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长城,为什么有一部分是在海里呢?

如题所述

原因是把长城的尽头设置在大海当中,一方面可以防止敌人从后方包抄,就算有敌人入侵也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在防守台上可以随时观察敌人的动向。但是后来人们考虑到,翻越不了长城,可以从旁边绕过去。而且当时的游牧民族大多数都是骑兵。

把长城的尽头建在海里,可以把他们绕过长城的想法扼杀在摇篮里。长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保护着中原地区。其实不仅是在防御上,长城在民族融合,边疆发展上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现在来看,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和远见。



长城修筑的历史

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这15个省区市。其中河北省境内长度2000多千米,陕西省境内长度1838千米 。

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现存长城文物本体包括长城墙体、壕堑/界壕、单体建筑、关堡、相关设施等各类遗存,总计4.3万余处(座/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7-04

为了抵御敌人的入侵,把长城的尽头修建在大海中能够阻止敌人通过。

古代人采用了“以险制塞”的方法,特意把长城的关口一般修筑在两山的峡谷亦或是河流的转折处。把长城的终点设置在海里面就可以避免了敌人的“绕圈攻击”。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长城的意义

长城在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长城的产生和发展和中国古代的整个军事发展同步前进,对于研究古代军事作战思想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修筑长城,是针对西北边地军情所采取的积极措施,是化被动为主动事前防御。需要强调的是,长城的防御作用不是一般人以为的“不被攻陷”;其真正的用处在于——入侵者或许能集中力量偶尔攻破一两个关口、闯入内地,但只要整段长城还驻守有强劲的军队,入侵者就始终面临被阻击、伏击而无法回家的危险。

尤其是,长城扼住了燕山和太行山北支各个交通要道,游牧民族的骑兵纵然破关而入,但只能对内地实施骚扰,而他们的后勤根本无法通过关口输送进来,故而无法在内地立足、从而动摇中华帝国的根基。癣疥之疾再重,也侵入不到膏肓,这是长城存在的根本意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3-25

隐身水下20多年的“水下长城”曾经露出水面,向世人一展风采;最近由于潘家口水库的蓄水量从19.5亿立方米减少到3亿多立方米,库区水位下降了42米,“水下长城”得以再露真容。

喜峰口长城被部分淹没入水中,形成了“水下长城”的奇特景观。长城与碧水相拥,喜峰口的“水乡长城”景观逐渐美名远扬,吸引了无数旅游、摄影爱好者慕名而至。

不过,因连年干旱、潘家口水库水位急区内,因历史久远但从未进行人工修复保存完好而闻名。喜峰口在河北迁西县境内西北50多公里处,是万里长城上的一座雄关险镇。喜峰口长城又以其地形特点、战略位置、历史典例而独树一帜,名扬天下。

1933年侵华日军妄图从喜峰口入关,抗日将领宋哲元率部迎敌。当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大军挺进华北解放平津,也由此进关。后修建潘家口水库,喜峰口长城刚好在库区之内,水库修好后蓄水将长弃舟而上,可至敌楼高处,历史沧桑,眼前美景,令人浮想联翩。放舟西行,溯流而上,可直达承德。万顷碧波倒映长城,两岸奇景比比皆是。游人穿行于“百里画廊”,可体验长江三峡之奇,南国漓江之美,雄伟的长城和水上风光使游人流连忘返。

喜峰口长城部分淹没于潘家口水库,从而形成万里长城一处绝景--水下长城。经国务院批准,作为"引滦入津"水利工程的重要部分,利用这里的山形地势,在滦河上游宽城、迁西、兴隆三县交界处,修建了潘家口水库,历时十年引滦河水入津工程横切长城,喜峰口、潘家口两座长城雄关镶入一潭碧波中。

第3个回答  2021-03-25
因为随着地壳运动沉没海底。当时的位置随着地壳的运动,最终沉没海里,部分长城在海里。
第4个回答  2021-03-25
因为沧海桑田,大地在运动。地形地势也发生了改变。长城是中国古时候就建好的,历经这么多朝代,地势风貌早就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