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情境设计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如题所述

某些教师煞费苦心创设的情境,只不过是课堂教学中的“花架子”,它们忽视了情境创设的目的性、实效性。这些“华丽”的情境设计,可谓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而实际上是对新课程理念理解有偏差的表现,使情境创设走入了误区,背离了情境创设的美好初衷。创设教学情境要特别关注儿童的接受能力,要充分考虑教学条件、学生生活实际。情境创设朴实、实用即可,而不必刻意追求形式的新颖独特。我认为,在信息技术学科中的情境创设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1、以教学目标为准绳
  情境的创设应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不能摆架子、走过场,不求实效。要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索,并在情境的激励诱导下,师生共同努力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发展的目的。情境创设应该能让学生学会搜集、处理和发布信息。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并非单纯地指向信息技术技能本身。确切地说,应当指向学生能够应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也就是在面临各种问题情境时,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并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问题。所以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联。
  2、真实性原则
  传统的技能训练式的教学,其最大的不足就是将知识和技能从实际应用的情境中剥离出来,成为抽象、空洞的概念、规则、操作方法。而脱离真实情境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常常“沉淀”为不具备实践作用的“惰性知识”或“惰性技能”。创设教学情境正是为了避免传统教学脱离真实生活的窠臼,强调按照真实的生活情境来改造教学,使学生对情境所涉及的人和事产生移情作用,产生沉浸于学习的效果。可以说,真实性是教学情境的生命所在。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留心收集、积累能设计或利用可成为教学情境的事件、信息,把生活融入教学,使教学面向生活。切不可片面理解“真实性”的含义,选取来自实际,但远离学生生活经验的实例,导致学生在理解情境的过程中,要补充过多的相关知识,浪费时间和精力。
  3、生活性原则
  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加强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联系。为此,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信息技术既然是为日常生活服务,就务必要反映日常生活的真实面目。信息技术教学情境的创设一定要尊重生活实际,符合客观规律,不要人为地编造与生活不相符的书本内容。因此,教师撷取的教学素材、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该是仿真的。以现实生活作为背景,不能忽略了现实情境存在的可能性,导致教学因情节失真而与生活断层、脱节甚至矛盾。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的学习,又难以达到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了解生活、学会生活的目的。
  正如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所说,好的“情境设置”应满足一个基本要求:就相关内容的教学而言,特定情境的设置不应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还应当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0-26
一、营造氛围是前提
首先,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是创设积极参与的教学情境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认为,学生在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下,不仅可以使记忆力增强,而且能活跃思维,发挥潜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下,适当的教学情境才能得到更好的效果,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才能更好地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如果教师纯粹按照书本来教,可能有些单调,学生会学得很乏味.没有了学习的兴趣,也就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主动探究、积极进取、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不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在此基础上,原本单调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一个充满乐趣、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变成了一个科学的、有计划的、动手实践的过程.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才会积极投入学习,实现和教师的互动.
二、主动学习是重点
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要把握对象的目前状态,教学的情境设计也是这样,必须要把握好学生们的心态.由于信息技术课的学科特点于其它科目不同,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性,对学生可能产生的各种心理反映做出恰当的判断非常必要.只有很好地掌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奋点,并根据教学内容对其心理进行有效激发和控制,才能真正的实现教学情境的作用.
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技能性极强的课程,它的理论性比较抽象,如书本开始的二进制、编码、计算机的组成等,许多学生打开书本就接触到这些抽象的概念,会感到信息技术难学,也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打退堂鼓.其实这些内容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但可以营造不同的教学情境,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比如我们可以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通过视频、图形、声效,引发学生兴趣,进行直观、形象地教学,从而充分协调地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器官,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能更好地领悟和记忆.这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且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初中阶段,每周学生仅一至二课时的学习时间,课堂教学情境设计的侧重面应主要在于使用.让学生掌握一些计算机操作的实际技能,这既符合学科的特点,又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要求,从而能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同时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以往的知识传播者,变成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参与者.教学中,创设情境,发展学生智力,充分发挥学生潜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教学的重点.教师不能一味地向学生传授或灌输知识,着眼点应放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上.要打破“包办代替”的教学思想,还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教师必须从教学出发,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出最佳教学方案.不要以教师的讲为主,而要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要科学地指导学生自学,充分发挥学生自学能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有效率.当然,对学生的疑难困惑,教师应重点讲解.实践证明,学生自学与教师点拨精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有效的,也是学生接受知识最快途径.
当然,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设计学生主体作用,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教师应重在“引导”、“点拨”上下功夫,使学生独立思考,进而提高综合分析能力.总之,要在情境设计中尽量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特色,让学生充分享受到创造和成功乐趣,使他们学会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三、得到收获是目标
教学情境地创设,目标是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为了达成该目标,就需要在设计情境时充分考虑教材、教师、学生三者的实际情况.任务设计不应要求全体学生完全达标,但每个学生都应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自己的收获.为此,可以通过树立榜样,用激励的办法督促学生学习.一节课结束前,对于有电子作品的课程内容,比如Word、Excel 等章节,我会鼓励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学生在展示作品时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设计意图,创作思路,让大家了解作品产生过程.由于学生们积极评价给创作者带来愉快的感受,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这样一来,表现较好的学生会在我的课堂上获取成就感和被认同感,有助于他们学习兴趣的进一步培养,而暂时表现一般的学生也会学有榜样,榜样的力量可以督促他们下一节课好好练习.
除了课堂上的教学,教师还可以巧设探究式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联想,激起他们的探究欲望,让他们在课后自我学习.通过查阅资料、自我学习的方法,变教师的“引导式”为学生的“选择式”.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判断,并从资料的查阅中论证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在网上建立自己的博客,通过论坛与他人进行学习、交流和探讨,不断积累相关的学习资源信息和不断总结学习方法,逐步丰富学习经验和提高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思考,形成“头脑风暴”,主动寻找同伴互助,钻研探究,完成老师要求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