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科普小知识

五年级手抄报,谢谢

150年的奇迹
距离哥白尼发表的《天体运行论》将近150年之后,于公元1687年出版了牛顿那部阐述万有引力理论、具有历史性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在这150年中,戏剧般的奇迹相继在欧洲天文学界发生。由此欧洲人终于看清了托勒密天体学说与现实观测的矛盾和它本身的腐朽,从而急速地倒向哥白尼的地动学说。从这个意义来说,这150年的历史就是哥白尼的宇宙体系获得胜利的历史。
作为戏剧性的奇迹,首先是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公元1546~1601年)所做的非常精密的天体观测。他的主要观测活动用都是在丹麦和瑞典间的一个小岛的观天堡天文台进行的,从公元1576年到1597年历时21年。在没有望远镜的年代,观测全凭肉眼。第谷的观测达到肉眼观测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托勒密的观测精度是误差在10角分(天空一周为360度,1度分为60分或称60角分)左右,而第谷的观测精度提高了5倍,误差只有2角分。
第二个奇迹是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公元1571~1630年)根据第谷遗留下来的大批资料,于公元1609年提出了行星运动的第一、第二定律,10年后又提出了行星运动的第三定律,而这第三定律正是牛顿推导万有引力定律的出发点。
第三个奇迹是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公元1564~1642年)于公元1609年发明天文望远镜,从而揭开了天文观测的新纪元。
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将哥白尼、第谷、开普勒、伽利略和其他学者在天文学和动力学上的发现汇集起来,加上他自己在数学和力学上的创见,概括成迄今为止仍能站得住脚的经典力学体系,运用他的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对极其广泛的自然现象,从天体运行、潮汐涨落到物体坠地,做出统一解释,成为科学史上伟大的成就之一。
人民币是怎么印刷出来的?
人们日常生活中总是要接触各种各样的印刷品,其中最常见也是最精美的印刷品就是人民币了。
人民币的印制任务,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直接领导下的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下属的11家企业分工协作完成的,印刷人民币的地方叫印钞厂。
人民币印制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基本步骤:纸张检测、印前处理及制版、试印刷、正式印刷、质量检查、裁切、质量检查、封存等。
印制人民币用的钞票纸是水印纸,它是一种用于钞票印刷的专用纸张。这种纸是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下属的三家钞票纸厂生产的,它们是:河北保定钞票纸厂、江苏昆山钞票纸厂和成都钞票纸厂。它除了具有的耐磨、耐折、耐酸、耐碱等理化性质外,还有内置了安全线、彩色红、蓝纤维等防伪手段,并且上面布满了用于防伪的水印图案。在印刷前,工作人员要对纸张进行逐张质量检查,因为水印有方向问题,所以每张纸必须按照水印图案方向摞好,并且用打孔机在边上打孔定位,不能出错。
人民币印刷前,与普通印刷一样,要制作印刷模版。
因为使用了图形防伪,所以在制作币面时,要使用计算机中相应的设计软件,设计各种细微复杂的防伪图案、及其他相关的文字和图案,并输出成软片备用。
因为防伪的需要,人民币要使用各种印刷工艺手段,所以,要根据具体的印刷工艺手段和使用油墨及色泽的要求,制作相应内容的平、凸、凹版。例如:因为人民币中要使用手工雕刻凹版图案,所以必须根据币面内容,由钢板雕刻师雕刻相应内容的钢版,印刷时安放到凹印机上进行印刷。
上机后的印版,首先使用一种黄色的纸试印,直到试印完成后,才可以使用水印机进行正式印刷。这是因为水印纸是一种特殊制成的纸张,为了防止作假币者得到这种纸张,一般造币厂对这种纸的用量控制十分严格,无论是印出来可以发行正品的用纸,还是在印制过程中出现的废品纸都必须严格回收。
印完的人民币,送到检封车间,由质检工人们要在灯光下检验每一张人民币的质量: 检封车间里,检查人民币的质量,分为两步走,第一步是先检查大张,就是检查一张张从印刷机上下来的印着若干张人民币的大版。这时的质量检查主要是宏观上检查有没有出现质量问题,比如色彩是否准确,是否有破损、有没有漏印……
当检查完大张,进入下一道工序:裁切。裁切就是把大张上的人民币切成小张,变成和我们平时使用的一样大小的人民币;接下来的就是检查小张人民币,比如:号码有没有印错,颜色是否均匀,水印有没有倒置……。
然后,将检查无误的钞票进行封存,运向银行进入社会流通。人们从银行拿到崭新的钞票的时候,不会想到它有如此复杂的经历吧!

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主要是指大气的化学性污染。大气中化学性污染物的种类很多,对人体危害严重的多达几十种。我国的大气污染属于煤炭型污染,主要的污染物是烟尘和二氧化硫,此外,还有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等。这些污染物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内,不经过肝脏的解毒作用,直接由血液运输到全身。所以,大气的化学性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很大。这种危害可以分为慢性中毒、急性中毒和致癌作用三种。

慢性中毒 大气中化学性污染物的浓度一般比较低,对人体主要产生慢性毒害作用。科学研究表明,城市大气的化学性污染是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重要诱因。急性中毒 在工厂大量排放有害气体并且无风、多雾时,大气中的化学污染物不易散开,就会使人急性中毒。例如,1961年,日本四日市的三家石油化工企业,因为不断地大量排放二氧化硫等化学性污染物,再加上无风的天气,致使当地居民哮喘病大发生。后来,当地的这种大气污染得到了治理,哮喘病的发病率也随着降低了。

致癌作用 大气中化学性污染物中具有致癌作用的有多环芳烃类(如3,4-苯并芘)和含Pb的化合物等,其中3,4-苯并芘引起肺癌的作用最强烈。燃烧的煤炭、行驶的汽车和香烟的烟雾中都含有很多的3,4-苯并芘。大气中的化学性污染物,还可以降落到水体和土壤中以及农作物上,被农作物吸收和富集后,进而危害人体健康。

大气污染还包括大气的生物性污染和大气的放射性污染。大气的生物性污染物主要有病原菌、霉菌孢子和花粉。病原菌能使人患肺结核等传染病,霉菌孢子和花粉能使一些人产生过敏反应。大气的放射性污染物,主要来自原子能工业的放射性废弃物和医用X射线源等,这些污染物容易使人患皮肤癌和白血病等。

地球上发现自然形成的温度最高的水

据新科学家网站报道,德国科学家最近在对大西洋底一处高温热液喷口进行考察时发现,这个喷口附近的水温最高竟然达到464°C ,这不仅是迄今为止人们在自然界发现温度最高的液体,也是第一次观察到自然状态下处于超临界状态的水。

据报道,这个热液喷口位于大西洋中部山脊(Mid-Atlantic Ridge) ,最早是由德国不来梅雅各布大学(Jacobs University in Bremen)的地球化学家安德里亚(Andrea Koschinsky)教授和她的研究小组于2005年发现的,他们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对这个热液喷口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

安德里亚介绍说,海底热液喷口又称“海底黑烟囱”,它是由海底地壳扩张分离运动形成的。地壳扩张分离,海水渗进地下遭遇炽热的岩浆形成热液,热液携带矿物质从排放口返回大海。海底热液排出后遇到冰冷的海水,导致热液中溶解的硫化物遇冷凝固。凝固的矿物质在热液出口周围不断堆积,最终形成了巨大的“烟囱”。2005年,他们对这个热液喷口周围液体的温度进行测量时,发现即使它的最低温度也有407°C,最高更是达到了惊人的464°C。这是迄今为止科学家们在地球上发现温度最高的水,更让人惊奇的是这些水竟然处于超临界状态。安德里亚对这一发现非常兴奋,她说,“它确实是水,但不是普通的水。这是人类第一次在自然状态下观察到超临界状态水的存在,以前人们只能在实验室通过技术来达到水的超临界状态”。

据了解,所谓超临界水,是指当气压和温度达到一定值时,因高温而膨胀的水的密度和因高压而被压缩的水蒸气的密度正好相同时的水。此时,水的液体和气体便没有区别,完全交融在一起,成为一种新的呈现高压高温状态的液体。安德里亚指出,超临界水具有两个显著的特性。一是具有极强的氧化能力,将需要处理的物质放入超临界水中,充入氧和过氧化氢,这种物质就会被氧化和水解。有的还能够发生自燃,在水中冒出火焰。另一个特性是可以与油等物质混合,具有较广泛的融合能力。这些特点使超临界水能够产生奇异功能。

不过,科学家目前还只能通过电脑模型来研究这个超临界状态的水是如何形成的,因为他们还无法直接利用机械获取热液喷口的样本。安德里亚说,一般钻头在还没开始工作之前就已经被高温融化了,或者被处于超临界状态的水给氧化了。

安德里亚指出,对于超临界状态水的研究非常有意义。目前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在进行超临界水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其中以德国和日本最为突出。德国开发出一种技术,可以利用超临界水对污染物进行处理。他们在超临界状态水达到500℃时通入氧,然后对聚氯乙烯塑料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塑料中有99%被分解,而且还很少有氯化物产生,从而避免了过去燃烧塑料产生有毒氯化物对环境产生污染的问题。

日本则把超临界水的研究和开发列入高新科技研究计划,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如日本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技术,利用超临界水回收处理有害的甲苯二胺。整个处理过程只需30分钟,是用酸催化剂处理所花费时间的二十分之一,回收效率可以高达80%。而且,回收品能够被再次利用,作为制造聚氨基甲酸乙树脂的原料。这种方法还可以将电线塑料外皮制成灯油和煤油,回收率也可以达到80%,而且所用的时间比热分解方法大大缩短。此外,他们还采用超临界水,在400℃、300个大气压的条件下,对燃烧灰烬中有毒物质进行氧化处理,几乎全部被分解,从而达到了无害化。据报道,日本化学技术战略机构正在计划将超临界水用于发电技术。

目前,大量超临界状态水的研究成果相继问世,人类在这一技术的开发上也取得了喜人的成效,它的成熟应用势必会为人类解决诸多难题带来惊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22
第2个回答  2021-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