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宁鸿彬 《怎样教语文》有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3
如果不是王家良老师组织了一个教师专业书籍阅读活动,我还不知道原来语文界还有一位宁鸿彬老先生这样的名师。这是阅读计划里的第三本书,当时恰逢疫情,又是产后,所以,这本书我当时没有买回来看。后来我看到群里那么多在颍上甚至是阜阳小有名气的老师都那么努力,我才收起了我的懒惰,开始读书。在微信读书里阅读了《小大由之——语文教学访谈录》,参加了这本书的线上交流活动,听了三位老师的分享,他们的声音好听,分享思路清晰,语言表达流畅又有亲和力。我很喜欢并且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在台前分享的人。王老师说读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得以前面的书作为基础。于是我用了十天左右读完了本书,搁置了几天我没有写读后感,一是因为琐事,一是想看看,读完之后在我脑子里还剩下什么。

这本书是宁老整理修订的他从教几十年来发表的论文合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他始终以“培养学生热爱和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为目标和宗旨,一直奉行陶行知所说的“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秉承用教材来教语文。他的这些朴素的理念其实就是部编本教材编写时所强调的“守正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他善于运用标题做文章,用重拟标题,添加副标题,添改标题等方法来提出主问题,一线串珠,引导学生对全文的阅读。然后再回到课文的原标题,体会原标题的优点。还有一大特色是抓课文中的矛盾出,反常处,特殊的标点符号,由这些文本留白处入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再有在品读文本时,从文本中人物没说完的话,人物的表情动作,以文章里的人物来说话,尽量将学生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体验人物的情感,小说的主旨等。具体的如《七根火柴》里无名英雄没有说完的话,为什么次要人物有名字而主人公反而没有姓名。再有《变色龙》里的“变与不变”,结尾处广场上人群的“笑”如何理解。宁老在教学中带着学生品读课文时,会适时总结阅读方法,也就是教学始终符合语文学科的规律。具体的名字我居然记不清了,看来这本书有空还要重新阅读。

另外在作文教学中,宁老师特别注重体系和思维方式的训练。以初中三年为一个周期,第一年让学生有话可写,第二年让学生把话写精彩,第三年训练学生的考场作文。宁老非常注重学生的口头作文训练,用阅读课,用课前十分钟做各种各样的说话训练。其中采用了联想,想象等思维方式的训练。他还会在字词教学中进行说话的训练,让学生造句,这个好像是小学一二年级就开始学习的,但,在初中的课堂上那样简单的造句可不符合宁老师的要求,他会设置各种限制条件,比如一个贬义词,你造句时主语是不光辉的形象,他会说下一位同学就要用这个词来说正面的形象。可以正向写也可以逆向写,还可以多角度写。总之,也是在训练学生的思维。

技术的层面可以学习然后反复练习,但是,艺术的层面就需要自己去创造,但,不管怎样,都需要厚积薄发。我这本书读的还是不够深入,还要多阅读,包括前面的四本书,人说常读常新,得有这个魄力才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