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为啥在元明清时期的神话作品中频出场?

如题所述

2019年的暑假,一个凶巴巴又有些丑萌的哪吒带起了一阵“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狂潮。作为中国人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哪吒的丸子头、风火轮、混天绫、火尖枪都为人所熟知。但事实上,早期的哪吒是一个“舶来品”,他源自佛教,貌有三头六臂,性情嫉恶如仇,职责卫护佛法、降服恶魔。直至元朝以后,哪吒的形象才从“神坛”下移,化身为聪颖可爱的莲花童子。

外貌与性情的人化,使得哪吒获得了更广大文学创作者的青睐,如在《封神演义》、《西游记》等,均出现了哪吒的身影。以下,本文便从哪吒的宗教、精神、社会背景等角度进行分析,探讨为何在元明清时期,哪吒成了神话文学作品中出场率最高的人物。

一、从佛教凶神到道教稚童,更加“接地气”的哪吒

可以说,道教的兴盛为哪吒的高出场率提供了理论背景。在道教文化的熏陶下,哪吒也从高高在上、不与人亲近的神祗变成了丸子头、红肚兜、手执混天绫乾坤圈,脚踩风火轮的童子形象。

1、佛教中的哪吒形象

最早的哪吒来源于西域佛教的神祗,由梵文音译为“那吒”,彼时哪吒常与毗沙门天王共同出现,两人关系有父子说、祖孙说。随着唐朝对佛教经典的引入,密宗兴盛,哪吒与毗沙门天王渐渐为人所熟知。而唐朝名将李靖,由于在民间声望颇高,常驻西北征战,因而被认为是毗沙门天王的化身,在后世文学创作中,李靖被塑造为哪吒的父亲,又有封号“托塔天王”。



作为佛教神明,哪吒的外在形象是凶煞、奇特的,他是面含忿怒,三头六臂的夜叉神。《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中对哪吒的外貌进行描写:“手捧戟,以恶眼向四方……毗沙门神其孙哪吒天神七宝庄严,左手令持口齿,右手诧腰上令执三戟槊。”《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中也记载:“……忽若忿怒哪吒,现三头六臂。忽若日面月面,放普摄慈光。”

2、道教中的哪吒形象

至元明时期,随着道教鼎盛,哪吒这一形象也渐渐被纳入了道教神祗系统中。《道法会元》中记载:“灵官性急,威胜哪吒、三头九目,变化通灵。分真化气,一体五身,鼻流黑雾,罩定乾坤。”此时的哪吒已初步具有道教神性,但依旧保留了佛教中国三头六臂九目的形象。在元杂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猛烈哪吒三变化》、《哪吒令》等中,哪吒开始以莲花童子的形象出现。

到了明朝,道教已然成为统治阶级最为依仗的宗教,民间也渐渐流行起关于道教的思想、信仰,民众开始自发的追捧道教中的神仙,并借助当时流行的文化体裁,如杂剧、戏曲、小说等,来创作、宣扬道教神话

如明初永乐年间的绘图本《三教源流捜神大全》中,哪吒首次剥龙筋剔龙骨、斗石矶,他不再是佛教中怒目而视、护卫佛法的夜叉,而更具备了一些人的性情与人的行为。这一段期间,哪吒成为备受民众喜爱与关注的道教神仙的形象,其中最广为流传与为人津津乐道的作品便是《西游记》与《封神演义》。



《西游记》中的哪吒仅有寥寥数语交代来历:“原来天王生此子时,他左手掌上有个“哪”字,右手掌上有个“吒”字,故名哪吒。”。《封神演义》则对哪吒的来历详尽笔墨,“哪吒”之名来自于师父太乙真人,他本体是灵珠子,借李靖之妻殷夫人孕肚投胎。从明清小说中哪吒的来历、经历的渐渐丰富,不难看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哪吒已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他的出场率自然也越发高了。

二、 一身反骨、剔骨还父的叛逆精神

神话文学作品是不同文化背景、文化需求驱动发展的结果,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精神需求。好比哪吒,在元明清神话文学作品中,他的形象及经历经过了不断的丰富和完善,从单调的护卫佛法、守护安宁的佛教夜叉,变成有血有肉、爱憎分明的莲花童子。

拔龙筋、剔龙骨,割肉还母、剔骨还父的具有传奇和决绝色彩的故事引得人们口耳相传,受到极大的追捧,这不仅表现出当时的文学创作者欣赏这种反叛精神,同样也预示着人们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

在元明清关于哪吒的神话文学中,哪吒与父亲李靖,其实并非《哪吒:魔童降世》中的亲近和睦,而是一种非常紧张、甚至敌对的严峻父子关系。《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父以石矶为诸魔之领袖,怒其杀之惹诸魔之兵也”而引得哪吒剔骨还肉。



在《封神演义》中,作者对其稍作美化,在四海龙王几次来钱塘关讨要说法之时,“……哪吒便毅然挺身而出,厉声道‘一人行事一人当……岂有子连累父母之理!’便析骨肉还父母。”其后,太乙真人为使哪吒复活,托梦给殷夫人要求为哪吒立庙,享三年香火便可成人,但李靖途径庙堂后,大怒,认为哪吒“生前扰害父母,死后愚弄百姓。”

将哪吒像打坏,焚烧庙宇。哪吒不得已只能以莲花、荷叶为身体,重塑肉身后第一件事就是寻李靖复仇,与父亲及两位兄长打的不死不休。

儒家传统人伦中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断发自残等行为都是不孝,而哪吒却是以一种决绝的剔骨还肉的行为来宣泄出“既然你们怕我连累你们,索性把所有都还给你们”的心理。

这种激进的态度哪怕在他复活后也未曾削弱一分,他仍是固执的去找李靖复仇,决不吃亏决不让步的激进与叛逆,在中国传统神话文学中都极为罕见。但这种对父权的激进反抗,也成为哪吒不同于传统神话人物博爱的显著特征,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喜爱、欣赏他的重要原因。

在封建王权统治的背景下,哪吒同孙悟空一般,都具有积极的反抗象征,都是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的盛行也恰恰反映了,在哪个时代下,人们对于自由的渴望、对于压迫的不满、对于权力至高无上性的怀疑。

三、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发展,茶余饭后生活消遣更加丰富

哪吒的形象发生转变及其故事获得广泛传播之际,恰是中国古代生产力大幅提高、经济高速发展、文化生活繁荣的时期。



1、经济繁荣推动文化体裁丰富

元朝作为中国古代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它打破了旧有的单一民族的政权体系,具有了更强的包容性与多元性。不同的民族与国家在这个朝代开始了广泛交流,中国本土的思想文化和外来思想文化产生了冲击、碰撞、交汇和融合,从而不断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同时,元朝统治者更为重视商业与手工业,推动了商业贸易的发展和城市积极的蓬勃发展。在文化包容、经济繁盛的背景下,过去单调的说唱和歌舞活动已经不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此时,元杂剧便应运而生,成为酒楼、勾栏之间为人民所追捧的表演形式。

明朝后,经济发展与海外贸易再次到达一个新的巅峰,印刷术等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传统的“雅文学”向市民化的“俗文学”转向,章回体小说以曲折的情节、细腻的情感、偏白话的描述获得了人民群众的喜爱。

哪吒在神话文学中初绽头角就是在这一阶段。可以说,经济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文学体裁更加丰富多样,而时代文化与神话形象也处于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哪吒在元杂剧中完成了从佛家凶煞神向有血有肉的道教莲花童子的转变,再经过明清小说中细致详实、更具有戏剧张力的设定,哪吒的形象更加生动,哪吒的故事更加引人入胜,哪吒也为更多人所熟知,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

2、水崇拜促使民间创作热情

此外,哪吒在福建、台湾等东南沿海地区更为盛行,以台湾省为例,祀奉哪吒的宫庙有数百座之多,这种盛行的风气与地理环境有关,傍海而居的人民的生活、生存都与海洋息息相关。人民供奉哪吒,是希望能够受到痛击龙子、征服龙王的哪吒庇佑。在这种贡奉与尊敬心态的驱使之下,也推动民间对关于哪吒的神话文学的进一步创作。



哪吒作为我国神话文学中最家喻户晓的人物之一,他受到创作者及广大人民的青睐具有多方面的原因。道教的兴盛为哪吒的形象注入了新的血液,反叛的精神是哪吒最吸引人民的气质内核,至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体裁的丰富则为有关哪吒的神话文学作品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时代发展至今,哪吒依旧为广大人民群众热爱。从20世纪80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推出的《哪吒闹海》,中国国际电视台推出的《哪吒传奇》,到今天创造国漫观影巅峰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这一形象经久不衰,拥有着无可比拟的文化价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