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叶盲文”是怎么发明出来的?

如题所述

1852年6月的一天,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一次盛大音乐会上,一位双目失明的姑娘娴熟地弹奏了一首曲子,博得了全场听众的喝彩。姑娘含着泪对听众说:“你们不要赞扬我,这成绩应该属于我尊敬的老师布莱叶,是他教会了我如何‘看’乐谱!”

盲姑娘之所以能“看”乐谱,要归功于布莱叶发明了盲文。不过,布莱叶的发明是建立在前人努力基础上的,从下文我们可以看到,布莱叶的发明就是发明学中所谓的“移植法”:凡是对自己的发明有启发、借鉴的东西,不妨拿过来,加以改造创新,成为新的发明。

18世纪时,法国人阿尼产生了让盲人也能“看”书的想法,经过反复试验,阿尼发现如果把字母制成突出于书本的形式,盲人就能用手“看”懂它。1786年,阿尼在一位出版商的协助下,出版了第一本印成微凸文字的盲文书。

在阿尼的盲文发明之后不久,巴黎一所盲童学校的创建人瓦伦丁先生,想出了用厚实的布料或纸板剪成字母,然后再把它们贴到纸上做成盲文书的办法。这种书虽然比阿尼的书更容易“看”懂些,可太重了,一页书就有课桌那么大,“看”起来既费力又不方便。

瓦伦丁盲童学校的盲孩子,多少年来一直就是“看”这种硕大笨重的盲文书的。后来,他们中的一个——布莱叶,想到要改造它,要发明一种新的盲文书。

布莱叶1809年1月4日出生在法国巴黎附近的库普雷城,父亲是个制马鞍的皮匠。3岁那年,小布莱叶因玩耍不慎,被锥子扎瞎了一只眼睛,不久另一只眼睛也因感染而失明。10岁时,布莱叶被送到巴黎的瓦伦丁盲童学校学习。从此以后,他就与盲文结下了不解之缘。他17岁毕业后,被留在学校任教。布莱叶忘不了当年学盲文的艰辛,决心创造出一种专供盲人“阅读”和“书写”的文字来。

有一天,布莱叶和一位朋友在一家饭馆吃饭。席间,那位朋友顺手翻着刚刚出版的报纸,发现了报道上尉指挥官巴比埃发明“夜码”的消息。他马上兴奋地把这条消息念给布莱叶听。

原来,巴比埃奉命在夜间执行一项任务,当他们到达离敌人阵地不远处时,上司派人送来了一份紧急命令。由于不能点火,结果巴比埃只得借助微弱的星光,连看带猜,才弄懂了命令的内容,总算没有误事。这次经历使巴比埃感慨万分,后来他就发明一种“夜码”,即采用一些凸起的点点画画之类符号来代替字母,再用它们来拼写成文。接到的人在黑夜中凭手指触摸辨认“夜码”,了解内容。

巴比埃的“夜码”给布莱叶很大启发:这种“夜码”不就是一种不用眼睛看的“夜文”吗?用类似的方法,能不能进而造出盲文来呢?他在朋友陪同下,兴冲冲地赶到巴比埃家求教,收获很大。回到学校以后,布莱叶对上尉的设计作了深入的研究,开始在上尉发明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这当中他经过了无数次的排列和试验,终于在1829年,他20岁时为盲人创造了“点字”。

布莱叶的“点字”全没有笔画,只有凸出在原纸上的点子。其方法是用纵向3个点,横向2个点共6个点的相互结合,来表示法文的各个字母和标点符号。这个方法的原理和巴比埃的“夜码”一样,但判读得更快。

布莱叶高高兴兴地将他的“点字”向学校推荐,建议采用这种新的盲文来教盲童。可由于当时“点字”尚不完善,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布莱叶又经过5年时间的研究,在原来基础上作了修改补充。为了使盲人能像正常人一样学习数学和音乐,布莱叶还发明了盲文的数学和音乐符号。可是,在一次当众表演时,布莱叶因紧张而导致失败,他的盲文又被否定了。布莱叶只得瞒着校长,在学校里偷偷试验。

直到他的学生,那位盲姑娘的公演获得成功后,布莱叶的“点字”才引起了社会的注意。就在姑娘演出的第二天,巴黎的几家报纸都刊登了对布莱叶和他的“点字”的报道。姑娘激动地带着报纸,摸索着来到布莱叶家中时,她的老师已病得奄奄一息了。几天后,43岁的布莱叶离开了人世。他死时,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因为他终于得知:20多年来,他为盲同胞而耗费的心血有了结果。

1854年,在布莱叶逝世两周年时,法国宣布将布莱叶发明的“点字”用做标准盲文,并用他的名字命名为“布莱叶盲文”。1879年,在柏林举行的国际盲人教师代表会议上,决定全世界所有盲人学校都要采用布莱叶的方法编排本国盲文进行教学。1895年,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发明者,人们将布莱叶作为世界盲文的国际通用名称。因此,至今国际上都把盲文叫做Braille——布莱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