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的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各五个

如题所述

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或“揉”,用火烘木使弯曲)

虽有槁暴: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有,通“又”。暴,同“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生非异: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生,通“性”,资质,禀赋。

词类活用

①名词做状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②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③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④形容词作名词,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⑤形容词用作动词,故木受绳则直(直:变直,形容词用作动词)

扩展资料:

劝学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

例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者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劝学》各段的条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阐述一个具体问题。而且总在文章的开头、结尾部分作出明确的交代。例如,文章的第一句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既是全文的一个中心论题,也是第一段所要开始阐述的内容。而在段的结尾部分则归结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这就明确而有力地照应首句,收束了上文,并且清楚地点明了该段的中心思想。又如第二小段,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说明个人独自冥思苦想远不如学习有益。而又列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几个生活中十分常见而又极有说服力的比喻后,有力地小结道:“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在这里,荀子从他的“性恶论”观点出发,指出君子的天性也是恶的,其所以不同于众人,就在于他善于向良师益友学习嘉言懿行,以改变自己的不良天性。这个“物”字就从“舟楫”“舆马”之类,变成了学习的内容,文字也就逐渐深化了。

这里举的两个例子,都是首尾相互照应的,也有一些段落,只在段首揭示该段中心,或者只在段末予以适当概括。总之,目的相同而方式却并不死板。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般都比较难读,荀子这种谨严、朴实的写作方法,对帮助读者掌握各段文章的基本内容,是十分有效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劝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3
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或“揉”,用火烘木使弯曲)
虽有槁暴: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有,通“又”。暴,同“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生非异: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生,通“性”,资质,禀赋。
词类活用
①名词做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②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③动词的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④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3. 积善成德 (善:形作名,善行)
⑤形容词用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直:变直,形容词用作动词)
⑥形容词作使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⑦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⑧动词作名词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流:流水)
一词多义
1.于:
(1)寒于水 (比)
(2)善假于物也 (介词,不译。引进作用)
(3)取之于蓝 (从)
2.而: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递进关系,并且)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递进关系,而且)
(3)终日而思矣 (表修饰)
(4)而见者远 (表转折)
(5)锲而舍之 (表假设或承接)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表承接)
(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8)锲而不舍 (表假设,如果)
(9)蟹六跪而二螯 (连词,表并列)
3.者:
(1)假舟楫者(代词,指……的人)
(2)不复挺者(……的原因)
4.焉:
(1)风雨兴焉(兼词,“于之”,意为在这里)
(2)圣心备焉(语气词)
5.利:
(1)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2)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6. 之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音节助词)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代词代青)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的标志)
(4)非蛇鳝之穴 (的)
7.假
(1)善假于物也 (借助)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假装)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借)
(4)因求假暂归 (假期,休假)
(5) 假以雄权 (授予,给予)
8.疾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强)
(2)君有疾在腠理 (疾病)
9.绝
(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 (停止)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与世隔绝)
(3)以为妙绝(《口技》) (极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横渡)
(5)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 *断绝关系)
10.强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强壮)
(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有余)
(3)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 (勉强)
11.一
用心一也 (形容词,专一)
骐骥一跃 (数词)追问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解决了我的问题!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9-11
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一词多义  当:   但当涉猎(助动词,应当)   当涂掌事(动词:正)   见: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古今异义词  辞:古义:推脱。(蒙辞以军中多务)   今义:美好的词语。   治:古义:研究(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今义:治理   及:古义:到了……的时候。(及鲁肃过寻阳)   今义:以及。   过:古义:到。(及鲁肃过寻阳)   今义:经过。   更:古义: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今义:更加。   但:古义:只。(但当涉猎)   今义:转折连接词,但是。   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今义:学位名称。   往事:古义:历史(见往事耳)   今义:过去的事   大:古义:很(自以为大有所益)   今义: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   孤:古义: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今义:独自,孤独   就:古义:靠近(蒙乃始就学)   今义:就词类活用  无特殊句式  倒装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   即:蒙以军中多务辞。(介词结构后置)   反问句   孤岂欲卿之经为博士邪!   卿言多务,孰若孤?追问

不是。。。是《劝学》这篇课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