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哪个版本翻译的比较好?

如题所述

《麦田里的守望者》现在市面上的版本几乎都是施咸荣译和孙仲旭的,所以差别不大,但建议购买孙仲旭的版本比较好。

现在的中译本有施咸荣和孙仲旭的两种译本,施先生的译文翻译于50年代,行笔和现在的阅读习惯有一定的出入,建议购买孙仲旭的版本。我看过他写的随笔,是一位文字感觉不错的作者和译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 》

作者: (美)J.D.塞林格 

译者: 孙仲旭 

页数: 448

定价: 28.0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7-03-01 

【简介】

《麦田里的守望者》原作名《The Catcher in the Rye》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塞林格将故事的起止局限于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从离开学校到纽约游荡的三天时间内,并借鉴了意识流天马行空的写作方法,充分探索了一个十几岁少年的内心世界。愤怒与焦虑是此书的两大主题,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受到读者,特别是广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纽约时报》的书评写道:在美国,阅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就像毕业要获得导师的首肯一样重要。其后,《麦田里的守望者》直接影响了这一类小说的创作。

【赏析】

《麦》的故事情节时间跨度很小,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力度却很大。孔秋梅曾经论述道:"《麦》通过主人公一天两夜游荡纽约的经历,反映了物质生活十分优越的现代美国社会中各种微妙的人际关系,描述了主人公在精神上的压抑,心理上的挫伤与生活中的孤独,以及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所产生的矛盾和冲突。霍尔顿既是这异化社会的代言人,同时又是这异化社会的牺牲品。"异化是现代社会的重大问题,是现代社会中人类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现代哲学的重要概念。在现代工业文明及后工业文明里,技术挤压着人的原始生活空间,提高了人的感官的自由系数,却降低了人的精神的自由系数。人迷失了自我,泯灭了自我,向着"非人"的异化状态沦落,而社会也向着物化的异化状态跌落。异化问题的核心维度是价值的维度,人是目的、人是价值的尺度这样的古典哲学命题受到了挑战。然而,道德作为考量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标尺,关系着人学目的论中终极价值的内部结构与内部机制,也应该成为异化问题的重要操作性维度。

【创作背景】

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刚刚赢得了二战的胜利,成为了一个政治、经济和军事大国。在这样的时期,"纽约"就是美国实利主义社会的一个代表。它象征着最"假模假式"的一切,人们的精神生活是一片荒原,没有人在意别人的感受。而且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美国二战后经济持续繁荣时期,但于70年代出现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基本矛盾-——经济危机……而本书就是于这一时代背景下创作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