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4500米以上一般人不能适应,会出现高反,而且部分初次进入高原的人,在海拔3000米的高度,24小时内出现头疼、头晕、眼花、耳鸣、全身乏力、行走困难、难以入睡等症状。
严重者出现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心慌、气短、胸闷、面色及口唇发紫或面部水肿等症状。出现这些症状,应在原高度处停留休息3~5天,或立即下降数百米高度,一般就可恢复正常。
高反须知:
1、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高反是正常的,不用过分焦虑。
2、不要在高原地区疾走、奔跑或做大体力劳动。
3、适量饮水,不暴饮暴食,不吃过油的食物,可多吃蔬菜水果。
4、注意保暖。高原早晚温差大,应根据气温适时增减衣物,避免感冒。
5、保证充分的休息和睡眠。
6、出行途中,带些巧克力、面包等干粮,以备不时之需。
7、途中备氧气罐,在高海拔时适度吸氧。
可能会有高原反应,且一些特定人群可能会有危险。
医学上将海拔3000米定义为“不损害健康的高度”,3000米以上的高原被称为医学高原。不适合进入医学高原环境人群:
1、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显著心律失常、各种血液病患者以及高血压Ⅱ期及以上的患者。
2、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如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活动性肺结核等。
3、有癫痫病、严重神经衰弱、癔病等任何精神系统疾病史的患者。
4、重症胃肠道疾病,如消化道溃疡活动期、慢性活动性肝炎等患者。
5、其他严重肝、肾、脾、内分泌系统功能不全。
6、糖尿病未获控制的患者、肥胖症(体重指数>30)患者,以及妊娠晚期的女性。
7、正患重症感冒,上呼吸道感染,体温38摄氏度以上者,或体温38摄氏度以下,但全身及呼吸道症状显著,在病愈以前,应暂缓进入高原。
去高海拔地区给行程留出足够的时间
一般在抵达高原6-12小时后会出现头痛、胃肠不适、眩晕、疲劳和失眠等症状,说明高原反应“来了”。
逐步、缓慢、阶梯式地到达高海拔地区是预防或改善高原反应最可靠且安全的方法,建议适当地拉长行程至数日,每天上升300-500米,每隔3-4天休息一天,这样能够保证身体有足够的时间来适应。
若时间充裕,建议游客提前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地区适应性停留1周左右,再登高。如果你是“豪游”,白天在高海拔区域游玩,夜晚返回低海拔休息,当然是最理想选择啦。
初进高原,要注意减少活动,走路、运动时宜缓慢,勿大声讲话或放声唱歌,搬运物品或蹲下起立时,动作不要过快。高原的昼夜温差非常大,而且早、晚气温偏低。一般海拔每升高1000米,温度降低6℃,应随时注意保暖防寒,预止上呼吸道感染。
保证睡眠和调整心理状态,急进高原后吸烟、饮酒均有可能加重高原反应,因此应控制吸烟,禁止饮酒。
以上内容参考:凤凰网-高海拔健康防线
以上内容参考:凤凰网-高原反应误区,你中了几条?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4500米的高度有高原反应,高原反应的发病率与上山速度、海拔高度、居住时间以及体质等有关。一般来讲,平原人快速进入海拔3000m以上高原时,50%~75%的人出现高原反应,但经3~10天的习服后症状逐渐消失。
本病的发生老年人低于青年人,女性低于男性;高原反应的发生率与男性的体重指数呈正相关,与女性的体重指数无关,说明肥胖男性易感性大。
高原反应主要与病毒性疾病如流行性感冒等相鉴别。流感常有咽喉痛,打喷嚏,鼻塞,流涕,发热,头痛,以及全身肌肉痛。
高原反应一般不发烧,无上呼吸道其他症状,无肌肉痛。此外,晕车、急性胃肠炎、饮酒过量,剧烈运动,脱水可导致严重头痛,恶心,呕吐,尿少等类似高原反应的症状,应进行鉴别。
急性高原反应进入海拔3千米以上时,第1~2日症状最明显,后渐减轻,大多6~7日基本消失,少数可持续存在。主要表现为头痛、记忆与思维能力减退及失眠、多梦等。呼吸深、频率增加、心动过速。部分患者有发绀、血压升高。
慢性高原反应急性高原反应持续3个月以上症状仍然持续存在,可有心悸、气短、食欲减退、消化不良、手足麻木、颜面水肿,有时发生心律失常或短暂性昏厥。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高原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