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临终,我们该怎么办?

如题所述

(一)再见,父亲 父亲在我回湖北的第6天走了。
接到哥的电话时,我以为自己听错了。因为前一天姐还告诉我说,她带爸去晒太阳了。
即便知道这一天终究会来,我却迟迟不愿意去接受,甚至还抱着一定的侥幸心理——说不定父亲还会好起来。
这是我第一次面对至亲离世。虽然知道父母与儿女终究要分离——离开子宫、断奶、离家去上学、离世……
可,这一刻来得太快了。
一个星期前,我到家的第二天,父亲呼吸急促,不断有亲戚来访,堂姐们看到父亲痛苦的光景,眼泪涌出,父亲呼吸稍好时反倒安慰:笑笑就好,人生就是这样的啊,别哭……
再后来的几天,父亲打曲马多,打盐酸吗啡,状况稍微有所缓解,停止进食10多天后(靠静脉输液维持日常营养)开始逐步喝些流食。我们都以为父亲的情况在往正向发展。
父亲的意识一直很清楚,担心错过打针的时间,自己看着手机屏幕上的时间,到点后就催促着帮忙打针。开始能喝流食的时候,一直努力的进食着。精神状态好的时候,想到趣事还会偷着笑。因为卧床一段时间,加上进食量极少营养匮乏,父亲常常体力不支,上完厕所后,他常常会上气不接下气。但他总是尝试着让自己体面一点的生活着——仔细地塞好衣服,扣好皮带。
父亲得了食管癌,到了后期,因为肿瘤压迫到他的声带、气管等位置,他发声困难,但总想尝试着说话,当误解他的意思时,他总是失望而着急地摆摆手。当理解他的意思后,他多少有些欣慰。对于常人而言,呼吸是一件微乎其微的小事,但对父亲而言,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吸进那微薄的空气。
当一个人对死有多惧怕,对生就有无限的眷念。但于健康的人而言,感知不到生死,仿佛死亡永远不会到来,生命不息。
父亲总是深深的凝望着他的孙子女们,那眼神是不舍,因为不舍,所以求生的欲望就更强烈。只要稍微能进食,他就努力的喝上几口。我陪伴他的那几天,告诉他,如果状态好些可以试着运动一下四肢,避免肌肉萎缩。他一旦好些,就自己伸展着五指运动着,偶尔用手自己按摩着大腿。捏着自己逐渐消瘦的大腿,父亲感慨——这人真是没用啊……我在一旁听着,试图安慰:不怕,等你营养跟上,体力逐渐恢复,会逐渐调理好的。
回湖北前1天,和父亲聊着注射液后面会失去药效的问题,父亲问我该怎么办。我劝他,要不还是去医院,让医生根据病情补充营养,打相关的药物。他居然同意了。我自然是开心的——其一,此前父亲是不愿意去医院治疗,可能是对自己的身体情况已做了最坏的打算。其二,因为我们都不是医生,仅在家里简单护理,感觉远远不够。后来因为找了主治医生,主治医生建议在家好好调理,因为父亲的身体虚弱到无法再次接受各项检查,甚至挪动几步都会引发大喘,呼吸困难。只好放弃再到医院治疗,再网上咨询相关的医生,如何控制气喘问题,取了相关药物缓解着……
父亲这一辈子,普普通通,但我却知道,他总是力所能及的去完成一些事情,不喜欢给任何人添麻烦。做事麻利,执行力很强。父亲做菜时,总会把灶台抹得干干净净。一点儿也不马虎。做好菜后,所有的灶具一一归位,不凌乱。我和婆婆一起回家看他的那段时间,他总担心母亲不能按时做饭给婆婆吃,一到饭点总是询问着。到了吃饭的时候,总催促着我们去吃饭,不用管他。包括同意去医院,居然也是想着不让家人太麻烦(怕太多人围着他转,没时间去做其他事)。
在回湖北的第5天,姐姐说爸要晒太阳。还和妈一起带他到院子晒太阳了。
回湖北的第6天,哥来电话说爸走了……我没反应过来,或者说已经知道这天会来,无意识的重复着哥的话——爸走了……
我以为听到这个消息,我会嚎啕大哭。然而,没有,因为父亲说过,人生就是如此,笑笑,不哭。
起床,洗漱。打电话给姐,没人接,后来姐回电话过来,眼泪开闸似的一涌而出。姐在电话那头安慰:别哭,别难过,这阵子至少爸过得还好……我当然知道她担心我有孕在身,不宜伤心过度。
父亲真的走了,他还未见到我即将出生的宝宝就走了。从此,世间里再也没有父亲的背影,他与我永久的分离了,我只能在记忆里回忆他的音容笑貌。
纵使我悲伤异常,也得学会聊以自慰:至少父亲没有受过多的病痛折磨,至少在父亲最后的时光,我还有机会陪伴了他几天……
(二)亲人临终,我们该怎么办
如果,我是说如果,但,但愿不要有这样的如果。
如果,你的亲人患了癌症,同时你又是护理者,请你阅读我的忠告:
(1)护理忠告:3点护理提醒1-理解:需要具备同理心,能感同身受,如此在护理病人时,你才能做到言行上让病人舒心放心。
2-科学:护理病人要有科学依据,虽然不是医生,但可以借助他人力量找到科学办法,比如,在分答上咨询相应的专家。寻找解决办法。
3-情绪:需要具备一定情绪管理能力,尤其是护理家属,家人生病,护理的人既伤心又伤身,如果没有情绪管理能力,对病人而言是一种负面的情绪。(避免在病人面前哭泣或者哭丧着脸,或在病人面前争执,传递负面信息,这些无疑会加速病人恶化)
(2)学会一定的临终关怀常识如果,我是说如果,患病的亲人光阴指日可数,那么提前有个心理准备的同时,你得学会这些最基本的医学常识,避免好心做坏事。

面对患病的至亲随时会离去,这种事实难免令人难以接受并且我们总想挽回点什么,或者尝试着找更好的医院,更好的专家。殊不知,如果家人已处于临终,这些往往是徒劳无功反而加重家人的痛苦。以下为从冀连梅药师的公众号转自的内容,请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的阅读。


于我而言,在陪伴父亲的最后时光,顺从且时刻关注父亲的反应,并尝试听他的反馈,这样的临终陪伴方式会比自认为的样子会来得更好:
1.要喝水吗?要的话点头,不要的话摇头。(怕父亲说话太多,会累)。
他若是要水就给予,不强求,也不担忧地劝阻。(禁忌:因为担忧反复劝阻)
2.定时按摩四肢,并询问:这个力度可以吗?可以就点头…
3.晚上泡脚,要不要?要的话点头…
4.学会察颜观色,尝试着去缓解他的痛苦。
5.不谈他的病情,讲一些轻松的话题……
我们以拥抱的姿态拥抱新生,却以逃跑的姿态拒绝死亡……多年前在《挪威的森林》读过这一句: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人终究要学会道别,学会让死亡从悲剧走向恩宠,在临终的陪伴中,与其总想让垂危的家人起死回生不如让他舒心平和的与世界道别,人从出生到死亡,到地球一游,空空来,空空去。如此想着,内心稍安。
(3)陪伴我度过悲伤时光的书籍
作为护理者,面临的是亲人随时会离去的场面。如果没有树立一定的生死观,我们的理智常常会被悲伤占据,难以自控。愿这几本书能给你慰藉。
1.《陪伴生命:我从临终病人眼中看到的幸福》这本书告诉我,我们得学会让死亡从悲剧走向恩宠。改变了我对死亡恐惧与厌恶的态度。
2.《最好的告别》这本书客观科学地谈论着死亡,对于树立个人的生死观有一定的启发。
3.《廖智:感谢生命的美意》这本书,让我明白无论在何种困境下,你愿意以拥抱、接纳、尝试的心态去接纳生命的种种姿态,你将有机会收获生命不同凡响的馈赠。
4.《重生手记:一个癌症患者的康复之路》这本书,让我直面癌症,明白人在癌症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也明白医生不是万能的。这本书让我更多的明白要做一名理智的患者,更要成为一个理智的患者家属,生命是属于自己的,有时候活下去并不是医生的一纸之言。
最后,向通往天国的父亲道别,并提醒自己:珍惜现在健康的时光,并为这具肉体的健康持续的付出努力,关爱家人,好好活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