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人口发展趋势?

我的意思是,世界人口
在将来会不会因为有大规模的迁徙或者战争或者科技因素或者其他种种有力影响
而 大幅度下降或者提升??
谢谢回答

翟振武:未来中国人口发展趋势(摘要)

时间:2006/05/16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翟振武

20世纪末,中国人民经过20几年的努力奋斗,基本实现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了两翻,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

在人口方面,经过20几年的努力,中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人口压力有所缓解。最近十几年来,人口增长率不断降低。2002年,全国人口增长率为6.45‰,比1980年的11.87‰降低了46%之多。在全世界的范围内,中国已经属于低生育水平国家,其总和生育率水平已经与世界发达国家十分接近。与此同时,庞大人口规模的继续增长,独生子女教育,出生性别比,城市地区劳动力短缺,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流动人口规模持续膨胀,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养老能力低下等各种问题交织接踵而来,中国人口问题不仅没有简化和减少,相反却更加复杂和严峻。

中国目前的人口形势

死亡是决定人口动态变化的三大要素(生育、死亡和迁移)之一。死亡水平和死因状况不仅是反映社会和卫生发展水平的基本指标,而且是决定未来人口发展的基础性因素。

(一)中国目前死亡水平

1、平均预期寿命

中国50年代初期预期寿命大约在48岁左右[1]。20世纪80年代前期,预期寿命上升到66岁左右,1990年,预期寿命为69岁,2000年,预期寿命为71岁左右。

从纵向的角度看,我们注意到从1950年到1982年,中国平均预期寿命增长了17岁左右,平均年增0.53岁。而从1982年到1990年8年,预期寿命增长了3岁,平均年增0.38岁。从1990年到2000年,预期寿命平均年增量下降到0.30岁。很显然,随着平均寿命的提高,平均寿命的年平均增量在逐渐减少。

从世界看,50年代上半期,世界人口预期寿命为46.5岁,其中发达国家的人口预期寿命为66.1岁,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预期寿命为41岁;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世界人口预期寿命为59.5岁,其中发达国家的人口预期寿命为73.1岁,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预期寿命为57.3岁;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世界人口预期寿命为65岁,其中发达国家的人口预期寿命为74.9岁,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预期寿命为63岁[2] [3]。中国人口的预期寿命,不但一直高于发展中国家,而且高于世界人口预期寿命。从80年代以后,我国人口的预期寿命,大概要高出世界平均寿命4岁左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还明显地低于它们,但差距正在缩小。在50年代初期,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和发达国家要差18岁,80年代差距为8岁左右,现在大概为5岁左右。

2、婴儿死亡率

在历史上,中国的婴儿死亡率是非常高的。20世纪30年代达200‰左右,新中国成立后,婴儿死亡率迅速下降:20世纪50年代前期大约在138‰左右[4],80年代初为35‰,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32‰左右,到2000年,大约在30‰左右。2000年,世界婴儿死亡率为57‰,其中发达国家为8‰,发展中国家为63‰[5]。

2002年,根据卫生部监测统计数据,中国的婴儿死亡率为29‰,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不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61‰)的一半,远低于亚洲婴儿死亡率(54‰),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明显。

(二)中国目前的生育水平

从1990年以来,在我国计划生育和人口形势深入发展的情况下,人口调查数据的质量出现了恶化。1990年代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人们的价值观念,包括生育观念,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同时,计划生育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工作力度明显加强。尽管各方面的迹象表明生育率在持续下降,但是一直不能收集到准确、可信的数据来反映这种变化。1990年代我国一直没有明确公布官方总和生育率的数据。刚开始时沿用1990年普查的数据,后来一直使用总和生育率1.8,或用达到更替水平或低于更替水平的模糊说法。人们希望2000年人口普查能为我们揭开1990年代我国生育水平之谜。但是2000年人口普查得到的总和生育率竟然为1.3左右,低得出乎意料。因为计划生育的政策生育率是1.5左右,如果总和生育率达到1.3,就意味全国计划生育率不仅达到100%,而且还远远超前于计划生育政策要求。而现实众多典型调查中发现的许多农村计划外生育的事实,很难让人们接受普查的结果。人们相信普查数据存在严重的漏报,特别是出生人口的漏报。

2000年人口普查的质量问题使得人口学家们不得不使用许多方法来估计普查的漏报,从而估算1990年代的生育水平。至今为止,有许多积极、有效的努力为我们认识1990年代的生育水平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中国人口学家学家张为民、崔红艳,于学军,王金营,郭志刚等人主要利用历次普查资料,对1990年代的生育率进行了研究。虽然大多数理论和实际工作者认为生育率不可能像诸次调查所反映的那样低,人口出生统计的主要症结是漏报和瞒报,对生育水平的估计必须首先考虑出生漏报,并向上大幅度调整,但也有一些学者研究表明,即便考虑出生人口的漏报和瞒报,中国的生育水平实际上已经低到了一定水平。

由于人口调查数据质量本身存在的重大问题,使得以人口调查数据为基础的各种估算结果从一开始就“基础不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寻找人口调查数据系统以外的可靠数据估算1990年代的生育水平。我们对各种有关数据的分析和比较表明,教育统计系统中有关小学分年龄入学人数的数据最具有作为估算生育水平的基准数据的价值。

从估计的结果看,我国1991年生育率达到更替水平,之后进一步下降,低于更替水平。估计结果显示,2000年我国的总和生育率在1.62-1.73之间。

(三)中国目前的人口迁移与流动

由于中国的户籍制度,中国人口的迁移表现为一种特殊的形式――人口流动。中国流动人口数量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时规模很小,大约200多万,且主体是迁移。但20世纪90年代以后,流动人口规模迅猛增加,2000年达到1.2亿左右,几乎占了总人口的10%。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全国现住地与户口登记地不一致的14439万人。其中跨省的有4242万人,省内的有10197万人。在省内不一致的人口中,有2332万人是市区内人户分离的。

中国人口流动的流向具有十分明显的特点,即集中在三大一小四个区域。“三大”是指北京、上海和广东,一小是指新疆。

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呈现出低年龄和高年龄较少、青壮年集中的特点。一半左右的流动人口集中在20-34岁组。其中又以25-29岁组的比例最高,达到15.3%。流动人口分布的密度沿高、低年龄组两个方向逐渐降低,形成一个矮坛子型的金字塔。从流动的角度说,青壮年人口比少年、老年人口更容易流动。

在流向北京、上海和广东的人口中,在事商业、服务业和工业生产两大领域工作的人占主体,北京、上海和广东分别有40.89%、50.78%、76.6%的流动人口从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相关职业,有39.51%、32.63%和13.57的流动人口从事商业、服务业。如果分性别比较,流入北京的人口中女性主要从事商业、服务业,而男性主要从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相关人员职业。上海在这一点上与北京一样。流向广东的人口不同性别从事的职业差异不大。

四、未来中国人口发展的趋势及挑战

总人口规模

影响中国人口生育以及人口规模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一是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二是生育政策变化。我们根据最有可能的几种变化方案考察了全国总人口的未来发展动态(高中低方案)。从图8可以看到,如果现行生育政策基本稳定,将来只是做调整和完善,那么未来中国总人口规模有可能维持在15亿以下。

劳动力规模

从2005年到2015年,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仍会保持不断增加,从9.4亿提高为10.1亿。之后不同方案将导致不同的走向。

从基本走势来说,未来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将在2030年左右开始出现比较快的下降趋势,从将近10亿下降到2050年的8.2至8.6亿。中国以往都是面对劳动力过剩和就业不足的问题,从未经历过劳动力数量迅速下降局面,因此劳动力数量急剧下降将构成未来发展的很大变数。并且,劳动年龄人口的下降还同时伴随着劳动年龄人口内部的老龄化。

老龄化

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在2050年左右可达到22~24%左右。

迁移与流动

未来的几十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时期。在很多场合下,现代化其实就是城市化的同义语。伴随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将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城市化浪潮。现在中国的流动人口已经达1.4亿之多,按照中国城市发展规划,未来将会有12亿人口居住在城市。由于中国的特殊制度,这种人口向城市的迁移采取了流动人口的形式。中国的死亡率今后会继续在平稳中缓慢下降,中国的生育率也基本上会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但是,人口却将在更大的规模上和更广阔地域上的迁移和流动。人口流动将是塑造未来中国人口态势最主要的力量,也是对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口变量。

但是,对这样一个如此重要的题目,我们无论是在资料收集上,还是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深度上,都远远比不上死亡和生育的研究。从整体上看,中国人口学界对未来流动人口预测与分析的研究非常不足。以北京市为例,北京现在每年出生人口仅10万人左右,而流动人口却高达400万。北京市最主要的人口问题不是出生率高低变化的问题,而是流动人口问题,但我们对流动人口却知之不多。北京在规划城市人口时,一而再,再而三地失误于对流动人口规模的预测。

人口流动将是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具影响力的变量,也是目前我们知之最少的领域。未来对中国人口学家的最大挑战,可能不是来自于死亡研究和生育研究,而是来自于流动人口研究。

注:
[1]:梁济民、陈胜利主编,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分析数据卷(死亡、迁移),中国人口出版社,1993年。
[2]:(日本)早濑保子编. 发展中国家的死亡率与死因构造的变化. 亚洲经济研究所统计资料集. 1986年3月。
[3]:联合国. 世界人口预测(2000年)。
[4]:沙神才. 中国婴儿死亡率研究. 收于常崇煊主编. 中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北京研讨会论文集. 中国人口出版社. 1993年5月,557页。
[5]:美国人口咨询局. 世界人口数据表(2000年). 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编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9-27
1、总人口规模
影响中国人口生育以及人口规模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一是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二是生育政策变化。我们根据最有可能的几种变化方案考察了全国总人口的未来发展动态(高中低方案)。从图8可以看到,如果现行生育政策基本稳定,将来只是做调整和完善,那么未来中国总人口规模有可能维持在15亿以下。

2、劳动力规模
从2005年到2015年,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仍会保持不断增加,从9.4亿提高为10.1亿。之后不同方案将导致不同的走向。
从基本走势来说,未来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将在2030年左右开始出现比较快的下降趋势,从将近10亿下降到2050年的8.2至8.6亿。中国以往都是面对劳动力过剩和就业不足的问题,从未经历过劳动力数量迅速下降局面,因此劳动力数量急剧下降将构成未来发展的很大变数。并且,劳动年龄人口的下降还同时伴随着劳动年龄人口内部的老龄化。

3、老龄化
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在2050年左右可达到22~24%左右。

4、迁移与流动
未来的几十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时期。在很多场合下,现代化其实就是城市化的同义语。伴随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将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城市化浪潮。现在中国的流动人口已经达1.4亿之多,按照中国城市发展规划,未来将会有12亿人口居住在城市。由于中国的特殊制度,这种人口向城市的迁移采取了流动人口的形式。中国的死亡率今后会继续在平稳中缓慢下降,中国的生育率也基本上会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但是,人口却将在更大的规模上和更广阔地域上的迁移和流动。人口流动将是塑造未来中国人口态势最主要的力量,也是对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口变量。
但是,对这样一个如此重要的题目,我们无论是在资料收集上,还是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深度上,都远远比不上死亡和生育的研究。从整体上看,中国人口学界对未来流动人口预测与分析的研究非常不足。以北京市为例,北京现在每年出生人口仅10万人左右,而流动人口却高达400万。北京市最主要的人口问题不是出生率高低变化的问题,而是流动人口问题,但我们对流动人口却知之不多。北京在规划城市人口时,一而再,再而三地失误于对流动人口规模的预测。
人口流动将是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具影响力的变量,也是目前我们知之最少的领域。未来对中国人口学家的最大挑战,可能不是来自于死亡研究和生育研究,而是来自于流动人口研究。
第2个回答  2006-10-01
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1995年7月11日在伦敦发表的世界人口报告说,1995年世界人口总人数为57亿。文肓为9.6亿,其中2/3是妇女,1.3亿为儿童。据推测,全球每年增加人口数量将保持在8600万以上。到2015年世界人口将达71—78亿,到2025年将超过80亿,到2050年将达到94亿。据科学家的分析,到208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顶峰,为106亿,在此后将逐渐下降,到21世纪末降至103.5亿。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