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各种假日拼凑成一天休假这种行为?

如题所述

如果你想要了解如何通过简单的数学技巧来营造魔术效果,观察一下各种假日拼凑成一天的休假规则就足够了。这种通过借一个周六和一个周日来最终凑出一个小长假的操作,常常让人怀疑休假规则的制定者是否是一位擅长财务报表的会计师。而当员工们对着日历,仔细计算后,发现原本期待的假期一天没多,却失去了几个周末,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己像是在被戏弄。小学数学课本中的教训似乎在今年休假规则公布后得到了验证,许多员工不仅要求取消调休,还提出了一个简单的建议:如果无法真正放假,那就不要放假。将所有周末调整为单休确实可以创造出五十天的假期,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调侃之后,假期还是需要休的。只是,辛苦工作数月,换来的拼凑假期,就像饥饿时买了个没有馅的包子,第一口没咬到馅,第二口却咬空了。如果空包子还能勉强充饥,那么对于那些仍然在996工作制下奋斗的员工来说,调休可能真的不如不放。没有周六,再失去一个周日,即使中秋节放了三天假,之后也要连续工作九天,而随后的国庆节,看似休假,实则更像是病假。如果员工知道是谁实施了这种调休模式,他们可能不敢轻易对人家及其祖先表示不满。尽管这种调休模式直到最近两年才受到广泛批评,但其历史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悠久。它至少可以追溯到1999年,当时中国迎来了首个通过调休产生的七天长假“黄金周”。自那以后,每年年初,我们都会在媒体上看到格式相同、内容相似的放假通知。这个模板自1999年起用了二十多年,在这期间,关于节假日的主要抱怨通常是关于高速公路的拥堵、景区的拥挤游客和一房难求的酒店,很少有人关心七天假期中包含了多少个调休的周末。假期还是那个假期,调休还是那个调休,它突然受到广泛反感,可能更多是一个经济问题。休假实际上是一笔经济账。工商社会中,时间非常宝贵,尤其是广大员工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时间。回顾历史,你会发现中国的休假史实际上反映了经济发展状况。从1949年到1999年的五十年间,面对发展任务,中国人的法定假期只有元旦、春节、五一和国庆,总共只有七天。今天的一些网友如果不是记错了,那就是对法律规定有误解。即便是我们今天习以为常(或者说久违了)的双休日,也是在1995年才出现的。当时国内经济不景气,失业压力大,工厂生产不足,劳动效率低下,有关部门计算后发现,每周多休息一天可以节约社会整体能耗,这对经济是有利的。1999年,中国法定假期增加到十天,背后同样是基于经济考虑。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后,中国急需提振消费市场,给民众更多假期,让大家出门旅游,是当时最快速有效的手段之一。从调休规则制定部门的名称——“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办公室”——就能看出其初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