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一篇高中政治新教学方法的论文,谢谢!

2000字左右。

高中政治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策略及方法

高中新课程实施两年多了,如何在实践中理解新课标,用好新教材,始终是老师们思考的中心话题。当前,老师们普遍反映教材内容多、信息量大、课时紧张;高考方案出台后,许多老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采取“求稳”的对策,对知识进行扩充加深,导致教学容量与课时的矛盾进一步突出。高中思想政治有四个必修加六个选修模块,这一矛盾更加尖锐。

问题的产生始终与解决问题的方法联系在一起。解决问题需要勇气,更需要创新。教学是艺术,艺术的真谛在于创新。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战场,稳步推进新课程,必须着眼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从学校内部看,要缓解上述矛盾,主要的出路在优化教学设计,改善课堂教学状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途径共同解决。以下围绕这两个方面谈谈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的策略和方法的选择。

一、重视教材研究和教学设计,准确把握教材特别是必修模块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课改的稳步推进不仅要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更要稳定教学质量,因此,教学容量与课时的矛盾,首先取决于我们对教材知识的把握和处理。这就要求重视教学设计,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在现有的课程体系内,教学设计中最简单的就是一课一课地进行设计,而优秀的教师总是要对内容进行重组而进行大单元的、相对完整的设计,实现内容的纵向贯通和横向联系。新课程的模块内容不是线性的单一线索,而是立体网状的综合体。因此,在模块课程背景下,一课一课地进行教学设计,不仅是不可取的,而且从根本上来说也是不可能的。于是,在某一模块的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必须要把握模块整体的内容,还要认真考虑本模块与其他模块之间的横向的或纵向的联系,因此,对模块进行整体的教学设计是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摘自《基础教育课程 》2004年 第5期郭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如何实施?”)重视整体性的教学设计,有助于高屋建瓴地把握教材,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以及灵活地分配教学时间。基于此,笔者主张:

1.重视学习目标设计。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与教材之间存在一个落差,即课标表述的弹性、原则性、选择性与课堂教学的具体性、操作性和确定性的矛盾。因此,教学设计中要把课程标准“内容目标、提示与建议”细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以此来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以及学业成绩的评价。比如:

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精神现象;识记文化的含义;初步理解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了解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理解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结合实例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辩证关系;理解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能够发现社会生活的文化价值;从各种文化现象中提炼文化的精神内核,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在一系列的观察、举例、比较和讨论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区别范畴的能力以及辩证思维能力。学会赏析多样文化,初步体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认识到文化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增强文化自觉。

上述目标分为基础和提高两个层次,既体现了对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要求,又体现了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理念。

2.重视对课本教学内容的重组。教材是教学的范本,更是实施新课标的工具和载体。与旧教材相比,我们过去认为的重点知识,新教材要么体现,要么淡化,要么分散处理。如果求稳为上,按照旧的知识体系去教新教材,什么知识都放心不下,肯定完成不了教学任务。选择性是新课程的重要特征。我们认为必需依据新的标准确定教材的重点和主干知识,而不是抓住旧的教材知识体系在新教材上“添砖加瓦”。这个新的标准就是新课标的要求、新教材淡化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知识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课程定位。教师要充分调用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注重根据课标内容目标和要求,按照以大单元为单位进行教学设计的思路,对高中思想政治实验教材进行删减、补充、延伸,合理重组教学内容,以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注重使用当代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充实教材内容,更新教学案例和素材,体现时代性,将重要概念、原理、观点等理论教学内容与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已有经验紧密联系和有效融合起来,以有利于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建构知识模块。

比如在“神奇的货币”这一课中,课标的内容目标要求是“解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解释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课标的提示与建议是“对商品交换中没有货币会发生的困难进行分析,说明货币的作用;以金银、纸币、账面结算为例,归纳出货币的基本职能;演示使用支票、信用卡、外汇的情景;讨论‘金钱万能吗’”。从课标的表述可以看出,本课从学生熟悉的经济生活现象入手,揭示货币现象的本质,明确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并正确看待货币的作用,既有知识的要求,也有能力的要求,最后还要求落实到树立正确金钱观这一思想教育目的上。因此,教材的线索是清晰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教学资源的选择、探究活动的设计等都应该围绕“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展开。至于教材中出现的商品的含义、商品的二因素、货币的派生职能、外汇的构成和作用、人民币的币值的变化及其影响等则是非重点,它们不应该作为共同的基础性要求扩充给全体学生,否则两个课时一定教不完。至于这些知识如果有学生感兴趣,可以作为提高性要求,在选修教材中得以体现。

3.重视“以问题为引导、体验为中心”的情境设计。这是“从生活逻辑到理论逻辑,引导学生以生活为基础构建学科知识体系”的课程理念的重要表现,也是探究性学习方式的重要体现。情境设计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社会,真正体现从生活逻辑到知识逻辑,不要简单地照搬书上的素材,也不仅仅是用生活的例子来印证书本的结论。比如,在讲“多变的价格”这一课时,我们选择了油价的波动这一经济现象,而没有机械照搬教材中的探究活动设计。油价的波动牵动中国经济的神经,选择这一现象作情境,贴近生活,为学生所熟悉,以一个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既体现了知识的内在逻辑的严谨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层次、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还大大节约了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4.重视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要注意将教科书与其它的各种课程资源合理整合,充分利用多种课程资源支撑起学生的学习活动。如网络信息、图片、录音、录像、影视作品、参观、调查、访谈、时事政策、党团活动、班级活动、学校特色等。把广州市身外我国改革开放前沿和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地区所蕴藏的丰富的人文社会资源,很好地利用,尤其是基于网络的信息、见多识广的学生及学生家长、社区联系点、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教育基地等等。如果把身边的这些资源与学校的资源一起,发挥取长补短的互补作用,就必然使学生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资源得到大大拓展。

二、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努力寻求新课程理念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的微观实现形式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教与学的矛盾。如果说重视教材内容的研究和教学设计是侧重于解决了“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则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就主要是解决“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从新课程本身以及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来看,老师们普遍提出两个困惑:

一个是强调“从生活逻辑到知识逻辑”,“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这就要求正确处理生活世界(感性)与学科知识(知性)的矛盾,传统的教学突出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演绎逻辑的严密性,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在高考仍然不会有大的根本性变革的背景下,“以生活为基础、从生活逻辑到知识逻辑”的要求会否削弱双基教学的要求,并进而可能影响高考?片面追求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显然是“新瓶装旧酒”,不符合新课程理念。

一个是在“互动开放、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要求下,过多的探究活动会否影响基础知识的教学?我们在教学观摩中也多次看到师生活动非常“精彩”的课堂表现,但最后发现在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上可能是“致命的缺失”。

孤立地追求形式上的学生的探究活动显然也是对新课程的曲解,必须加以解决。

这两个困惑实质上就是如何在稳步推进新课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的问题。解决这些矛盾和困惑需要实践中的智慧和创新。

笔者认为,重视双基教学与强调“互动开放、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质上不矛盾的,是一致的,区别在于途径。有效率的双基教学必然会寻求方式和方法上的突破,有内容的探究学习方式也必然回归到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

新课程背景下的思想政治课主张的三维目标并没有削弱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而是相对于为高考而进行的单一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而言,它更全面准确地反映了学习活动的本质和宗旨。我们可以从下图勾勒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探究活动中进行的知识的自我构建,这一过程也是学生掌握方法和提高能力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则是在知识构建和能力提升基础上的升华。因此,三维目标是统一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是同一过程的三个维度。

而要实现学习过程中三维目标的有机、和谐的统一,必须处理好几对矛盾:

1.教学设计与课堂施教的矛盾。

教学设计只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除了要设计好重点和难点的教学外,重要的是分析学生,设计好“问题和活动情境”,以问题和情境来引导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在设计时,要进行内容的整合,情景设置不要太多,最好一个主题,多层次多角度挖掘其知识性含义;问题要有启发性,能够引起师生共鸣。这样才是有效学习”。

2.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的矛盾。政治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有些知识还得要老师亲自讲。思想教育性的,有理论深度的知识点,以老师讲为好,重点的知识不适宜由学生探究和自我构建。我们可以为了一堂公开课而精心准备和设计,并让学生有精彩鲜活的表演,学生感受和享受了过程,但他对知识的把握可能仍然是稚嫩的、生涩的,也很可能是粗糙的,尽管学生印象很深。关键的深化和点拨、总结还得老师做,但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常态教学。比如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宜在老师主导下进行系统的有逻辑的层层分析与讲解;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则更适合由学生在自我探究中去体验和感悟。

3.探究活动的形式与内容的矛盾。热闹不一定是一节好课。就政治课而言,老师讲不一定就没有学生的参与,学生的参与应该是“深度参与”,全体学生的参与不应该是让许多学生都上来讲,组织学生的参与和探究活动要做到“收放有度”,老师的归纳和小结是必不可少的。比如,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引人的情境,或者抛出了一个高质量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考,这也是参与和探究,而且是深度的高质量的参与。活动“走过场”、刻意地单纯地追求活动的次数和学生参与的人数,为活动而活动,讲“热闹”,都是不可取的。

4.知识的“传授性”和“生成性”的矛盾。要重视知识的生成性(知识的发生过程),突出“过程与方法”。知识教学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结论,而是师生、生生在互动中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正因如此,新课程特别强调“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

比如,为了揭示货币的产生及本质,我们设计了如下的学习环节:

[活动与探究]

19世纪,非洲某集市上曾上演过这样一幕:卖牛奶的人喊:“买牛奶的拿盐来!”卖盐的人喊:“买盐的拿矛头来!”而卖咖啡的人喊:“买便宜的咖啡拿红珍珠来!”

[思考与结论]

(1)如上图,拥有红珍珠的人需要的是咖啡,则 的人能与之成交。而拥有红珍珠的人需要的不是咖啡而是牛奶,则这些人(能、不能)成交。

(2)如果仅仅是牛奶的拥有者与盐的拥有者偶然相互交换。你认为,要使买卖成功,至少应该满足哪些条件:

条件一

条件二:

条件三:

条件三:

呵呵,还真是不容易啊!

(3)如果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有一种大家都接受的公认的商品“贝”(见下图“神奇的贝”),则买卖就方便多了。

先把牛奶、红珍珠等商品换成等值的,然后再用相应的 去换回自己所需要的盐、咖啡等商品。

在这里,这个大家公认的商品起到了两个特殊的作用:一是表现其他商品的,二是在各个商品所有者之间充当交换的,我们把这样的商品叫做

(4)从历史上来看,牲畜、布匹、玉石等物品都曾经起到了和贝克一样的作用。但是后来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贵金属金银以其的特点,逐步从一般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这就是货币。马克思曾经说过,货币天然(是、不是)金银。

(5)很显然,布匹、贝克和金银所起的作用从本质上看是一样的,只是这一作用后来固定到金银身上,所以,金银天然(是、不是)货币。

(6)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货币也是商品,其本质是这一过程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到知识生成的过程”这样一种境界,这一过程主要是在学生的自我探究中实现的,“自在知识”转化为学生的“为我知识”,这样的课堂不仅充满了追求真理的愉悦,而且洋溢着生命的活力

5.“结论预设”与“价值中立”或“判断中立”的矛盾。主张自主探究并不意味着知识上的价值中立(value-free),也不意味着判断中立(judgement-free)。长期以来的理性主义传统(科学技术中心论),使人们确定不疑地相信普遍的、确定性的、客观的或“绝对的知识”的存在。其实,不仅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就是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知识,都是渗透有价值的,反映着价值和追求价值。多年来强调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仅重视“知识建构”,更重视“价值引导”。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性决定了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价值引导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正因为这样,新课标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对中学教学而言,我们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很多知识可能是“结论预设”的。比如在政治与生活、文化与生活中有些章节,带有很强的主流意识形态色彩,这时候教师的价值引导与疑惑澄清就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使命。

新课程的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敢于正视问题,立足于常态教学,注重教学反思,坚持实践创新和群众路线,就一定能够把新课程的实施推向深入并取得扎实的进展。

祝:节日快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2-16
ghhfh

参考资料:v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