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朱元璋相反,谁从君王沦为和尚,成一代高僧后,却因一首诗被杀?

却因一首诗被杀?

赵显跟朱元璋相反他从君王沦为和尚,但是在成为高僧之后,却因为一首诗被忽必烈杀害。当时赵显所作的这首诗明显是怀念前朝的那些贤臣的,所以就让忽必烈担心他会谋反,为了能够更好的巩固自己的统治,忽必烈只能把赵显杀死。

赵显继位的时候年纪还非常的小。由于宋朝过于腐败,所以当蒙古大军攻打宋朝的时候并没有费多少力气就成功推翻了南宋的统治。当时是谢太皇太后直接投降于蒙古大军的,也就是因为当时太皇太后投降才导致了没有太大范围的厮杀,虽然赵显沦为亡国之君,但是百姓并没有得到太大的影响。

当时忽必烈虽然是蒙古人,但是他并没有那种狂暴行为,他对待赵显还是非常友好的。当时忽必烈看见赵显并不知道什么是国仇家恨,就对他放松了警戒。看到他对佛教比较感兴趣还准备把他培养成佛教高僧。

可以说忽必烈也是一个非常明智的皇帝,他一开始并没有想要杀害赵显的心。当时赵显由于潜心研究佛学,所以他对于佛学的理解非常的深刻。如果当时他能够继续学习佛学并且宣扬佛学的道理的话,那么他可能早已成为一代大师。赵显年纪越来越大,渐渐懂得了什么叫国仇家恨,所以当时他就喝了酒做了一首诗来怀念当朝贤臣。这首诗被忽必烈知道了,当时忽必烈误以为赵显想要谋反。所以为了能够巩固自己的统治就把他杀死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15
你说的是宋恭帝赵显,4岁登基,6岁被俘退位,18岁经忽必烈同意在西藏萨迦寺出家,法号和尊。
后来因了解自身以前的身份,在元英宗至治三年,作了《在燕京诗》,写到“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这首诗充分表达了他对南宋王朝的思念,因此触犯了文字狱,被赐死,年享53岁。
第2个回答  2019-10-19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他听到黄来复这个人非常有才华,朝廷也正是缺能人的就是,就把黄来复招到了宫中,准备给了黄来复一个七品官的职位。可是黄来复多这个七品大的芝麻官并不感冒,要知道他曾经在元朝朝廷可以为封为翰林学士,于是就写了一首名叫《听雨》的诗,来表达自己对这个官衔的不满。诗一共四句,但却很明显表达了自己的情绪,大概意思是我在朝廷中只能做这么一些无足轻重的七品芝麻小官,还不如回我的寺庙吃斋念佛,继续当我的和尚过得快乐。
第3个回答  2019-10-19
因为赵显写的诗中表达了他对南宋王朝的思念,之后传到了君王的耳朵里,然后皇帝认为他有了想回归朝廷的野心,为了以绝后患,然后就把他给杀了。
第4个回答  2019-10-15
赵显,即南宋恭帝,也就是南宋最后一个皇帝,其父是宋度宗赵禥,跟"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齐名,蒙古大军南下时,宋度宗恰好死掉了,因此没沦为亡国之君,跟着他三岁的儿子赵显继位。
南宋恭帝继位时,只有三岁,当时是贾似道和谢太后把持朝政,就在这个三岁孩子还没搞清楚怎么回事时,蒙古大军已经兵临城下,太皇太后谢氏投降,并以这个三岁孩子的名字发布退位诏书,从此宋恭帝等人全部沦为蒙古阶下囚,被押送到北方。
忽必烈虽然是蒙古人,但并不暴虐,他善待了宋朝皇室族人,把宋恭帝封为瀛国公,元朝人信奉喇嘛教,而年轻的赵显一天天长得,他并不知道什么是国仇家和,也不知道自己已经亡国了,他反而对喇嘛教等佛学很感兴趣,于是忽必烈打算把他培养成一位得道高僧。
随着赵显慢慢长大,被元朝俘虏的文天祥却始终不投降,后来忽必烈让赵显去劝降,在牢房里文天祥对他下跪,当时赵显虽然只是瀛国公,但文天祥还是把他称作皇帝,这一幕感动了后世无数人,但对于赵显来说,并没有太多感触,毕竟他没尝过亡国的滋味。
1289年,年仅18岁的赵显出家了,被忽必烈送往西藏,法号合尊,出家之后的赵显倒是一心专研佛学,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刻苦,竟然把《大乘百法明门论》、《因明入正理论》等佛教典籍翻译成藏文,为佛学事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成为一代得道高僧。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想必赵显就这样一直当和尚,变成历史上著名的高僧,或许还能跟唐三藏等大咖齐名,但在一个偶然的计划,赵显终于知道了南宋灭亡的故事,他明白是蒙古大军灭掉了自己的祖国,尽管当时的赵显已经参禅悟道多年,早已是心如止水,但亡国之痛终究在他心里泛起了波澜。
此后赵显整日郁郁寡欢,按理说出家人是不喜不悲的,但赵显明白自己的身世后,亡国之痛渐渐涌上心痛,打坐参禅早已不能平心静气,后来他写下一首《在燕京作》怀念故国:"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赵显用这首诗跟北宋隐逸诗人林逋隔空对话,林逋是那位"梅妻鹤子"的和靖先生,赵显对林逋说:"西湖边的隐士啊,我离开后梅花又开过几次?先朝的贤臣们啊,你们怕是再也不会回到我身边了。"
元英宗听说赵显写下这样的诗,担心他会谋反,于是把他给杀掉了,赵显就这样走完自己的一生,终年53岁,他的事迹在史料中记载很少,反而在《佛祖历代通载》中记载比较多,可见赵显对佛教的贡献之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