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上的邮章写的什么?是寄出去的邮局的章?还是收到邮局的章?

如题所述

      你说的邮章,估计应该指的是邮戳

      普通圆形邮戳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20年前的):上半圆部分为城市(直辖市、自治区)名,下半部分为邮政局、所的名称。有时候也会把邮戳的戳(具)号(码)用一个括号跟在这个地名后面。中间部分的数字表示的是接收或中转邮件的时间。(一般表示年、月、日、时,但有个别时候特殊意义的邮戳会精确到年月日时分秒,那是特殊纪念意义了,例如跨越千禧年或港澳回归等特殊时刻。)相比之下,有点不同的老式邮戳,结构基本相同,邮戳结构分为五个部分:上半圆、下半园、腰(中横)框、上月牙、下月牙。多出的上月牙内一般没有什么内容,下月牙大多刻上戳号。还有在20世纪九十年代前后使用过的邮政编码日戳等等。

       邮戳的范围比较广,用途也比较多,有挂号、汇兑、包裹和日常平信销花多种类型,有的在邮戳字面有具体文字表示,有的没有。 

       单纯按平邮信件来说,正常周转的信件,大都会有两个邮戳:一般骑缝盖压在邮票上面,部分在邮票上部分在信封上,这个邮戳叫“销花戳”,也就是认可、并同时注销了邮票的有效邮资凭证功能,中间的数字表明了邮件的启程时间。然后准确分拣到达投递局以后,按规定会在信封的背面盖上一个当地的邮戳,表明邮件的到达时间,这个就是“落地戳”。有些特殊的信件,例如收件人更名、搬迁或其他情况,邮局就会反复周转、多次寻找收件人来投递,所以背面有时会有三个甚至更多的“落地戳”,一方面说明了这封信件的周转过程,同时也从另一方面说明的邮政工作人员的负责态度。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信件被错误封发到非目的城市,例如从上海寄到广州的信,背面会出现长春的邮戳,看似非常荒唐,其实是情有可原的,有的甚至根本怪不上邮局的一点责任的——例如可能是这样的情况:用户在信封封口的时候,胶水或浆糊用多了,在没有完全干透的情况下,丢进了邮筒,似必就会沾上另外一封人家早就丢进邮筒的信件,然而,现在实行的是机器销花和自动按邮编分拣,经过长时间的周转之后这两封信件始终没有分开,直到落到投递局的邮递员手中,用手才将其分开,此时的距离恐怕就是那句成语了:十万八千里。

       邮戳上表明的时间,在一定的时候,是有效的法律依据。同时,通过关系倒调日期时间来加盖邮件,也是严重违规、甚至触犯法律的。

       邮戳的收藏、研究,是集邮的一个重要内容。很多集邮爱好者,购买的是全新邮票来收藏;更多资深的邮人,却在苦苦追寻一个邮戳来印证、来追寻邮件的脚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9-16
邮票上的邮戳按规定都是信件寄出时盖销的戳,所以应该是寄出邮局的邮戳;邮戳上的文字中间的是年月日的日期,上下的是寄出局的地址。前面的先生所说的落地戳(就是盖销在信件背面的收到邮局)形势与盖在邮票上的一样,也是中间是日期,上下的是地址。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9-16
邮票上的印单名叫邮政日戳,文字内容一般是地名和日期,信件投入邮局后,第一个日戳就盖在邮票上,这就意味着邮票上的邮戳是寄出局的。按规定,最后收到的邮局日戳必须印在信封背面。但也有少部分未按规定而印在正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