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到80年代,苏联和中国进行改革的结果,并谈谈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和你的认识?

速度、回答的好的加分、、 但要准确、、 速度啊

大凡改革,总不外乎有以下前提:一是历史背景,二是当前困境,三是代表人物。中国的改革,在背景的积重,起步的艰难,问题的严峻上远远超过前苏联。但两者改革实施上的比较,最大的不同在于政治方向。中国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大方向和坚持共产党领导为前提的弃旧图新,即自我调整与自我完善。尽管在改革的道路上,风风雨雨,坑坑洼洼,但都始终坚守这一原则,从而避免了自乱阵脚。而前苏联则不然,戈巴乔夫提出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对马列主义的完全否定,是一次导致了民众政治信念动摇的大地震。而叶利钦则走得更远。经济转轨是前苏联改革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但“经济转轨并非一定要否定政治制度才能实现……从中央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并不存在与政权的更迭发生必然的联系。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制度也并非非走全面私有化的道路不可。共产党领导的政权,可以在原有改革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实践上探索前进,实现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改革,最终完成转轨的任务,建立起符合自己国情的市场经济体制,使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立于不败之地。”

两相比较,不同的第二点是:尽管我们基础差,起点低,加以十年的动乱,带给我们的是一个接近崩溃边缘的经济。然而,在跨出的第一步上,我们却是扎实的,具有奠基的意义。我国的改革,首先从广大农村开始。(这一点极为关键)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命脉,是轻重工业的原料及劳力的供应基地。农村“定”了,全国就 “稳”了;农村“活”了,民众也就“富”了。三中全会后的中国农村,多劳多得,热气蒸腾,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变化之快之大,令人刮目。人们由此深切感受到不同的路线政策,其正负作用的悬殊,竟然如此之大。当西方国家及其传媒,正一致看好戈氏的改革,纷纷为之叫好,并批评中国未能象苏联那样先行着手政治改革时,我国的农村正热火朝天地改变着自己“一穷二白”面貌,并为改革的深入开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同的又一点是:中国的改革,按照邓小平的话来说,是“摸着石子过河。”审慎地,稳步推进,摸索着往前行,发现不妥,及时改正。譬如农村的“联产承包”,譬如“经济特区”的建立,譬如证券市场、股份公司以及基层民主选举的实施,国家机关的“政务公开”,差额选举与监督制度等等。所有这些,可以说都是新事物、新观念,但没经验,有风险。一般说来,一项新措施正式出台前,除专家研究讨论,拿出详尽的可行方案,还得有一个实验试行的阶段。人大、政协对此可发挥其立法审批和咨询监督的作用,另由中央向各民主党派征询意见。这是有鉴于历史教训,有效地防止了决策失误。

对比之下,苏联的改革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虽各有不同,但作为首脑人物,对待事关亿万民众切身利害的改革大事,却都显露了过于急躁轻率,以至于决策失误,铸成大错。戈氏上台后,提出“公开性”、“多元化”号召后,各地非正式组织犹如雨后春荀,反对派势力开始形成:1989年11月7日,在“十月革命”纪念仪式时,约5000人举行反政府示威,打出了“十月革命是俄国的悲剧”的标语。由此可见,同是改革,由于决策者的远虑或短视,审慎或轻率,由于途径和方法的不同,其效果也迥然两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2-24
苏60年代的改变是权力的放松,主要是把自己的腰带放松一点。
80年代则是大改特改,大有彻底与马列决裂之势。

我们改的也很大了,主要围绕怎么搞钱这个问题来改,应证了托洛茨基的预言——资产阶级复辟第一阶段。
第2个回答  2009-12-24
中国逐渐摆脱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或者叫苏联模式的道路,开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综合国力明显提高,经济发展成果显著。
苏联的改革前期局限于原有体制,只满足于对原有体制的修补,因此效果不明显,出现了反复(这是教科书上的标准说法,事实上苏联的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的改革还是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后期的改革成了改向,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共产党放弃了领导地位,最终导致社会主义制度被颠覆,苏联国家解体,亡党亡国。

结论:一方面社会主义必须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改革,决不能满足于现状,只有根据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国家的国情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同时也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否则就会危及到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9-12-24
AS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