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的尊称

麻烦大家提供几个古汉语中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的尊称,并标明是哪个年龄段。谢谢大家(悬赏值等我攒够了,会再追加100的,谢谢)

【按辈分地位尊称】
已逝的长辈/德高/位高者:称谓前面加“先”(先考、先帝、先贤等)
再长一辈:称谓前加“太”或“大”,如太后,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
年老的人:丈、丈人(唐朝以后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仁兄
平辈或晚辈:贤(贤弟、贤侄、贤家)等
【不同年龄人的称谓】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摽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耄耋之年。
100岁称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25
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称的方法,根据不 同的场合灵活地选用’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一、 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 如称人为“子” “夫子”“吾子”“先生”等等。二、 从辈分上尊称,如称人为“父老”“丈 人”“父”“老伯”等。汉文帝曾问一位下 级官吏:“父老何自为郎? ”“父知之乎?”三、 称对方的字、号。长辈对晚辈可以 喊名。但对平辈和长辈喊名是不敬的,应该喊字或别号以示尊敬。四、 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仁” “贤” (多用于平辈和晚辈)、“尊”(多用于长辈)、“高”“世”等字眼,如称同辈友人 为“仁兄”,称年龄小于自己的人为“贤弟”, 称陌生的客人为“尊客”,称邻居为“高邻”, 称世交晚辈为“世兄”。五、 用对方的部下来指代对方,表示由 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接指称对方,如“陛 下” “阁下”“足下”“执事” “左右”等。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