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具体点

如题所述

这个问题很大,简单说渠道为上,服务至上,创新无上,人者为上,仁者至上.

走进顺德海尔的大门,便看到一条醒目的标语:海尔只有创业没有
守业。这是海尔人永远追求的海尔理念。回想1997年3月,海尔进军广
东省顺德家电王国与爱德集团合资成立顺德海尔电器有限公司时,曾有
人惊呼“顺德人引狼入室!”如今3年多过去了,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
番欣欣向荣的景象。
■本报记者赵瑜伊晓霞王珍
  海尔文化“落户”容桂
  爱德集团所属的顺德洗衣机厂成立于1988年,到1997年仅生产了1
7万台洗衣机,其实当时的顺德洗衣机厂是佛山地区唯一的一家洗衣机
厂,机器设备和厂房都不错,但是由于一心想把国外许多知名的洗衣机
品牌的优点集中起来,而忽视了质量问题,以致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与
海尔合资后,海尔将爱德洗衣机拿回青岛研究,新产品于1997年4月正
式投产,7月开始扭亏,产品供不应求,当年突破10万台,预计今年可
生产45万台。
  海尔为什么会看中爱德呢?记者采访了顺德海尔电器有限公司总经
理赵振中。赵振中说,海尔与爱德的合作是强强联合。家电行业的竞争
非常激烈,企业如果只把眼睛盯着国内市场,争取那有限的市场份额,
争做龙头老大,这没有什么意思。中国是一个家电生产和消费大国,但
至今没有一家家电企业能进入世界500强,海尔、科龙、长虹三家企业
的产值加起来,还没有世界500强最后一名的实力强。所以海尔集团的
志向是向外扩张,冲击世界500强。而选择在顺德容桂办厂说偶然也并
非偶然,当时考虑广东已经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了,一是在广东办厂可以
为在海外办厂做准备,二是当时的镇领导非常有诚意,且具有改革开放
的意识,于是海尔将绣球抛向了爱德。
  然而究竟又是什么原因使得顺德海尔电器有限公司在3个月内就扭
亏为盈呢?
  “当初要来顺德创业的时候,集团领导一再告诫我:‘老赵,你不
能将青岛的海尔模式生搬硬套到顺德去,海尔精神可以带走’。”赵振
中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实施严格的管理,科学的管理,企业很
快就会步入正轨。于是他把海尔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融入了顺德海尔
的管理之中。在公司成立初期,就以海尔的精神、理念教育广大员工,
让员工对企业树立起信心。大部分员工都愿意与企业同甘共苦,努力搞
好企业。投产后,公司以正面激励为主,定下日产500台洗衣机的目标,
若超出500台,到达600台,就奖励全体人员,但从此不能再少于600台
。公司随后又定下了700台的目标,当时许多人认为是天方夜谭,而如
今,顺德海尔已能班产1800台。
  据了解,当初青岛海尔只派来了四个人,现在公司仍有大部分职工
是老爱德,在海尔,那些人成了生产能手。这使我们不由想起了在顺德
海尔随处可见的那句话“昔日休克鱼,今朝入海尔,飞身跃龙门!”
  学会海尔文化易,但做好难
  海尔的成功得益于它的企业文化。许多企业想通过参观来偷学艺,
但赵振中骄傲地告诉我们:“海尔不怕别人偷师,因为海尔文化好学不
好坚持!”走进顺德海尔的生产车间,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氛扑面而来,
随处可见宣传海尔文化的标语:敬业报国、追求卓越,迅速反应、马上
行动,海尔真诚到永远,用户永远是对的。浏览车间的板报,宣传栏,
上面贴满了海尔人对企业、对市场、对海尔这个牌子的理解与感受。
  海尔在青岛的海尔大厦,外方内圆,据说这融入了海尔文化的韵味
。所谓对外,海尔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勇于参与市场竞争,在竞争中保
持稳定的地位;对内,海尔实行“计划经济”,严格计划和规范管理,
在集团内形成一种和谐、公平、向上的发展氛围。
  赵振中告诉我们,海尔的管理模式是OEC管理法,即日事、日清、
日毕、日高。可解释为今天的工作必须今天完成;今天完成的事情必须
比昨天有质的提高;明天的目标必须比今天更高。按照这一要求,生产
共有156道工序,545个责任区,这些都分解落实到每个海尔人的身上,
每个人的目标每天、每个月都有新的提高,使整个工作都有条不紊地向
前发展。
  还有80/20原则,即管理人员与员工责任分配原则。如果有质检人
员漏检了一台不合格的洗衣机,按原来的处理方式是罚款50元。但根据
海尔的80/20原则要求,管理人员虽然只是少数,但他们是关键的,工
人是多数,从管理角度上说,即是从属地位的。因此,如若出现问题,
管理人员首先要承担责任,从管理人员开始罚起。
  伴随着良好的企业氛围而来的是顺德海尔的快速发展。1999年3月
份,首批洗衣机出口美国,成为全国首家洗衣机出口美国的生产厂家,
从而带动了国际市场,国外订单纷至沓来,当年,顺德海尔共有3.7万
台洗衣机出口到亚、非、拉丁美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年共实现利润
1020万元,上缴税金1132万元,成为容桂镇企业的纳税大户。
  有所为有所不为
  顺德海尔地处顺德市容桂镇,总经理赵振中觉得来这儿办厂与内地
最大的区别就是——镇政府不过多干预企业的发展,从不做婆婆,而且
对外来企业与本土企业一视同仁,没有地方保护主义。在容桂镇,海尔
与许多本土企业一样,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服务,政府各职能主管部门
有为企业办实事的服务机制,但又从来不干涉企业行为,很尊重企业自
己的决定。正可谓有所为有所不为。
  赵振中告诉记者,顺德市领导和容桂镇领导多次来公司视察,还亲
自组织顺德市的企业来参观,一位市委领导还曾骄傲地说:“不一定要
到青岛看海尔,在顺德也可以看!”由此可见,政府对海尔是非常支持
的。
  顺德海尔的成功与它所处的环境是分不开的。赵振中说,海尔在莱
阳、武汉、贵州也有分厂,但配套件都要向青岛买,而在容桂就不同了
,配套厂遍地都是,公司周围的配套设施齐全,改革开放也20多年了,
这儿的工人普遍素质高,想招熟练工比内地容易。
  当我们结束采访的时候,已经是下午的5点半,我们看到顺德海尔
的管理人员又开始了他们每天的“日清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12
一个企业要做好,首先是要培养一大批适合企业发展的人,一个制造企业,需要纪律、忠诚、上进心以及员工做好镙丝钉的心态。那些自以为是没有多少真才实学的人是不适合这样的企业。海尔的培训就是要磨?一些年轻大学生浮躁的东西,我相信是很有用,虽然海尔有很高的流动率,这并不错,海尔已经做大了,慕海尔之名而来的人肯定很多,这些人中,是否都是踏踏实实能把事情做好,能融入到海尔这个集体中去,肯定不是所有人,不适合海尔怎么办?可以走人,当然不能让海尔适应他们。海尔的培训进行了教育、筛选、淘汰,很好。这样远比一些企业进了一批大学生,就?下来,甚至一些人把学校那种虚浮的风气也带进来,影响了企业的氛围要好。

我以为,企业的发展有两个阶段,小企业需要的不是制度,而是领导者的魅力,因为制度肯定有另一面,就是不灵活,就是消解人们的协作精神,而小企业可以不依靠制度,只依靠领导的示范力量和人格魅力,领导大家齐心合力奋斗,过于烦琐的制度只能增加麻烦,不会起到很好的效果。举一个小例子,一个才办两年小企业,有员工迟到,领导一定要批评他,罚他20元钱,他会说昨天我加班到8点,有没有加班费。没有,那么领导可以装作不知道,迟到多了,提醒一下就可以。最可怕的是有这样老板,加班我不管,那是你工作你没做好,迟到违反制度不行,那员工再也不会为单位的事,不计报酬去努力了。

企业做大了,领导的人格魅力就没作用了,他不可能影响到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员工。企业大了,什么样的人都有,那需要的就是制度。制度多了,难免形式化,那是没办法的,但比没有制度好。

我管理企业,最初也是用得人性化管理,应该说情况不错,做到三年,效果就不太好了。请大家提意见,结果那些表现不好的员工的意见也是管理不严,压力不够,说我没好好管他们。

制度多了,就会形式化,但是我们中国人特别需要的就是对制度的敬畏,我一直对美国的辛普森案有很深的印像,明明知道他就是凶手,但是警察冲进去时,没有搜查证,拿到的证据就不能作为证据,法院只是依据证据定罪,结果就不能定有罪。这个案件可能就是没有惩罚凶手,但是这样的制度保证了许许多多公民的权利不受侵犯。所以美国是一个最有秩序的社会。中国人经常是这个制度对自己有用,那么就支持,就?吁需要制度,这个制度对自己没用或是暂时没用,就蔑视甚至是践踏制度。

海尔的长处是形成了制度,并且也在发挥很好的作用,这其中有没有不合理的,有没有形式主义,当然有。要是抓住这样点,太容易了,但是因为有这样的情况,就否定制度,就否定这些原则,那么海尔应该用什么原则管理企业?

让那些没有学会适应社会的员工很闷,让那些不懂踏实工作的人找到定位,海尔做得很好。

我们需要一个轻松的环境,但是大家都轻松,肯定要有问题,人是需要适度的压力,企业更要保证适度的压力,这点海尔也做得很好。
第2个回答  2013-11-12
广告做的太火了吧
第3个回答  2013-11-12
理念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