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为子女够格吗?应该怎么做子女才合格?

如题所述

一转眼,就到了90后也开始焦虑父母养老问题的时候,更不用说既要给父母养老,也开始考虑自己如何养老的70后、80后了。

最大的90后已经27岁,他们的父母也到了50+或者60+的年纪,在他们已经面临或者即将面临的“421”(三代同堂)“2421”甚至“4421”(四代同堂)家庭结构中,养老是个大问题。

这也是《奇葩说》节目在讨论该不该送父母去养老院时,让在场的人“哭得像鬼一样”(主持人马东语)、让屏幕前的观众也哭得像鬼一样的原因。因为戳心的点实在太多了。

比如黄执中说,我们不太善于和父母沟通,父母也不善于跟子女沟通。大家没有说真话的习惯,都在客套,跟陌生人客套,跟父母也在客套。

马薇薇说:“我做儿女的时候,要求自己做最好的儿女;我做父母的时候,要求自己做最好的父母。所以,我绝不在做儿女的时候,期待父母为我做什么。”

张泉灵引述的一个数据:到2030年,我国将有90%的老人是空巢老人。届时,2亿多老人将孤独终老。

问题就在于,只要你为人子女,只要你爱自己的父母,你就会不由自主地反思:我身为子女够格吗?应该怎么做子女才合格?

子女的问题,其实是父母的问题

在《致女儿书》中,王朔写道:“我不记得爱过自己的父母。小的时候是怕他们,大一点开始烦他们,再后来是针尖对麦芒,见面就吵;再后来是瞧不上他们,躲着他们,一方面觉得对他们有责任,应该对他们好一点,但就是做不出来,装都装不出来;再后来,一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

这就是以王朔为代表的那一代人对父母的看法和感情。

王朔对父亲的第一印象是怕——他和哥哥从一岁半开始住保育院,两个星期或一个月回一次家,直到10岁出保育院。回了家,王朔还是和哥哥两个人过日子,脖子上挂着钥匙吃食堂,几乎见不到父母。他父亲也几乎从不表达父爱,偶尔流露父爱的方式,就是下班吃完晚饭后到保育院窗外看儿子们,有一次看到阿姨不给王朔饭吃,冲进去大闹了一场。

王朔对母亲的感情更复杂。在《致女儿书》里,他写到有一次和母亲争吵,他问母亲:“你对我好过吗?我最需要人对我好的时候,你在哪儿?”母亲冷静地说:“你在保育院。”王朔很悲愤,说:“父母跟老师一样,那要父母干什么?”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信任母亲,更没有提到爱——那是母亲理解范围之外的事,“她只认对错,按她的标准,要一个孩子永远正确就是她的爱”。

2007年,王朔带着时年79岁的母亲上《心理访谈》节目,在节目上,他再次问了母亲这个问题:“妈,你爱我吗?”这次他母亲的回答是“当然爱你啦。”王朔追问:“如果现在我是通缉犯、强奸犯、反革命分子,那你还爱我吗?”他母亲顿时哑然。节目嘉宾李子勋对王朔母亲说道:“他其实是想问你,你对儿子的爱是无偿吗?”父母没有安全感,下意识地把自己的恐惧传递到孩子身上,家庭关系都破裂了,大家还在演。到了王朔自己成为父亲,有了女儿后,他不愿意复制父母对他的冷漠,对女儿热情得过分,“知道你小时候我为什么爱抱你、爱亲你,老是亲得你一脸口水?我怕你得皮肤饥渴症,得这病长大了的表现是冷漠和害羞,怕和别人亲密触”

残酷的亲子关系

正如蒋方舟所说,“大部分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很残酷”。50后、60后的问题是缺爱,父母多半冷漠或矜持,不善于表达爱意;而到了70后、80后那里,问题却可能是溺爱,父母满溢的爱令人窒息。

作家绿妖的短篇小说《少女哪吒》就描述了一个“希望自己是个孤儿,无父无母,谁的情也不欠”的少女形象。少女王晓冰有个单身母亲,表面看上去是个理想母亲——“像电视剧里的妈妈一样文明,从不大声呼喝”,然而,王晓冰并不愿意自己成为母亲唯一的生活目标:她母亲永远在窥视她,想知道她在想什么,连洗澡都不放过,一定要给她搓背。

王晓冰后来上了卫校,她母亲为了给她找工作,花了上万块钱。王晓冰偷偷参加自考,考上医大,没有选择母亲铺好的路。她母亲气得把她软禁起来,叫了三个舅舅来一起批斗她。她母亲不明白的是,女儿为什么一定要离开自己,如此无情,像一个仇人。后来王晓冰一直在逃,“她像哪吒,剔骨还母,彻彻底底自己把自己生育了一回”。

故事的尾声,王晓冰的好友李小路回乡时偶遇晓冰妈,被叫到王家做客。晓冰妈展示她给女儿备下的嫁妆:“你看看,这个红颜色,现在找不到这么正的红了,这是给她结婚用的被罩……我连小孩一岁到三岁的衣裳、肚兜、棉袄,还有鞋都做好了,男孩一份,女孩一份,只要她生孩子,什么都是现成的,什么都不用她操心。”看到这一幕,大多数人会心头一凉,头皮发麻。

为什么不能明明白白告诉父母自己在想什么,自己不想要什么?就像黄执中在节目中说的,在东方的亲子关系中,就是没有办法做到很好地沟通。一谈到亲情,不论是父母还是子女都没法理智对待。双方都有顾忌,都觉得需要为彼此考虑。双方都是真心,但结果却是两颗真心永远走不到一起。

新时期的“养儿防老”

有心理专家说,中国的父母和子女之间,习惯了一种基于孝顺和等级制度的相处模式,可是这种模式放在现在的环境里已经不再适用。年轻一代更适应现代社会,在和父母的关系上也要有相应的变化。

就像作家杨照所理解的“养儿防老”——“年轻人回过头来保护父母,让他们不至于被时间侵蚀,遗忘或遗失了自我,这才是‘养儿防老’”,以前,是父母牵着儿女学会走路、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现在,父母变老、变弱了,对新的时代变化表现出恐惧和不知所措(这会导致他们变得固执),就轮到子女牵着他们,帮助他们适应新的变化。

比如,父母对子女催婚、催生,更多的是因为感受到来自朋友圈的压力。身为子女,会觉得这有什么好担心的。但让父母放弃交往了一辈子的朋友圈,这不现实,被孤立的滋味我们都懂。所以,不如行使“围魏救赵”策略,帮助父母发展新的朋友圈,比如同为子女婚姻大事焦虑的其他人,让他们找到同道。

再比如,父母沉迷于广场舞怎么办?这是一个自我价值和生活目标实现的问题,他们需要在广场舞上找到自己活着的意义。那么,我们就要帮助他们开拓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和方法——参加一个老人交响乐团怎么样?2016年上映的日本电影《老人交响乐团》中,那些最初把《威风堂堂进行曲》演奏得惨不忍睹的老人,却有着一个伟大的梦想:到音乐厅堂堂正正地演奏一回。打动观众的,正是他们那种不服老、不认输的精神。

身为子女,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希望每个人永远都不会有机会遗憾地说:“为人子女,我很抱歉。”作者:谭珊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10

够不够格我觉得是你自己说的算得,别人没有权利去这样决定。因为我们都不知道你对自己的父母是怎么样的。只有你自己才能感觉到。所以还是要自己去决定的。

如果要说做一个合格的子女,你首先就要去学会孝顺你的父母。如果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孝顺的人,我相信他在社会上也是很难去立足。

尊重我们的父母。平时也要多去理解我们的父母。虽然说现在很多孩子和父母都形成了一种好朋友的相处模式,什么话都可以去说。但是我们再说之前也应该去思考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不能伤了我们父母的心。

我们可能都还小,不能从经济上去赡养我们的父母。那么我们就在生活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情。回到家帮妈妈收拾收拾屋子,帮妈妈洗碗。帮爸爸捏捏腿等等。虽然这些听起来都很平常,但是做起来我相信没有那么多人能够做到。

第2个回答  2018-01-09

我觉得我是不够格的,首先是陪伴父母的时间太少,然后是物质与更好的生活,我无法给予父母,最后是还总让父母为我操碎了心。其实我认为合格的子女,并不是多么富有,而是有更多的时候给老人陪伴,父母不需要我们多么有钱,不需要我们给他们买多么贵重的物品,他们只想我们可以在身边就好。

从大学起,我就开始了离家的生活,我的家乡是一个小城市,大学毕业以后我就留在了上大学的城市打拼,后来遇到了我的老公,顺利的结婚生子,就这样远嫁了,我能看出我妈不舍,因为我结婚那天她不停的流眼泪,但是她觉得我幸福就好。

有了孩子以后,我回家的时间更少了,我爸妈想我和我孩子的时候,只能通过视频来解眼馋。我曾经向我妈说过,等他们退休以后我把他们接来,以后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陪伴着他们,他们老了以后,唯一的依靠只有我,而且他们把我抚养长大,我这一点回报是仅仅不够的。

所以,有时间一定要陪在父母身边,毕竟他们已经年过半百,与我们见一面少一年,在以后的时间里,他们所拥有的,也只有我们了。

第3个回答  2018-01-09

我个人觉得我作为一个子女,还是够资格的。其实社会上真的有很多这样子的事情,大家越来越不会关心家里人,只会关心自己的一些事情。有的人甚至忘了自己父母的生日,有的人很忙,把很多事情都给忘记了。我觉得不管怎么样,不管多忙,都还是要记得给家里面去打一个电话,只有这样子,你自己才能够心安理得,难道不是吗?父母养你们那么久。

虽然说我没有给父母买太多的东西,当然还是由于我自己的经济收入原因吧。但是我现在至少做到了没两天,给家里面打一个电话,和家里唠唠嗑,唠唠家常,让家长知道不管怎么样我都是会陪在那身边,而且还会和他聊天。很多时候我觉得感情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质了,特别是对家里面更是这样,我们只需要细心的去呵护,偶尔聊聊天,我觉得这对我们之间的感情,肯定有一个很大的帮助的。

第4个回答  2019-02-13
我认为够不够格?这个问题一定是要由自己的父母来回答的。至于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子女,我们首先就是要去孝敬自己的爹妈,多跟他们交流,多跟他们聊聊天,毕竟父母年龄已经大了,我们要注意到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变化,时常的陪在他们的身边,尽尽自己的孝心,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别的领域中,一定要。对他们有足够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