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历史、作用、习俗和由来是什么?

如题所述

一、春节的由来:相传在古时候,中国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做“年”,它会在除夕夜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为了躲避“年”兽的伤害,人们在除夕夜会扶老携幼逃往深山。然而,有一年除夕,一位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桃花村,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尽管村民们忙于逃难,没有人关心这位老人,但村东头的一位老婆婆给了他一些食物,并劝他上山躲避“年”兽。老人微笑着说他会在老婆婆家过夜,会把“年”兽撵走。除夕夜,“年”兽如期而至,发现村子里与往年不同,家家户户都贴着红纸,烛火通明。当“年”兽接近门口时,突然传来一阵爆炸声,“年”兽吓得浑身战栗,不敢再往前凑。原来,“年”兽害怕红色、火光和爆炸声。这时,老婆婆和她的家人们打开门,只见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正在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狼狈逃窜。第二天,正月初一,避难的人们回到村子,发现村里安然无恙,非常惊奇。老婆婆这才恍然大悟,把乞讨老人的许诺告诉了乡亲们。乡亲们都非常高兴,纷纷穿上新衣服,戴上新帽子,去拜访亲友,庆祝吉祥的到来。这个习俗逐渐传遍了周围村子,成为了中国民间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二、春节的历史:1. 节日起源: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最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起源于虞舜时期。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位为天子,带领部下祭拜天地。从此,人们把这一天当作新年的开始。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称为春节。2. 时间演变:夏朝以孟春(即正月)为正月,商朝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为岁首。后人在此基础上逐渐完善为我们当今使用的阴历(即农历),落下闳也被称为“春节老人”。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末年,长达2080年。3. 名称变革:在先秦时期,春节被称为“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被称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樱绝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称为“元旦”或“元日”。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历和阳历,袁世凯将元旦定义为西历01月01日,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4. 内容发展:4.1 汉朝时,祭祖是春节的重要活动和习俗。东汉崔寔《四月民令》提到,“正月之旦,是谓正日。躬率妻孥,絜祀祖祢。”正月初一过新年的习俗也越来越丰富。魏晋时,已形成除夕守岁的习俗。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记载: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4.2 唐朝时,人们除登门拜年,还发明一种“拜年帖”。唐太宗李世民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这一形式迅速在民间普及,改用梅花笺纸。当时这种“拜年帖”被称为“飞帖”。4.3 宋代人过年开始吃饺子,宋朝称饺子为“角子”。宋代已普遍开始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除夕、春节放爆竹之俗便逐渐盛行。《东京梦华录》说:“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到了明朝,接灶神、贴门神、除夕守岁、十五赏灯会都已经盛行。《万历嘉兴府志》中记载:“除夕,易门神、桃符、春帖,井隈皆封。爆竹,燔紫,设酒果聚饮,锣鼓彻夜,谓之守岁。”4.4 清朝非常重视过年,宫廷过年十分奢华,皇帝有写福字下赐群臣的习俗。过年要一直持续至元宵佳节才算结束,猜灯谜是甚为流行的取乐方式。4.5 辛亥革命带来了全新的时代,政府提倡新历,传统过年不再休假。礼仪上,脱帽、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礼节逐渐成为中国人际交往的“文明仪式”。
三、春节的作用:春节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社会伦理观念;所以,我们一定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等等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 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
四、春节的习俗:春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春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春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春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春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春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春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春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春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
1. 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2. 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