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吴太伯三让天下是怎么回事?

如题所述

吴太伯三让天下是让位给三弟季历、三弟之子姬昌、二弟仲雍。

古公亶父生三子,长子吴太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季历之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自小聪明过人,才华出众,深得古公亶父之宠,并言“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意在传位于季历再传姬昌。

但当时西岐礼法为传长不传幼,亶父只能作罢。然而吴太伯察觉父亲之意,为成全父亲的心愿,避免龙蛇之争的祸害,遂决定让位于三弟季历,并说服二弟仲雍留下子嗣,趁父亲病重之时托言至衡山采药,离开周原,后亶父病逝,吴太伯仲雍赶回奔丧,季历与众臣请求吴太伯即位。

吴太伯不受,丧毕携二弟仲雍再次离开周原,前往长江以南无锡梅里避居下来。不久,季历被商暗害而死,吴太伯又返岐山奔丧,群臣与姬昌再次请求吴太伯即位,吴太伯仍不受,便由姬昌继承。

吴太伯与仲雍又返江南梅里,断发文身开发江南,引导人民兴水利养桑蚕种稻谷,使原本蛮荒的江南得到第一次文明的跳跃。吴太伯也因而受到土著居民的爱戴,拥立他为国王,建立了国家句吴。吴太伯到勾吴后未娶,治理勾吴四十九年,让位于二弟仲雍。

扩展资料:

吴太伯把周朝王位让给他的三弟,后携二弟一路向东,太伯的高风亮节感动荆蛮,归附他的有千余家。于是太伯在太湖流域重建国家,国号“句吴”,并在今无锡梅里(现名梅村乡)营建早期城市,作为都城。

太伯奔吴,给落后的江东地区带去中原文明的种子。而太伯、仲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畏艰辛、勇于开拓,数年之间,人民殷富,终于在东南地区牢固地站稳脚根。为后世强大的吴国打下基础。去世后,就葬在他东迁的最后落脚点梅里平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吴太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9
吴太伯是孔子最敬重的人
孔子说“太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一让季历。
泰伯、季历都是周太王的儿子,太伯长子,但是太王想传位给季历,于是为了让太王传位给季历,自己就跑到了吴地。同时逃跑的还有他的另外一个弟弟仲雍,也是太王的儿子。两人为了避季历,还故意把自己弄的像当地土人一样,身上刺满花纹、剪断头发,表示自己不能继承王位。(当地人敬重他,才称他为吴太伯)
二让文王。
季历死了,姬昌(季历儿子)继位,不争(其实吧,让位给季历,主要就是看在他有个儿子姬昌)
三让武王。
姬昌死了,武王继位,不争
这是一种说法。
([正义]江熙云(古代的一种注书说)“太王薨而季历立,一让也;季历薨而文王立,二让也;文王薨而武王立,遂有天下,三让也”)

还有种说法
三让为:
生一让(太王病,采药不归)
死一让(太王死,也不回来奔丧)
丧事除,又一让(就是说他逃到吴地,把自己弄的和当地土人一样,表示自己终生扎根这里,至死不回)

其他的也有好几种说法

不过总的来说,吴太伯三让天下说的就是他顾全大局,为了国家为了天下百姓,连天下都可以不要。

不过,又有人说,这个吴太伯三让天下是周人出于某种理由而编出来的。
吴太伯让天下应该是被逼的,并不是传闻中所说的真的是因为他道德高盛而让的天下,这是一个道德神话。为的是给国人树立一个道德榜样。
我比较看好这种观点。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04-18
泰伯篇载:“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古代学者对此章的考证、解释连篇累牍。今人读此章,仅据《史记·周本纪》《史记·吴太伯世家》,大致清楚关于泰伯的故事,即可。
  
  周族第十三代领袖是公亶父(后被称为太王),他有三个儿子:长子太伯(即泰伯)、次子仲雍、幼子季历。季历生子取名昌(即后来的周文王),“有圣瑞”,所以公亶父非常喜爱这个孙子,“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泰伯、仲雍知道父亲的心意,于是携手隐身而去,给弟弟季历即位提供便利。二人远离周地,迢迢几千里,最后落脚在荆蛮之地的太湖附近(今无锡市)。“文身断发”,融入当地原住民,“自号句吴”,自愿归属的有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何为“三让”?学者说法不一,比较好理解的有两种。其一:父亲公亶父死,弟弟季历立,一让;弟弟季历死,侄子昌立,二让;侄子昌死,侄孙发立(即周武王),三让。其二:泰伯走后,季历两次派人请泰伯,泰伯不归。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09-12-27
太伯是西岐周太王的儿子,是季历的哥哥,季历十分贤德,季历的儿子姬昌更被人称为圣人,太伯为了让季历继承王位,就逃到南方蛮夷地区居住,象当地人一样在身上刺上花纹,剪掉头发,自称“句吴”,断绝和西歧的联系,表示不再回来。当地人器重他的气节,有一千多户追随他,尊他为吴太伯。

后来季历果然即位,季历死,传位给姬昌,姬昌死,传位给儿子姬发,姬发统一了天下,建立了周朝,人称周武王。武王到吴地寻找太伯的后人,找到了周章,周章已经是太伯的第四代后人了,武王将吴地封给周章,封他为吴侯。太伯的后人当吴侯当了一千二百多年。
第4个回答  2021-04-12
一般认为“三让”两种解说,一种认为“三让”指泰伯让位季历、文王、武王三代,最终成就周朝天下;一种认为指泰伯在周太王生、死、祭三个重大变故中主动让位于季历。

各有道理,都能说得通。
朱熹说:古人辞让,以三为节。一辞为礼让,再辞为固让,三辞为终让,让之诚也。
这种说法也说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