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擒凶记》影片中你发现了多少的悬念?

如题所述

如今很难断定[擒凶记]究竟哪个版本更好,尽管影片的悬念、故事几乎一致,但观众会感觉即便在一部影片中知道了悬念的底细,还是能被另一部深深吸引。1934年版短暂(仅有70分钟)而粗糙,但有一个导演在风格上勇往直前的探索,其中颇有邪气的太阳崇拜教、催眠术都成为此后希区柯克电影神秘感的来源,那些精神分析影片的苗头,亦在此埋伏;而结尾街角大战的刺激,也是希区柯克各类大型动作场的演练。1956年版则展示大师一种稳妥的大气,更注重悬念的精巧、复杂。比如将度假的夫妇拉入深渊的特工,第一部直接中枪死亡;第二部却安排了一段长长的追逐,特工还要化妆成非洲黑人,被人一刀捅在背上,恰巧倒在夫妇面前。男主角按纸条线索找到伦敦,第一版中鲍勃找到一个简单的牙医诊所,这就是罪犯的接头处;而第二版却做曲折,本杰明循纸条上的“Ambrose Chappell”找到一个动物标本作坊,却找错地方,真正的“Ambrose Chappell”是一所教堂。小孩儿被绑架的情节,第一部只用一个接电话的镜头便介绍完毕;第二版先让德莱顿夫妇扮作游客与本杰明一家混熟,小孩儿也与德莱顿太太成了好朋友,当本杰明陷入困境,德莱顿夫妇带着小孩儿突然消失,悬念骤起。显然,1956年的版本,好莱坞强大的制作班底成就了一部完美的悬念片。倘若要尝试希区柯克纷繁的悬念招法,这一版是好选择。希区柯克自己如此评价,“第一版出自一个有才能的爱好者,第二个版本出自一个职业导演。”但他表示更喜欢1934年英国时期没有多少精雕细琢的版本。因为除了悬念之外,这影片生硬的黑白画面与突兀的剧情转折,包含了希区柯克年轻时期的锐气,以及一个天才导演的无限生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11

1956年版[擒凶记]对故事最大的改动便是音乐厅刺杀场景之后的走向。1934年版是一种宣泄式的结局处理,杀手失败后,退守邪教教堂,罪犯首领阿博特气急败坏,正待逃亡,教堂被伦敦警方包围,随后展开枪战。这段街角激烈巷战的场面直接照搬1911年一则轰动英国的著名案例“西德尼围攻”,当时伦敦西德尼大街一栋建筑物被一帮无政府主义罪犯占领,警察包围此处,由于警察不配枪,当时担任内政大臣的丘吉尔派出军队进行战斗。希区柯克拍片时,英国电影审查部门亦不准希区柯克在电影中展示佩枪的警察,希区柯克又无法弄来军队,于是编个剧情,警察高官从临街枪店中弄来一车步枪分发给警察们。电影中的战斗极为惨烈,警察亦纷纷中弹倒在街上,阿博特手下尽数被射杀,执行音乐厅刺杀的射击手劫持小女孩儿来到房顶,无人敢放枪,女孩儿母亲将他一枪毙命。这个结尾,是典型的1930年代黑色电影结局——坏人在激烈抵抗后以死亡告终。1956年版本,刺激的场面退却了,悬念的编制完全占据上风。本杰明与约瑟芬在音乐厅救下首相,逼死杀手后,混入了开招待晚会的大使馆,他们晓得自己的儿子被劫持到了使馆中。作为著名歌手,约瑟芬被首相邀请高歌一曲,于是她开喉唱了自己与儿子平日爱唱的《Que Sera, Sera》。这曲子起初全是出于商业打算,因为桃丽丝·戴身为当红歌手,制片方要为她度身打造的一首歌以便电影原声大卖,这在当时电影中也颇常见,但希区柯克不愿生硬地将一首曲子放在电影里——他的电影决不允许多余的元素。于是,当约瑟芬在宾客前唱起这首歌,被关在卧室里的汉克听见歌声,于是合着曲子吹起口哨。爸爸本杰明听见,循声找去,将儿子解救出来,同时也将牧师解决掉。这首歌之后也成为桃丽丝·戴歌手生涯中最畅销的歌曲,自然,也成为希区柯克的最著名悬念佳构之一。这两个版本结局的不同,最叫人直观看出电影无限可能。老版野蛮、杀到一塌糊涂的攻防战,有惊心动魄的黑色魅力。新版尽管也是坏蛋的死亡,却是一种脑力运转的优雅,并因悬念的设置,添加千回百转的机巧感。后者更“希区柯克”,前者则是希区柯克电影成长道路上的一次爆发。之后的年月,这种激情四溢的场景越发难得,或许他意识到自己的乐趣并非这种大规模杀戮,还是精巧的谋杀更叫他欲罢不能。

第2个回答  2017-11-11
说几个自己有印象的吧,非复制粘贴
惊魂记/精神病患者/触目惊心 Psycho ------- (1960)
里面的浴室一场戏被以后很多电影反复的拿来致敬

西北偏北/谍影疑云/北西北/夺魄惊魂 North by Northwest -------(1959)
也是非常有名的一部,经典镜头:加里格兰特在空地上被飞机袭击。。

迷魂记/晕眩/眩晕 Vertigo ------- (1958)

电话谋杀案 Dial M for Murder ------- (1954)
很喜欢的一部作品,有点侦探片的性质

后窗/偷窥 Rear Window ------- (1954)
很有名了吧,这是我看的第一步希区柯克的作品,故事在平淡中层层递进的悬念,印象深刻啊

美人计/美人记/谍网情鸳 Notorious ------- (1946)
蝴蝶梦/丽贝卡/吕蓓卡 Rebecca ------- (1940)

年代都太遥远了,所现在网上能找到的资源都不是很理想,可能会影响观影效果吧。。
第3个回答  2017-11-11

1934年版[擒凶记]有1930年代黑色电影的氛围,其中的昏暗光影、局促格调,受当时德国导演弗里兹·朗的影响。影片中的坏人,也像那时欧洲犯罪片一样具有无限魅力。大反派,幕后指使阿博特由弗里兹·朗的电影[M]中的小孩儿杀手的彼得·劳尔 (Peter Lorre)饰演,这位德国演员极具表演天赋的,因是犹太人,拍完[M]被迫逃出德国,到英国进入《擒凶记》剧组时还不大会说英文,电影中的台词多是他按音节背下来。希区柯克为他在额头上设计了横穿眉头的刀疤,一撮染白的头毛扎在黑发中,眼睛永远半睁半闭,仿佛在暗夜的梦中不愿睡醒似的。尽管英文困难,但靠那种似笑非笑,面对一切危险来临都不慌不忙的神情,反而有毛骨悚然的效果,阿博特甚至是个高雅的坏蛋,不仅选择交响乐作为谋杀工具,还会引用莎士比亚,他对杀手说:“告诉劳伦斯太太,她的小贝蒂和丈夫都很好,他们很快就要离开我们了,去做很远很远的旅行,莎士比亚怎么说?‘一条不归路。’伟大的诗人!”这个笑面首领周围一群帮手,都是亡命之徒。特别是那位会催眠的,扮作修女的中年妇女,永远阴沉着煞白的脸,并将绑架的小女孩儿关进小黑屋。1956年版的谋杀策划者是假扮牧师的德莱顿夫妇,他们的教堂也是正常的基督教堂,牧师道貌岸然地布道。德莱顿太太不如老版的中年妇女心狠手辣,这女人对小孩有恻隐之心,尽管随丈夫实施大使刺杀的行动,并绑架本杰明医生的小孩儿汉克,但她对汉克态度好极了,甚至允许他下棋玩游戏。对于在音乐厅开枪的杀手,第二部稍精彩些。老版中的杀手只是个会笨头笨脑的粗鲁射击运动员,肥胖的脸庞仿佛写满了失败感。新版中,希区柯克请来维也纳一位舞蹈演员瑞吉·纳尔德,脸型尖削,面带杀气,看人的时候总是带着一丝僵硬的笑,甚至对待自己的猎物亦不例外。希区柯克给他导戏的时候说,对谋杀对象应该“充满爱意地看,就像凝视一位美丽的少女。”这位杀手在杀人后,立即被本杰明医生在包厢揪住,于是跳下包厢,当即死掉。
新版[擒凶记]对坏人的描绘不算成功,甚至远不如第一部“来劲”。这样改动,一是好莱坞时期的希区柯克已经不能像年轻时那样将电影气氛玩得肆意;第二,好莱坞的商业平衡考量,必要照顾“老少皆宜”的口味,“坏”被稀释、摊薄。好在此时希区柯克的悬念技巧已完全成熟,不必靠“坏”来震撼人心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