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中国古代,经商的人社会地位最低?

如题所述

《春秋谷梁传·成公元年》按"士商工农"划分,俗称“四民制度”: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夫甲,非人 之所能为也。丘作甲,非正也。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最先订下“士农工商”的次序,《管子》曰: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

在古代,等级制度分明,一个人在考虑自己的前程的时候只有四种发展方向:读书的、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其中大多数有条件的人都会选择走科举仕途之路,因为这是平民进入上流社会唯一的通道,而没有条件的大都成为了老实本分的务农者,没有土地的则选择成为工匠或者商人,而这些商人在获得财富之后大多会选择将财富用来购置地产或者资助自己族人读书走科举之路,更有甚者会直接买官来给自己洗白自己低贱的商人身份。

在秦代,商鞅变法中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秦代,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任何人舍本逐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之人,全家都会被罚为官奴。商鞅还招募无地农民去开荒,扩展农业耕地。商鞅变法让商人的地位下降,虽然商人手中握有财富,但是因为社会地位地下容易遭人看不起,所以很多商人在发迹之后会让自己的子女去参加科考已进入仕途来洗刷商人的身份,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统治阶级将财富聚集到自己手中。

古今中外举凡论及商人.似乎又都离不开锱铢必较、唯利是图等充满贬抑意味的字眼。特别是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商业被“贬之曰末务”,商人也曾被“卑之曰市井,贱之曰市侩,不得与士大夫伍”。这实际上是封建统治者为维护其赖以生存的小农经济,推行“重本抑末”政策的传统偏见。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贱商轻商的习俗在中国长期沿袭难改。“士农工商”的四民定位,也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中一成不变的凝固模式,商人始终处于极为卑贱的地位抬不起头来,统治阶级通过贬低商人身份来获取自身阶级地位的优势从而从商人身上获取一些利益,而平民阶级大多被商人盘剥,进而憎恶商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5-28
封建社会王朝不断打压商人地位,那时候人们认为经商的人,干的事不正当的行为,所以把他们的社会地位划在了最底下。
第2个回答  2020-05-27
因为从秦朝直至清朝,一直都在强调以农为本,以解决日常温饱为第一目标,所以中国古代经商的人社会地位最低。
第3个回答  2020-05-27
历代”重农抑商“的政策导致商人被压迫。封建社会,帝王为了避免商人由于财富多而声望高,威胁统治,所以刻意贬低商人。
第4个回答  2020-05-28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思想非常的深刻、普遍,全国上下都认为商人是奸诈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