,李斯随从秦始皇出巡到沙丘(今河北平乡东北)时,秦始皇突然病危,便命令赵高写了一封诏书,让大儿子扶苏赶回咸阳办理丧事。这时,扶苏正在上郡监督蒙恬的车队。可是信还未发出,秦始皇就死了。这封信落到赵高手里。赵高是个野心家,他看到现在正是攫取权力的好机会,便想违背秦始皇的旨意,废掉扶苏而立他所辅助的胡亥。他先说服了胡亥,然后去说服李斯。赵高抓住李斯贪图权力富贵的弱点,软硬兼施:如果扶苏继位,必信用蒙恬。而胡亥当政,便可转祸为福,并永远封侯。李斯听了赵高的话,开始不同意,继而犹豫,最后终于同意了。于是李斯与胡亥、赵高3人合谋,伪造诏书,立胡亥为太子;又伪造秦始皇书信一封,派使者送给扶苏和蒙恬,令他2人自杀,然后咸阳发丧,胡亥便当上了二世皇帝。

秦二世即位后,信用赵高,实行严刑酷罚,大杀功臣和宗室兄弟,又大兴徭役,穷奢极欲,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造成天下民怨沸腾,终于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李斯见此情景,多次想进谏,但二世拒不接纳,并对李斯很不满意。加之李斯的儿子李由镇守三川郡,未能阻止起义军西进,罪及李斯。李斯非常恐惧,生怕丢了官禄,便转而对秦二世阿谀奉承,以求好感,并上了一封《严行督责书》迎合二世的心意,怂恿二世恣意享乐。而对大臣和百姓进一步实行严酷刑罚来加以“督责”。二世看了李斯的上书,果然大为高兴,于是严加“督责”,致使“刑者相伴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统治更加残酷。

然而李斯在秦二世心目中的地位,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二世仍然信用赵高,而赵高为攫取更大的权力,则一心要除掉李斯。因此,他千方百计在二世面前陷害李斯,说李斯和他的儿子李由私通“盗贼”,想造反。秦二世听了赵高的话,便将李斯逮捕下狱,并命赵高来治李斯的罪。

公元前208年初冬,李斯全家被押赴刑场。李斯回过头来看了看他的儿子,说:“我想跟你一道,再牵着黄狗,出上蔡东门猎逐狡兔,还能办到吗!”说罢,父子相对痛哭。就在这一天,李斯在咸阳街头被腰斩,全家大小三族全被杀害。

李斯辅佐秦始皇,结束了分裂割据、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其功绩不可谓不大。在秦始皇显赫一世的历史功绩中,李斯的贡献是仅次于秦始皇的。李贽曾说:“秦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然而李斯是一个功利心极重的人,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他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秦始皇当初下逐客令时,眼看自己的功名富贵将成为水中之月,即使在被逐的途中还要写下《谏逐客书》,以做最后的挽救。当韩非以其才华深得始皇赏识时,又是李斯进谗言,送毒药,以扫清自己向上爬的潜在竞争者。而赵高正是抓住他贪图富贵功名的弱点来胁迫他一起搞政变阴谋。极尽阿谀的《严行督责书》的上奏,更使李斯最后一点人格尊严也丧失贻尽。假如李斯能够挺身而出,阻止沙丘政变,则其功绩当不在周公之下。然而过份的功利心导致了李斯的晚节不保,也直接导致了他的悲惨下场。可惜李斯明白得太晚了,直到临上刑场时他才意识到平凡生活的可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0-14
李斯,公元前284年生,公元前208逝世,楚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人。秦代书家。字通古。从荀卿学帝王术,西仕于秦,为客卿。始皇定天下,斯为丞相。定郡县之制,下禁书令,变仓颉籀为小篆,后世称为“小篆之祖”。李斯篆书“画如铁石,字若飞动,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书断》卷上《小篆》)。清代王澍在《虚舟题跋》中说:“小篆开自李斯,省大篆之繁缛以趋简易,三代以来风气至此一变。盖李斯笔法敦古,于简易中正有浑朴之气。”李斯佐秦灭六国,后为赵高构陷,腰斩咸阳。著有《仓颉》七篇,已佚。传世书迹有《泰山刻石》、《琅玡台刻石》等。《泰山刻石》,又称《封泰山碑》,秦小篆碑刻,传李斯书,为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所刻。内容是颂扬秦始皇的功德。此刻石为四面环刻,三面为始皇诏,一面为二世诏(二世诏刻于公元前209年)。南向二世诏文7行,满行12字。传宋拓本为223字,后不知何时被毁坏。元拓本存50余字,明末残存29字。清乾隆五年(1740)毁于祠火。嘉庆二十年(1815)复为蒋因培访得残石2块,仅存10字,1901年罗正均作亭护之,时已仅存9字。残石今存山东泰安岱庙东庑。现传世的拓本以明安国藏北宋拓本为最,存165字,现在日本,其余大多是29字本。《泰山刻石》为典型秦小篆,在书法史上,上接《石鼓文》之遗绪,下开汉篆之先河,是中国古文字的最后阶段。观其书法,用笔似锥画沙,劲如屈铁,体态狭长,结构上紧下松,平稳端严,疏密匀停,雍容渊雅,有庙堂之概。唐张怀瓘则称颂李斯的小篆是:“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骨气丰匀,方圆妙绝”。并非过誉。《泰山刻石》的篆书,世称“玉筯篆”,对后世影响深远,历来习小篆者无不奉为圭臬。李斯泰山刻石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它是秦篆保留至今的唯一真迹。据<<史记.始皇本纪>>载,秦始皇称帝后曾五次出巡,先后留下泰山、峄山、琅琊、芝罘、碣石、会稽六处七篇刻石,皆为李斯所书。泰山刻石堪称是李斯小篆唯一的传世真迹了。李斯泰山刻石还是中国碑刻制度演变的重要见证。李斯泰山刻石矗立于泰山之巅碧霞祠西侧。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沧桑,屡遭劫难,极富传奇色彩。汉代至隋唐罕有人提起,至宋代开始引起注意。宋真宗封禅泰山时,兖州太守献出40字拓本。欧阳修好友江邻几任奉符县令时,亲临岱顶寻访此碑,尚存数十字。此后学者刘支专程登岱考察,制成拓本,撰为<<秦篆谱>>一书。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都有著录。明代嘉靖年间刻石被毁,仅存二世诏书29字,移置碧霞祠东庑。现流传29字拓本即出于此。清乾隆五年(1740年)碧霞祠毁于火,此石遂失。嘉庆二十年(1815年)在岱顶整修时被发现,仅余残石两块,存10字“臣斯臣去疾昧死请矣臣”,嵌于大观峰前东岳庙墙外侧之“读碑亭”内。道光十二年(1832年)读碑亭倒塌,泰安县令徐宗干“索残石于瓦砾中”,移至山下岱庙中保存。光绪十六年(1890年)残石被盗,县令毛蜀云大索十日,得石于泰城北关桥下,宣统二年(1910年)五月,泰安知县俞庆澜在岱庙环咏亭附近专门建亭置放。今存于岱庙东御座,周围以玻璃镶嵌,使游客能一睹李斯小篆风采。李斯泰山刻石对泰山文化的贡献是巨大的。
http://www.21shrc.com/lidai/disp.asp?id=12

李斯。上蔡人。与韩非。俱事荀卿。而才不及非。斯入秦为客卿。及韩非使秦。秦王与语。大悦。李斯惧其宠。谮之下狱。非欲自陈。不得见。竟死。秦并天下。斯为丞相。始皇三十四年。斯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之。令到满三十日弗去。黥为城旦。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始皇不三年死。二世乃使赵高案治李斯谋反状。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然自负有功。实无反心。从狱中上书。赵高弃去不奏。曰。囚安得上书。遂具斯五刑。论腰斩。斯谓其子曰。吾欲与汝复牵黄犬。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父子相哭。夷三族。(李斯列传)

李斯是战国时上蔡人(今河南省汝南县北),个性残虐忌刻,原和韩国公子韩非,同学于荀卿门下,但才学不及韩非。李斯当秦国客卿时,适值韩非出使秦国,秦王和韩非谈论政事,对其才能大为赞赏,李斯惟恐韩非得秦王宠用,心怀忌妒,便捏造罪状,陷害韩非入狱,韩非想要申辩,但被李斯制止,不得见秦王,李斯又派人暗中送毒药使韩非自杀,结果竟然死在狱中。

秦国并吞天下,任用李斯为丞相,到秦始皇三十四年时,李斯奏请秦王说:“天下藏有诗书百家语录的,一概下令烧毁除去,令下三十日,若不烧除,罚刺面涂墨,终身作伺守寇虏,建筑长城的苦役。若相对谈论诗书的,斩首于市,引古非今的,诛杀亲族,官吏见知不举发的与之同罪。”始皇许可他的建议,于是收缴诗书百家之语,以愚弄百姓,使天下不能有考古鉴今的典籍可凭。时过三年,始皇去逝,李斯和宦官赵高伪造始皇遗诏,杀始皇长子,立次子胡亥即位,是为二世,这时赵高忌恨李斯权势,诬告李斯谋反罪状,秦二世命赵高案治,李斯受笞打捶击千余次,不胜痛苦,只得诬服,但自负对朝廷有功,确实无谋反之心,从狱中上书自陈前功,请二世明察赦免,赵高将书弃置不奏并说:“囚犯那能上书。”于是判处李斯五刑罪,受腰斩于咸阳市。李斯临死,对其子说:“我想同你再像往日一样,牵着黄狗走出上蔡东门,追逐狡兔,已不可得了。”父子相抱痛哭,并诛灭三族。
http://www.jingtu.org/yg/lsgytjyy/lsgytjyy034.htm
第2个回答  2006-10-14
(公元前280年——前208年),楚国上蔡县(今 河南上蔡县)人,著名的政治家,辅佐秦王统一了中国。

李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 在我国历史上声名显赫,功绩卓著。他年轻时当过小穷,后拜苟 子为师,学习帝王之术、治国之道。学业完成以后,他分析了当 时的形势,认为“楚国不足事,而六国皆弱”,唯有秦国具备统一 天下,创立帝业的条件,于是他决定到秦国去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

公元前247年,李斯来到秦国,先在函相吕不韦手下做门客, 取得吕的信任后,当上了秦王政(赢政,即秦始皇)的侍卫。李 斯利用经常接近秦王的机会,给秦王上了《论统一书》,劝说秦王抓紧“万世之一时”的良机,“灭诸侯成帝业”,实现“天下一统”。 秦王政欣然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先任命他为长史,后又拜为客卿, 命其制定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策略和部署。

公元前237年,秦国宗室贵族借口韩国水工郑国在秦搞间谍 活动事件,要求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 斯在被逐离秦途中,写了《谏逐客书》,劝秦王收回成命。他在《谏逐客书》中,列举大量历史事实,说明客卿辅秦之功,力陈逐 客之失,劝秦王为成就统一大业,要不讲国别,不分地域,广集 人才。秦王看了《谈逐客书》深受感动,立即取消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宫职,不久又提升了他当廷尉。《谅逐客书》不仅是具 有重要价值的历史文献,而且也是一篇胎炙人口的代秀文章。鲁 迅先生曾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李斯重新受到秦王政的重用后,他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 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佐助秦王政制定了吞并六国,实现统一的 策略和部署,并努力组织实施。结果仅仅用了十年的时间,就先后灭了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 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第一次完成了统一大业。 秦朝建立以后,李斯升任丞相。他继续辅佐秦始皇,在巩固秦朝政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屡建奇 功。他建议秦始皇废除了造成诸侯分裂割据、长期混战的分封制, 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郡(后增加到41郡),郡下设县、乡,归中央直接统辖,宫吏由中央任免。在中央设三分、九卿,分职 国家大事。这一整套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从根本上铲除了诸侯王 国分裂割据的祸根,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所以,这一制度在秦以后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沿用了近两千年。 秦统一后,由于过去各诸侯国长期分裂割据,语言、文字有很大差异, 对于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极端不利。李斯及对地向秦始皇提出了统一文字的建议,并亲自主持这一工作, 他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废除异体字,简化字形,整理部首,形成 了笔画比较简单、形体较为规范,而且便于书写的小篆(也称秦篆和斯篆),作为标准文字。他还亲自用小篆书写了一部《仓颉篇》, 作为范本,推行全国。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鲁迅先生说,李斯在我国文学史上是有“殊勋”的。今人遗憾的是,斯手书已汛大多散失。现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还收藏有李斯亲书 的琅玡刻石,山东泰山岱庙现存有李斯篆书的秦二世诏书刻石的 残片,这些刻石虽己严重残损,但它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文字刻石,实为稀世珍宝。李斯还在统一法律、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等方面付出了巨大 努力做出了重大贡献。

此外,人们所熟知的“焚书坑儒,,也是李斯建议为打击儒生以古非今、诽谤朝政的倒行逆施,为巩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非常 措施。这有当时历史条件下,不无积极作用,但它毕竟是我国文 化史上的一次大浩劫,对我国秦以前文化典籍的破坏是极其严重的。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后,李斯为保全自己的既得利益, 附和赵高伪造遗诏,立少子胡亥为帝,赵高篡权后又施展阴谋, 诬陷李斯“谋反”,将其腰斩于市,并夷灭三族
第3个回答  2006-10-14
李斯(?—前208年),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主张以小篆为标准书体。小篆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它给人以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的感觉,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根据《太平广记》引《蒙恬笔经》记载,是楚国上蔡人李斯所整理。

李斯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年轻时,起初在乡村做管理文书的小官,后来,随荀卿学习,当任廷尉。在秦始皇统治期间,李斯以杰出的政治远见和卓越才能,被任命为丞相。

秦统一前,因各诸侯国长期割据分裂,形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秦始皇一直殷望着有标准的字体来取代以前流行的异体字,于是便打听到李斯擅长书法,就把这任务交给他。李斯将大篆字体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笔划简单,形体整齐的文字,叫做秦篆。秦始皇看了这些新书体后,很满意,于是就把它定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

当时,人们对小篆的结构不太熟悉,很难写得称心如意。李斯就和赵高,胡毋等人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等范本,供大家临摹。

秦始皇逝世的前一年,他不畏钱江险涛,东下会稽(今绍兴),祭过大禹陵,登上天柱峰(后来教叫做秦望山),俯瞰东海涌潮后,命丞相李斯手书《会稽铭文》。李斯奉命连夜写毕后的隔日,他又采岭石鑴刻,然后立于会稽鹅鼻山山顶(后叫刻石山),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会稽刻石】。

传为由李斯书写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06-10-14
李斯,公元前284年生,公元前208逝世,楚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人。秦代书家。字通古。从荀卿学帝王术,西仕于秦,为客卿。始皇定天下,斯为丞相。定郡县之制,下禁书令,变仓颉籀为小篆,后世称为“小篆之祖”。李斯篆书“画如铁石,字若飞动,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书断》卷上《小篆》)。清代王澍在《虚舟题跋》中说:“小篆开自李斯,省大篆之繁缛以趋简易,三代以来风气至此一变。盖李斯笔法敦古,于简易中正有浑朴之气。”李斯佐秦灭六国,后为赵高构陷,腰斩咸阳。著有《仓颉》七篇,已佚。传世书迹有《泰山刻石》、《琅玡台刻石》等。《泰山刻石》,又称《封泰山碑》,秦小篆碑刻,传李斯书,为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所刻。内容是颂扬秦始皇的功德。此刻石为四面环刻,三面为始皇诏,一面为二世诏(二世诏刻于公元前209年)。南向二世诏文7行,满行12字。传宋拓本为223字,后不知何时被毁坏。元拓本存50余字,明末残存29字。清乾隆五年(1740)毁于祠火。嘉庆二十年(1815)复为蒋因培访得残石2块,仅存10字,1901年罗正均作亭护之,时已仅存9字。残石今存山东泰安岱庙东庑。现传世的拓本以明安国藏北宋拓本为最,存165字,现在日本,其余大多是29字本。《泰山刻石》为典型秦小篆,在书法史上,上接《石鼓文》之遗绪,下开汉篆之先河,是中国古文字的最后阶段。观其书法,用笔似锥画沙,劲如屈铁,体态狭长,结构上紧下松,平稳端严,疏密匀停,雍容渊雅,有庙堂之概。唐张怀瓘则称颂李斯的小篆是:“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骨气丰匀,方圆妙绝”。并非过誉。《泰山刻石》的篆书,世称“玉筯篆”,对后世影响深远,历来习小篆者无不奉为圭臬。李斯泰山刻石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它是秦篆保留至今的唯一真迹。据<<史记.始皇本纪>>载,秦始皇称帝后曾五次出巡,先后留下泰山、峄山、琅琊、芝罘、碣石、会稽六处七篇刻石,皆为李斯所书。泰山刻石堪称是李斯小篆唯一的传世真迹了。李斯泰山刻石还是中国碑刻制度演变的重要见证。李斯泰山刻石矗立于泰山之巅碧霞祠西侧。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沧桑,屡遭劫难,极富传奇色彩。汉代至隋唐罕有人提起,至宋代开始引起注意。宋真宗封禅泰山时,兖州太守献出40字拓本。欧阳修好友江邻几任奉符县令时,亲临岱顶寻访此碑,尚存数十字。此后学者刘支专程登岱考察,制成拓本,撰为<<秦篆谱>>一书。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都有著录。明代嘉靖年间刻石被毁,仅存二世诏书29字,移置碧霞祠东庑。现流传29字拓本即出于此。清乾隆五年(1740年)碧霞祠毁于火,此石遂失。嘉庆二十年(1815年)在岱顶整修时被发现,仅余残石两块,存10字“臣斯臣去疾昧死请矣臣”,嵌于大观峰前东岳庙墙外侧之“读碑亭”内。道光十二年(1832年)读碑亭倒塌,泰安县令徐宗干“索残石于瓦砾中”,移至山下岱庙中保存。光绪十六年(1890年)残石被盗,县令毛蜀云大索十日,得石于泰城北关桥下,宣统二年(1910年)五月,泰安知县俞庆澜在岱庙环咏亭附近专门建亭置放。今存于岱庙东御座,周围以玻璃镶嵌,使游客能一睹李斯小篆风采。李斯泰山刻石对泰山文化的贡献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