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体系包括哪些要素

如题所述

课程体系包括哪些要素:结构、时序、内容。

我在给学生讲《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时候,经常讲到协议的三要素(语法、语义、时序),受此启发,所以提出了“课程体系构建三要素”这一概念。 1.结构 结构指课程体系的拓扑。 结构是要说明课程体系是基于“学科”的知识体系(树形)构建还是基于“应用”的行动体系(网形)构建,或是二者皆有的混合型的体系,但不论是哪一种,结构问题都是在说明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 课程与课程间的关系问题 。 对于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结构应该是有所区别的。今年2 月,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俗称“职教二十条”,全文中的第一句话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下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有明显区别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类型可分为 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 等,但是在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人才培养定位和类型很难分的清清楚楚,所以多数高校提出的是“ 复合型 ”人才培养定位,而且随着对实践教学要求的提高,职业教育的理念也渐渐融入到技术型、工程型等非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求之中。

所以,课程体系的结构问题其实是一个关于人才培养的深层次课程关系问题,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负责人只有在清楚地认识到这一问题基础上才能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方案来。 2.时序 时序指课程开设的时间和顺序。 学生在大学四年可能要上四十余门课程,除去公共课,专业课至少也有二十门左右。我们要认清楚一个问题: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是什么???在学科知识体系下,课程和知识相对独立,先上哪一门或后上哪一门对于知识的积累而言影响不会太大,而且 课程之间存在严重的知识重叠现象 ,造成了重复学习和学时的浪费。 但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课程在经过跨界融合的前提下,课程开设的前后衔接关系就变得尤为重要了。无论是CDIO(构思、设计、运作、实现)还是工作过程系统化(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都具有 “工作流程”或“产品流程 ”这一明显特征,课程的前后衔接必须满足“流程”这一需要。这就是课程时序的意义。 时序既包括知识学习方面的时序和能力训练方面的时序,还包括工作流程和产品流程方面的时序。所以 时序不是单一的标准,而是多维度下的知识与课程的时间排序问题。 下图是人工智能专业的专业课(含数理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集中实践课)衔接关系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