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汽精神的内涵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一)“东汽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读本,弘扬“东汽精神”不仅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长远实践意义。
“东汽精神”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读本,具有广泛的社会感召力和强大的精神推动力。
在解读 “东汽精神”中感受“东汽精神”的力量、领悟“东汽精神”的真谛,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东汽精神”不仅作用于主观世界即人的精神生活,而且通过一定客观条件转化为物质力量作用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
胡锦涛总书记这样概括中国当前面临的形势:挑战确实严峻,机遇依然存在。“东汽精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战胜挑战、用好机遇的鲜活范本。在全社会弘扬“东汽精神”,坚定信心,鼓舞斗志,对今日中国特别是对肩负加快重建和加快发展两副重担的今日四川,具有强烈现实针对性和重大现实意义。
党的十七大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一基本国情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几代人持之以恒地艰苦奋斗,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征更为突出的四川尤其需要如此。在全社会弘扬“不怕牺牲、敢于胜利,坚韧不拔、艰苦创业,自主创新、勇攀高峰”的“东汽精神”,对中国、对四川具有长远实践意义。
(二)“东汽精神”不仅体现而且丰富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塑起新时期中国工人阶级“不怕牺牲、敢于胜利,坚韧不拔、艰苦创业,自主创新、勇攀高峰”的精神雕像。
龙门山麓下,在遭受特大地震重创的东汽汉旺基地,有这样一幅标语:“东汽精神”,央企形象,永不倒!
这幅标语,宣告一种信念、揭示一个事实。信念与事实合一,定格为东汽2008。
解读 “东汽精神”,2008无疑是最好的切入点。三代东汽人千锤百炼而成的“东汽精神”,在这个非同寻常的年头,在这个非同寻常年头的非常时刻,得到最有力的迸发和最集中的展现。
“东汽精神”不仅体现而且丰富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东汽乐章”。读懂东汽编年史上2008之页,就会懂得什么是 “泰山压顶不弯腰”、什么是真正的巨人。走进东汽的精神世界,扑面而来的是这样一种磅礴的精神力量:不怕牺牲、敢于胜利,坚韧不拔、艰苦创业,自主创新、勇攀高峰!
“东汽精神”彰显“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于一体,熔铸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成功实践。
(三)“东汽精神”之本,是“以人为本”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核心理念,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和灵魂。
在震后抢险救人最紧迫、最艰难的时刻,东汽把抢救员工的生命放在第一位。
在震后首次召开的东汽公司职代会上,公司总经理所作工作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话:“抗震救灾让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东汽职工最可爱,东汽大家庭最温暖,东汽精神最宝贵。”
从战时状态的“第一位”到报告中的“三个最”,落脚点是同一个字:人。
地震发生后,东汽抢险救援惊心动魄、灾后重建艰苦卓绝。而公司党委书记对此感动却并不吃惊,因为“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自然”,是因为东汽职工在非常时刻的超常付出,不是迫于命令、不是服从动员,而是发自内心、出自本能,而且,这样做的职工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凝聚如一人的整个东汽职工群体。
“自然”,是因为水到渠成。从初创时代的“人和”,到新时期的“树人”、“以人为本”,“人”始终是东汽发展史册上的关键词。发展为了职工、发展依靠职工、发展成果由职工共享,把促进企业发展与促进职工全面发展统一起来——这,就是“东汽精神”的主导价值思想。
这一主导价值思想充分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抓住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和灵魂。东汽的具体做法很难照搬和复制,但“以人为本”一以贯之的东汽实践所体现的精神内涵,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我们学习“东汽精神”的着力之处。
(四)“东汽精神”植根于社会主义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东汽实践所形成的精神成果,贯穿 “东汽精神”的主旋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东汽职工爱穿工作服,甚至下班后也穿,那像天空一样明净的蔚蓝色,是东汽人的标志。
2008年“5·12”特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在通往东汽德阳基地和汉旺基地的公路上,都可以看见这样一幕:蔚蓝色的人流,一波又一波地涌向遭受重创的厂区。
也是震后第一时间,在东汽厂区任何一座危楼和任何一处废墟前,只要有人把红旗一插,立即有人围上来,组成一支救援队伍。
震后第五天,东汽德阳基地恢复生产;震后第八天,灾后首批风力发电机组下线发运。6月6日,在几乎被摧毁的汉旺基地,主机四分厂恢复生产;6月11日,70%以上的关键设备恢复运转,总体生产能力恢复到震前50%以上;8月1日,东汽新基地第一个车间开工建设。
无论抗击这场猝不及防的特大天灾,还是应对罕见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组织不散、队伍不乱、精神不倒,无不彰显“东汽精神”。
“东汽精神”不是危难当头突然产生的,而是历经三代东汽人的历练、丰富和发展。东汽根植社会主义中国,是作为社会主义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三线建设的产物。40余年来,从建设社会主义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东汽验证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验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一历史性结论。
极不平凡的2008彰显极不平凡的“东汽精神”。为什么泰山崩于前而“组织不散、队伍不乱、精神不倒”?因为,聚合“组织”、凝聚“队伍”、支撑“精神”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中国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是一个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关系日益多样化的时期,也是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期。在这样一个空前的社会变革时期,靠什么来增进共识、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凝聚力量?“东汽精神”告诉大家:必须靠也只能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五)“东汽精神”既与五千年民族精神一脉相承,又是民族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发扬和提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作为一个民族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本,是一个民族稳定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东汽精神”是40余年来萌生、形成和发展于东汽这样一个大型国有企业的企业精神,而又绝不仅仅是单纯“企业”意义上的精神。“东汽精神”的内涵超越企业这一空间和40余年的时间段,是五千年中华民族精神的折射和提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反映这一折射和提振的“东汽故事”数不胜数。抗震救灾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东汽故事”诠释非常时期的“东汽精神”,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自行研制高度国产化30万千瓦汽轮机组的 “东汽故事”,体现的则是平常岁月的 “东汽精神”。
“自行研制”的压力无处不在: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个产品生产单位,东汽靠计划任务为生,是时计划任务逐年减少直至为零。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东汽咬紧牙关挤出研制资金。研制的关键阶段,国民经济调整,东汽却逆势而为,直到成功。
“自行研制”的压力有多大,分量就有多重:这台机组缩短了国产化大型机组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民族装备制造业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一页。
这一富有东汽特色的故事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动读本。
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终极表现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一种崇高的情感、一种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东汽,这种情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为三代人所秉持的产业报国、产业强国情怀和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精神。
这种情怀和精神不是天生的,而是三代东汽人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中自觉地培育和弘扬的结果;这种情怀和精神所蕴涵的能量,在平常岁月或许不易被人们充分认识,但在非常时期却以“裂变”的形式转化为坚不可摧的巨大力量和不可缺少的制胜因素——这是“东汽精神”给予我们的一大启示。
(六)“东汽精神”的精髓是创新精神,折射改革创新精神这一时代精神的核心,是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不竭动力。
订单是企业的命脉所系,在企业自身遭受重创和外部需求放缓的背景下尤其如此。2008年,东汽新增订单238亿元,是灾后年计划的181%,其中新增出口订单17.9亿元。
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使世人看见一个震不垮的东汽;冲击力之大、冲击范围之宽均为史所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世人看见一个冲不倒的东汽。
为什么震不垮、冲不倒?这是因为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东汽始终具有一种持续创新的能力。
“穷则思,思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从60万千瓦设计能力到完成2320万千瓦年产量,在国内电力设备市场三分天下有其一;从单一火电机组制造到火电、风电、核电、太阳能发电“四电”并举,在多个领域创下全国乃至世界第一;从按照计划下达任务生产到生产一代、开发一代、储备一代、构思一代,与时俱进地走在同行业前沿。
这就是东汽40余年创新“路线图”。
经历特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东汽的创新更加自觉、更加理性、更加科学。市场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创新催生新东汽。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不竭动力。改革的实质和灵魂是创新精神。“东汽精神”就是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应对金融危机的巨大挑战,尤其需要弘扬这种创新精神。
“敢不敢创新”、“能不能创新”这两大问题事关未来事业的兴衰成败。“东汽精神”完整地回答了这两大问题:创新,既体现于持续创造性实践中的新发现、新变革、新创造,更体现于持续创造性实践中形成、发展的以创新为指向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七)“东汽精神”彰显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念,在以“人和”为核心的东汽企业文化建设中形成的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是“东汽精神”的基础。
长期以来,东汽企业文化建设在业内外享有盛名,原因有二:一是起步早,在中国许多企业尚不识“企业文化”为何物的上世纪70年代,企业文化便在东汽萌芽;二是有特色,以“人和”为核心。
东汽企业文化中最初的“人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追求的是这样一种境界:人心归向,上下团结。正如老话所说:人和百事兴。但是,“人和”不是无条件、无原则的“和”。“人和”文化所倡导的“和”,是在追求真善美、反对假恶丑基础上的“和”。在相对闭塞的环境中、在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历史条件和计划经济体制下,凭借“人和”,东汽走过创业的初始阶段。
改革开放使中国进入大变革、大开放、大发展的新时期。东汽企业文化建设与时俱进,核心仍是“人和”,但“人和”的外延在不断拓展、内涵在不断深化和升华。特别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战略任务以来,“人和”文化价值取向的时代特征更加鲜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更加具有现实针对性。建设“人和”文化,不再仅仅是建设良好人际关系的文化,而是建设融思想观念、道德准则、行为规范于一体的和谐文化。
特大地震和接踵而至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东汽“人和”文化既经受极其严峻的考验,更显示以文“化”人的独特力量。如果说“人和”文化的精神纽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那么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就是“人和”文化的精神基石。这一体现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念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是“东汽精神”的基础。
(八)“东汽精神”的本质特征在于它与时俱进的先进性。“东汽精神”不仅属于东汽,而且属于四川、属于中国。
“东汽精神”的先进性,来源于它鲜明的实践性。任何一种精神文明,都离不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作为一种精神成果,“东汽精神”是40余年来三代东汽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特别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性实践中的产物,是对东汽人创造性实践本质和规律的提炼。
“东汽精神”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这种作用体现在“东汽精神”作为一面思想旗帜引领实践、作为一种先进理念校正实践、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推动实践。“东汽精神”作用于实践的过程,就是精神变物质的过程,即“东汽精神”的价值实现过程。
实践永无止境决定先进性永远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东汽精神”的先进性为什么始终能够经受历史的评判、经受实践的检验、经受时代的考验?因为“东汽精神” 始终与时俱进地领时代风气之先,始终植根于实践又引领实践,始终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