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

如题所述

一、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

在灾情评估中,把对受灾体的分析称为易损性评价,它所反映的是地质灾害的社会属性。易损性由社会经济条件和受灾体直接条件两个基本要素构成:反映社会经济条件的背景要素主要包括人口、城镇、土地资源、水资源、交通设施、大型企业、产值分布等;反映受灾体条件的直接要素主要包括受灾体类型、数量、价值、遭受不同强度灾害危害时的损毁程度与价值损失率。易损性评价的基本目标是获取各方面易损性要素参数,为破坏损失评价提供基础。根据易损性构成,易损性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划分受灾体类型、调查统计各类受灾体数量及分布情况;核算受灾体价值;分析各种受灾体遭受不同种类、不同强度地质灾害危害时的破坏程度及其价值损失率。

在点评估和范围较小的面评估中,获取这些要素的基本方法是专门性勘查。即通过全面调查,统计受灾体数量,按照资产评估方法核算受灾体价值,并根据受灾体分布情况绘制受灾体类型分布图和受灾体价值分布图;根据历史调查统计、实地观测和模拟试验等方法,确定受灾体破坏程度,建立不同类型受灾体与不同种类、不同强度地质灾害的相关关系,确定受灾体损失率。

在区域评估和范围较大、社会经济条件比较复杂的面评估中,无法对受灾体进行全面调查。此时,应首先进行易损性区划,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不同等级易损区的典型抽样调查,确定易损性的直接要素。

二、地质灾害受灾体类型划分

由于地质灾害受灾体非常繁杂,所以在灾情评估中,不可能逐一核算它们的价值损失,只能将受灾体划分为若干类型,然后分类进行统计分析,才能获得灾情评估所需要的易损性参数。

(一)人口安全

包括城镇人口、农村人口;常住人口、流动人口。针对“人”这一受灾体主要是社会易损性评价,集中于一些特殊的脆弱团体、处在危险中的生活方式、风险观念、地方现有的风俗习惯、贫困程度等方面。重点评估风险观念、提高减灾意识。如果人们生活在地质灾害风险区内,风险观念又不强,又无社会机构的支持,积累起来就会发展成为高的社会易损性。

(二)物质财富

指评价区内以各种实物形态存在由劳动力作用于生产资料而形成的一切物品,其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包括:①房屋及构筑物(不含其内的设施),包括民房、办公楼、厂房、仓库、水塔、烟囱、窑炉、桥梁、堤坝、车站、码头、民用机场、港口、隧道、涵洞、电站、机井等。②道路及航道,包括铁路、公路和航道。③生命线工程,包括水、电、气、热和通讯工程。④机器设备仪器及工具。⑤室内设施及用品,包括所有企事业机关单位的办公设施及用品,也包括居民家居生活用品。⑥人工种养动植物,包括家畜、家禽、农作物和树木等。

(三)新增价值

指评价区内新创造的价值,即去掉折旧后的增加值。

(四)自然资源

指土地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水资源等。其价值是由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和产出能力决定的。

三、地质灾害受灾体易损性评价与区划

(一)受灾体灾前总价评估值确定

理论上各种受灾体的灾前价值总额都可以用市场法进行评估获得。但可以预见,实践操作上有相当大的困难,以致对某些受灾体的总价值的获得不得不采取一些合理的变通措施。一是那儿有什么,二是怎么分布,三是怎么定价。作为受灾体易损性研究并不要求十分精确,因此可以采取变通措施进行侧面度量。

1.人口安全价值

人口安全属于社会属性,其价值很难度量,在此不作考虑。

2.物质财富评估值

这类是理论上最容易定价,而实际操作相当复杂和困难的一类。有的可以按市场重置价直接计算,如人工种养动植物,大多都可按重置价减折旧计,这类财产的特点是可重新异地购置或建造。有的可以用建造时的原价乘以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计,这类财产的特点是不能异地建造、长期使用。

物质财富评估值: VWE=PV-D=BV·I。 (3-2-1)

式中:PV为重置价/万元;D为折旧;BV为建造时的价值;I为购进价格指数。

3.土地资源的评估价值

土地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又是有限的稀缺资源,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因此也具有价格。本文所指的土地价格仅指土地本身的使用价值,不包括土地之上的物质产品和固定设施的价值。因此,土地资源价值越大,遭受地质灾害时潜在损失就越大,其易损性也就越大。

土地只有在使用和买卖时才体现价值和具有价格,因此它的价值还与使用权年限有关。目前我国通常的土地使用权年限为50年。

土地质量是土地的一项复杂属性,土地质量的评价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作。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一种土地适宜性评价体系,把土地分为5 级:S1为高度适宜;S2为中等适宜;S3为勉强适宜;N1为目前不适宜;N2为永久不适宜。显然,土地适宜性等级越高,对应的土地本身的价值也就越高。我国土地资源价值核算工作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不具备全国范围的土地资源价格核算。根据现有的基础条件,考虑到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地质量等级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参照有关文献,结合实地调研,给出如下区域易损性评价的土地资源价格估算表(表32-3)。

表3-2-3 土地资源价格估算表

设评价区不同土地价格为Pj,不同价格的土地面积为Ai,预期银行利率为r,土地所有权年限为T,则

地质环境经济学

(二)最大可能损失值确定

就算是同一一定的地质动力现象对同一类受灾体反复作用,不一定每次损失完全相同,其平均损失稳定在一个数值上。就算是灾后,找到确定的统计资料统计起来也相当麻烦,往往是据实估计。但是类似的地质动力现象对于类似的同一种受灾体造成的损失又是稳定在平均值附近,而不会超出平均值太远。因此,根据已有的灾害实例来寻找这样的平均值,这样的平均值就是最大可能值。

(三)危险性接受概率的确定

地质动力现象发生某一级别的危险性概率是危险性研究的内容,是就评价区而言的概率,只要在这个区域发生,不论发生在哪里,都是危险性概率理论描述的反映。但对于间断和部分连续的受灾体来说,就有差异了。

对全部连续的受灾体,只要构成危险性的地质动力现象发生就成灾,是个必然事件。

把构成危险性的地质动力现象的作用面积作为圆面积对待,从而得到其作用半径,称为危险性半径。把非全部连续受灾体的所有受灾面积求和,再与评价区面积比,比值称为危险性接受概率。人及村庄内人工种养动植物按村庄面积计算受灾面积。其余按实际占用面积计算。根据灾害危险性评价给出的各种各级别地质动力现象的作用面积表(危害面积比),计算出危险性接受概率后,完全连续的受灾体亦可看作危险性接受概率为1的间断受灾体。也就是说可以用危险性接受概率来反映受灾体的空间分布特征。如某县发生:“四级”泥石流的危险性概率是20%,村庄的危险性接受概率是5%,则成灾可能性为1%,如果人口的易损性是1%,则该县四级泥石流人口的风险为万分之一。

(四)地质灾害受灾体易损性评价与区划

区域易损性为区域内所存在的一切事物的复合体,它可能直接或间接地敏感于物质损失。这一复合体包括人口、建筑物、基础设施、经济活动和社会结构。瑞士日内瓦大学“地质灾害风险分析与管理”国际培训部将易损性定义为暴露于危险之中的某一特定对象的潜在损失程度(从0~1)。根据这个定义,我们把易损性定量表述为受灾体在地质灾害中最大可能损失值占其灾前重估总值的比例或百分比。

1.人口安全易损性

人口安全易损性即人在地质灾害中最大可能死伤人数占其灾前人口总数的比例或百分比。

(1)以县(市)为单元统计人口总数、年末总户数,编制人口分布图。统计城镇人口数、农村人口数,编制城镇人口分布图。统计乡(镇)个数、村委会个数、工业企业个数、城镇人均居住面积、农村人均居住面积。

(2)根据已发生灾害实例,确定各评价单元死伤人口平均值即为最大可能死伤人数。

(3)人都居住于村(镇),评价区内村(镇)面积之和称为受灾面积。受灾面积与评价区面积的比值称为人口危险性接受概率。计算人口居住区的平均面积和总面积,采用典型调查和统计计算相结合确定危险性接受概率。

(4)计算人口安全易损性。人口安全易损性=最大可能死亡人数/灾前人口总数,并划分人口安全易损性等级,编制人口安全易损性区划图。

2.物质财富易损性

(1)包括物质财富、土地资源、新增价值三方面的易损性。物质财富易损性包括房屋及构筑物、道路及航道、生命线工程、机器设备及工具、仪器、室内设施及用品、人工种养动植物6类物质财富。以县(市)为单元统计数量或里程;价格及上涨幅度;工业产品购进价格指数;房地产价格水平;各种工程造价;居民消费的价格水平等。按评价单元计算各类受灾体的价值,并汇总。编制物质财富价值分布图。

新增价值易损性以县(市)为单元统计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数据。编制经济新增价值分布图。

土地资源易损性,以县(市)为单元统计行政区域土地面积、耕地面积、林地面积、草地面积、内陆水域面积数据。编制土地利用分布图。

(2)利用已有地质灾害灾情资料,确定各评价单元已发生灾害的平均经济损失(直接经济损失),编制全国地质灾害年均经济损失图。

(3)各类受灾体对各级各类地质灾害的危险性接收概率。即各类物质财富总占地面积和评价区面积的比值。房屋按城镇村庄计算平均面积作为受灾面积;构筑物按单体计算平均面积作为受灾面积;道路及航道的长度×宽度计算平均面积,再乘以长度为受灾面积;生命线工程同道路;编制城镇、村庄灾害接收概率图;道路及航道灾害接收概率图。

(4)各类物质财富的价值、土地资源价值,新增价值汇总为评价区总价值。用各评价单元已发生灾害经济损失平均值除以评价单元内经济财富的总价值即为经济易损性。编制物质财富易损性区划图、土地资源易损性区划图、新增价值易损性区划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4-24
地质灾害易损性是指地质灾害承灾体抵抗地质灾害损毁的能力,用承灾体易损系数(损毁率)表示。
地质灾害承灾体易损性的影响因素有:
①承灾体自身结构,如房屋建筑,砼强度,钢筋配筋……
②地质灾害类型、规模、成因、运动特征等,如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
③地质灾害危害方式,如淹埋,冲毁…
④地质灾害与承灾体的相对位置…
地质灾害承灾体易损性随地质灾害、承灾体结构及其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第2个回答  2020-04-12
地质灾害易损性是指地质灾害承灾体抵抗地质灾害损毁的能力,用承灾体易损系数(损毁率)表示。地质灾害承灾体易损系数具有随地质灾害、承灾体结构及其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的特点。中国地质灾害承灾体易损系数=1,其调查工作重点应放在承灾体人口分布调查和承灾体物财产分布调查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