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了《悯农》的宰相李绅,在历史为何却是个贪官酷吏?

如题所述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简单的小诗是许多学龄前儿童学会背的第一首唐诗,其传播范围之广,毫不夸张的说,绝对称得上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放眼诗词界,也只有李白的《静夜思》可与其争锋。

然而李白作为唐朝著名大诗人,从小学开始就是教科书的重点考察对象,《悯农》的作者李绅却始终被一笔带过,相当一部分人只知“锄禾日当午”,却对这首诗的作者姓甚名谁没有多少印象。这位当过宰相的诗人,为什么始终隐身于作品背后?

原来,这位青年时期写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有志之士,在入仕拜相后,却生活奢侈,为官酷暴,权力日盛的同时也日渐贪婪,在他死后,甚至受到了“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的处罚。

这其中还诞生了一个著名的典故。著名诗人刘禹锡就任苏州刺史时,曾任司空一职的李绅慕名邀请他前往自己宅邸中做客,并招来歌妓在席上以歌舞助兴。面对着奢华的筵席和美丽的歌女,刘禹锡于是作诗一首:“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大意是称赞李绅家的歌女歌声婉转,美丽动人,李司空平常都已经看习惯的事情,在刘禹锡心里却掀起了千回百转的波澜。从这首诗里更是衍生出了一个常用的成语——司空见惯,指某件事十分常见,不足为奇。


据野史记载,李绅为官后“渐次豪奢”,一餐的耗费多达几百贯。他特别喜欢吃鸡舌,每餐一盘,耗费活鸡三百多只,院后宰杀的鸡堆积如山,与他同一时代的众多文人皆对其嗤之以鼻。结合“司空见惯”的典故出处,两相对照,也有一定的可信度。

只是生活豪奢,也无可厚非,但李绅发迹之后,为官之道也颇令百姓不满。李绅入仕前常去一个叫李元将的人家中做客,并尊其为叔父,做官之后却立刻翻脸,直到李元将自降辈分到孙辈才肯满意。另有一崔姓人,与李绅有同科进士之谊,却因为没有及时去拜见,被李绅处以流放,家仆也被杀死。

李绅晚年拜相后,更是经手了一起极大的冤案。为了讨好李党魁首,他一意孤行,将一名罪不至死的犯人强行送上断头台。在李绅死后,经三司复审,这名犯人得到平反,而李绅的酷吏行径终于也受到了惩处,他的爵位被剥夺,子孙也失去了出仕为官的机会。

从一个对贫苦农民怀抱有极大同情悲悯之心的有志青年,到死后夺爵并牵连子孙后代的贪官恶吏,李绅的官宦生涯不值得为人称道,只有《悯农》二首流传千年,依旧熠熠生辉,成为他一生之中为后世留下的最大财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6
李绅随着自己官职的不断提升,整个人的贪念也开始萌生。于是他开始过上非常奢侈的生活,贪污受贿更是无所不作。
第2个回答  2021-03-16
我觉着是因为李绅被权势和钱财迷了眼,并且也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第3个回答  2021-03-15
因为他通过自己的知识当了官以后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变得斤斤计较,把利益看得很重。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