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指气使成语

如题所述

颐指气使成语如下:

颐指气使,汉语成语,拼音:yí-zhǐ-qì-shǐ,最早出自于东汉·班固《汉书·贡禹传》。颐指气使的意思是形容有权势的人指挥别人的傲慢态度。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故事

《资治通鉴》记载,唐昭宗天祐二年(905年),身为节度使的朱温杀了宰相崔胤以后,强迫昭宗迁都。但是,朱温还不放心,让他的心腹李振去洛阳监视唐昭宗及其臣僚。李振是怎样一个角色呢?据史籍记载,“李振屡举进士,竟不中第。

故深疾缙绅之士”。原来这是个不好好读书一直考不上功名,从而特别痛恨读书当官的人的人。后来,他投靠了朱温,一步登天,竟成了监察皇上和百官的朱温代理人。朱温自己也常以天显异象来彰表威望,传说朱温出生的那天晚上,天显异象,“所居庐舍之上,赤气上腾”,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一片红光。

邻居都以为朱温家宅失火了,纷纷提着水桶,端着脸盆,赶快到朱家救火。不料跑到朱家门口一看,一切平静如常,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说是天显神灵,朱家必旺。

其心腹李振更是卖力地宣扬,他媚上欺下,对人刁滑无礼,下属一见到他都缩紧了头颈,表现出很害怕的样子,李振这可得意了,“振每自汴至洛,见朝士皆颐指气使,旁若无人”。(《资治通鉴》昭宗天祐二年)后人评论说,“以颐指麾,以气使令,言其怙朱全忠(朱温)之劫而肆其骄豪也”。

成语寓意

生活中,每个人说话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大多数情况下,语言谦和的人更容易受到他人的欢迎,而那些说起话来总是颐指气使的人,人缘往往很差,而且他们的意见或者建议,也很难让人接受。

这是因为人们的骨子里都是崇尚自由的,更不愿意被他人指挥。从这个角度而言,如果你想让其他人接受你的观点,或者按照你说的去做,那么千万不要命令或者指挥他人,而是要采取恰到好处的方式表达你的观点,从而尽量减少他人的排斥和抵触。

与他人说话的时候,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总是对他人居高临下、颐指气使。假如我们能够与他人更好地交流,采取平等的姿态对待他人,那么他人一定会乐于接受我们的建议,也会认真斟酌我们的话,最终理智思考,得到好的结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