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的来历:嫦娥奔月、朱元璋月饼起义、唐明皇游月宫、《周礼》记载说、祭月演变等;中秋节习俗常见的有:赏月、拜月,燃灯,猜谜,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玩花灯等等

我认为在中秋节怎么多的来历和习俗中,最值得一提各有2个,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一、🌷中秋节的来历🌷

💛1、中秋节的来历:祭月演变   

祭月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在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而来。中秋节由古代祭月慢慢演变而来。古代历法把每个季节分为三个月,分别是孟月、仲月、季月。农历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所以被称为“仲秋”,而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一半,所以被称为“中秋”。最初这一天被定为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日,慢慢就演变成为中秋节。

中秋节普及于汉代,汉代是我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中秋节在我国北方地区流行是在唐代之后。北宋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并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

中秋祭月仪式是一种古老的祭祀礼仪,表达人们祈求月神降福人间的一种美好心愿。“中秋”一词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文献,成书于两汉之间的《周礼》(世传为周公旦所著,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中说,先秦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 祭月作为中秋节重要的祭礼之一,从古代延续,逐渐演化为民间的赏月、颂月活动。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

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中秋节普及于汉代,汉代是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 文字记载,在汉代时,中原地区有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的活动。晋时亦有出现中秋赏月之举的文字记载,不过不太普遍,晋时期中秋节在我国北方中原地区还不很流行。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大约是在唐代,唐代时中秋在我国北方已流行。《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北宋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并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


💛2、中秋节的来历:嫦娥遥祭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它们轮流出现,照亮大地和给大地带来温暖,但有一天,十个太阳却一起出现了,大地上的农作物都被烤焦了,民众的生活非常艰难。后来有一个叫后羿的神射手,在昆仑山顶,用弯弓把其中九个太阳射了下来,替万民消除了灾难。

后羿受到了天下人民的爱戴,又取了帝俊的女儿姮娥,就是大家熟悉的嫦娥。后羿收了很多徒弟,传授自己精湛的箭术,生活空闲之余,都会带领自己的徒弟出去打猎,一边磨炼箭术,一边采集食物。

后来,后羿去了昆仑山求取道术,在回来的途中碰到了前来访友的西王母。西王母知道后羿一直都想修炼成仙,为了表彰他为天下百姓所做的功劳,西王母就赐给了他一颗不死仙药。后羿还想为自己的妻子在求一粒,但被西王母拒绝了。

回到家后,后羿将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妻子嫦娥,并答应不会丢下嫦娥,为了表达自己的决心,将不死药交给了嫦娥保管,不料这些事情被后羿的徒弟蓬蒙给听到了,面对着成仙的诱惑,他拒绝不了。

蓬蒙在后羿带领弟子出去打猎的时候,找了个借口留了下来。等后羿走后,他马上来到后羿的家中。逼迫嫦娥交出不死药,被逼无奈的嫦娥只好自己吞下不死药,飞升月宫成仙了。蓬蒙看到嫦娥飞升成仙之后,知道自己的师傅肯定不会放过自己,就逃走了。

后羿回来后,知道了事情的经过,思念妻子夜不能寐,他看到月亮之中,似乎有自己妻子的影子,连忙命人拿来妻子爱吃得点心,遥祭嫦娥。后来,一般妇女每逢中秋拜月,就是向月宫里的嫦娥遥祭。


二、🌷中秋节的习俗🌷

💛1、中秋节的习俗:吃月饼

月饼又叫月团、丰收饼、宫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

月饼作为拜祭月神的供品,其由来历史悠久。“月饼”一词,在现存文献,最早收录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中秋节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汉族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饮食习俗。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赞美月饼,从中可知宋时的月饼已内有酥油和糖作馅了。

到了明代,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更加普遍。明·沈榜《宛署杂记》载:“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酌中志》说:“八月,宫中赏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饼、瓜果。如有剩月饼,乃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分用之,曰团圆饼也。”

经过元明两代,中秋节吃月饼、馈赠月饼风俗日盛,且月饼有了“团圆”的象征意义。经清代到现代,月饼在质量、品种上都有新发展。原料、调制方法、形状等的不同,使月饼更为丰富多彩,形成了京式、苏式、广式等各具特色的品种。月饼不仅是别具风味的节日食品,而且成为四季常备的精美糕点,颇受人们欢迎。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那时的月饼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饼、梅花饼、五仁饼等同时存在,并且是“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可见这时的月饼,还不只是在中秋节吃。至于月饼这个名词的来历,已无从考证。但是北宋著名文人苏东坡留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或许这是月饼这个名称的来源以及月饼做法的根据。 


💛2、中秋节的习俗:饮桂花酒 

自古,我国就有中秋节饮“桂花酒”的习俗。在老一辈的记忆中,一个传统的中秋夜,三种元素是少不了的,那就是明月、月饼和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节日的一种美的享受。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物价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酒兮椒浆”的诗句。可见我国饮桂花酿酒的年代,已是相当久远了。

中秋时节,大家的第一选择就是吃月饼,因为月饼有甜腻感,吃多了会感觉到很腻。所以长辈们,喜欢喝点桂花酒,或是桂花茶来解腻。素来有着“九里香”美誉的桂花,也可以做成很多的食品。味道香浓的它,做成其他食物,味道也非常不错。例如,我们常听到的桂花糕还有桂花茶,这些都是桂花的制成品。入秋后,桂花盛开,在中秋来临之际开始掉落。人们会将桂花拾起,酿造成桂花酒。由桂花酿造而成的桂花酒,味道醇香,酸甜可口。喝过之后,余香会存留很久。吃过月饼,喝一些桂花酒起到解腻的作用,而且,桂花酒对睡眠有一定的帮助。

除此之外,中秋喝桂花酒,其实是有寓意的。桂花是富贵、吉祥的象征。“桂”与“贵”同音,是一种富裕的象征。因此,桂花酒很受人们的欢迎。关于桂花酒,有一个传说,说的是吴刚,大家都知道吴刚,他是住在月亮上的仙人,被天帝惩罚,在月宫砍伐桂树。据说有次,他在仙酒娘子的门口差点冻死,仙酒娘子救了他。所以他用桂子报答了仙酒娘子,桂子种下之后,成长为桂树,开出桂花,满园桂香。

因为吴刚住在“月宫”也就是月亮上,因为与月亮有关,所以每到中秋,人们自然便会想起这与他有关的桂花酒。人们过中秋,一轮圆月挂在天空中,人们在院子里吃月饼,喝着桂花酒,这大概就是中秋的模样吧。人们之所以在中秋喝桂酒,就是因为以上所说的这些。桂花有“九里香”之誉,中秋节赏桂花的习俗由来已久。


中秋节习俗和来历南北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基本上是一致的,那就是全家团圆、走亲访友、看望长辈等,愿我们能将这些饱含浓浓亲情和美好心愿的习俗和来历牢记心中,代代相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09
中秋节是东亚民间传统节日,起源于中国,为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民间称仲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等,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团圆节。受中华文化的影响,日本、越南、朝鲜半岛等也过中秋节,视为传统节日。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