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关于感恩的作文 800字以上

如题所述

1、圣严法师曰:“要感谢接受过你施舍的人/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央视著名记者白岩松曾经采访过圣严法师。让他记忆犹新的是一句圣严法师说的“要感谢接受过你施舍的人!”
“禅宗”讲的是“悟”《坛经》:“五祖有一天召集所有的弟子,说:‘我告诉你们,世人都把生死看得很重,而你们这些人终日只是持戒修善求福报,不去寻求脱离生死轮回苦海的办法。如果你们自己执迷不悟,不见自性,积德行善又怎么能拯救你们脱离苦海?你们都回去,凭借自己的智慧,用自己本心的般若之性,各作一首偈来给我看。如能悟得大意,我就将衣钵教法传给他,让他成为第六代祖师。你们马上回去,不得拖延停滞懈怠。想是没用的,如是见性之人,一言之下即须得见。像这样的人,即使是挥刀上阵的紧要关头,也能闻言见性。’”
“要感谢接受过你施舍的人”可以说是一句‘禅语’。学佛的根本是“闻佛见性”否则就像五祖在上面说的“如果你们自己执迷不悟,不见自性,积德行善又怎么能拯救你们脱离苦海?”佛法中有财施、法施、无畏施。成佛法门《金刚经》中佛祖释迦牟尼对须菩提说:“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一般人施舍为求福报,施舍是有条件的而圣严法师是反其道而行之,正应认了佛祖的知见——“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圣严法师就是一个悟道——‘当知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之人。——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如今世道与佛住世时代“今非昔比”但成就佛道需“见自性”的“无为之法”是不可说……如强曰:是永恒不变的!
“寂灭为乐”——一代佛教宗师圣严法师我为你欢欣鼓舞!“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2、如何孝敬父母

了幻法师

1、孝敬父母,是佛陀的重要教诫。

知恩、报恩是佛陀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在应该报答的诸种恩德中,如父母恩、国土恩、三宝恩、师长恩、众生恩等等,佛陀首重报父母恩,呵责忘恩负义者禽兽不如,强调供养、孝顺父母为人子女的责任,包括出家僧尼,也应尽此职责。

赡养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赡养老人不仅是家庭伦理道德问题,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公民有赡养老人的义务和责任。也就是说,赡养老人并不是作子女的情感意愿问题,而是任何人不得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云:

父母对儿有十种恩:第一怀胎守护恩;第二临产受苦恩;第三生子忘忧恩;第四咽苦吐甘恩;第五回乾就湿恩;第六哺乳养育恩;第七洗濯不净恩;第八远行忆念恩;第九深加体恤恩;第十究竟怜愍恩。

有些人看到佛教的出家僧尼,不能像俗人一样地尽家庭职责,便认为出家是大不孝的行为,批评佛教是反孝的宗教。其实,佛教对于孝顺父母的教诫,在大小乘的经律之中,不胜枚举。

如在《增壹阿含经卷第十一》中,佛教诫诸出家人,应努力报父母恩,佛言:“若复比丘!有人以父着左肩上,以母着右肩上,至千万岁,衣、被、饭食、床蓐卧具、病瘦医药,即于肩上放于屎溺,犹不能得报恩。比丘!当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随时将护,不失时节,得见日月。以此方便,知此恩难报。是故诸比丘,当供养父母,常当孝顺,不失时节。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同经卷中,佛还告诉大众,奉养父母的功德与供养一生补处菩萨相等,若不奉养,罪过极大。如经言:“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二法与凡夫人,得大功德,成大果报,得甘露味,至无为处(即涅盘)。云何为二法?供养父母,是谓二人获大功德,成大果报。若复供养一生补处菩萨。获大功德,得大果报。是谓比丘,施此二人获大功德。受大果报。得甘露味。至无为处。是故诸比丘,常念孝顺供养父母如是。”

佛经记载,佛陀要出家,父亲不准,要他娶妻,他只好顺从。娶一个不行,要娶两个,他也照办。后来还要为他家生个儿子,传宗接代,也同样没有违背父王的旨意。到最后,一切要求做到了,他父亲再也没有话说了,佛陀这才在夜里离宫出走,到各处参访明师,探求人生真谛。后来,佛的父亲过世,佛陀亲自回来举丧,亲自为自己的父亲放入棺木中入殓,然后和他的儿子罗侯罗、堂弟阿难、难陀等四人,将父亲的棺木抬上,运到他自己经常讲经说法的地方“灵山”安葬。

佛经中还有度化不孝之子阿阇世王的故事。

《观无量寿经》中记载,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印度摩竭陀国有国王阿阇世,他为了想早日荣登国王宝座,欲置自己的父王频婆娑罗王于死地,因此把他关在监狱,不给吃,不给喝。阿阇世的母后韦提希夫人,为了拯救自己的丈夫,把牛奶和蜂蜜混合,涂在浴后的身体上,并把葡萄浆灌入身上佩带的璎珞中,每天偷偷去看频婆娑罗王,将身上饮食供养于王,使其免于饿死。可是,这件事终于给这个忤逆儿子晓得了,也将她同样关进牢狱。

像这样冥顽不灵之子,碰上了也没办法。母亲韦提希夫人想到她认识佛陀的弟子目连尊者,便跪下来祷告,希望目连尊者赶快来救她。结果佛陀以神通知道了这事,慈悲地赶来帮助,同时为他们讲《观无量寿经》,教念阿弥陀佛的修持法门。这是《观无量寿经》形成的来龙去脉,其基础就建立在孝道上面。

阿阇世王因弑父之罪而遍体生疮,至佛前忏悔即平愈,遂皈依佛陀。佛陀灭度后,阿阇世王成为佛教教团之大护法。摩诃迦叶于七叶窟结集经典时,阿阇世王为大施主,供给一切之资具。

在《五分律卷二十二》中,也有一个故事:当时佛的一位罗汉弟子,名叫毕陵伽婆蹉,因他的父母贫穷,想以衣食供养,但又不敢,所以请示佛陀,佛陀因此集合比丘弟子们开示:“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从今听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

《中阿含?婆陵经》中说:有一位迦叶佛时的贫苦工人,叫做难提波罗,他受了佛的教化,完全实行出家的生活方式,但他为了奉养他双目失明的老年父母,所以宁可做陶器来维持生活而不去出家。

故佛制出家者必禀父母。如果有兄弟子侄可托付,方许出家。但必须得先禀请于父母,父母同意方可出家,否则不许剃落。或有出家之后,兄弟子侄去世,双亲无人照顾者,则可减其自己衣钵之资,用来奉养双亲。如长芦赜禅师迎母于方丈之西,劝其念佛,临终安恙生西;道丕禅师战乱时期担母各方乞食;皆成后世佳话。

孝为百善之本,万行之首,众戒之宗。

中国历代皆有“百善孝为先”,“求忠诚于孝子之门”之说。这都说明孝的重要性。世出世间圣人,大力宏扬之践行之。大舜因行孝故而得天下,武周因继祖志而奠王业。又如佛陀为报亲恩故,累劫行菩萨道,最终于菩提树下成等正觉。目连尊者为报哺乳之恩故,请佛讲说《盂兰盆经》。地藏菩萨昔为婆罗门女时,为超度先母生天,发大悲心,出家修行,并发大誓愿,狱界不空,决不先成佛道。菩萨发心,大都如此。非但成道后方报亲恩,实因报亲因缘故而修圣道。可见世出世间圣人,把孝亲之行当作自己本分事。孝行之道,是做人的基础,是修养道德的方便之门。

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文明就是孝道。所以古代臣子对皇帝上有关文化、或社会风气的奏章,如果这个皇帝很倔强,有不是的地方,不肯纳谏,便往往祭出一句很严重的话,“圣朝以孝治天下”,用来给皇帝当高帽子戴,使他无法胡闹,乖乖做个好皇帝。

人人必须践行孝道,方得完善人格,修成至德。否则与孝道相违,则人格低落,有损于道德,失去做人的资格。不孝是祸乱的根源,人若心存孝念,则能作到上恭下和。决不会冒犯长辈,扰乱社会。所以,若能广泛地推行孝道之风,则定能人人向善,家庭和睦,国家安定,社会和平。便能趋于孔子所谓的“大同社会”。儒家因此而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以孝治国,依孝尽忠。“尧舜之道,孝悌而已”,把孝行之道从道德原则提高到了政治原则上来

2、佛法中孝敬、供养父母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1)、尽心供养,敬顺父母,令父母得欢喜安乐。
孝顺必须是长期的,而不是一时的。孝顺父母应该长期不断的奉养,使其无缺,而不是一时的情绪喜恶。

《善生经》中佛言:

“善生,夫为人子,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何为五:一者供奉能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善生,夫为人子,当以此五事敬顺父母。”

即:一是供养父母,使不饥寒;二是子女要做什么,先同父母打招呼,征得同意;三是恭敬孝顺父母,不忤逆;四是父母正确的命令,应当执行,不能违背;五是要成全父母合乎正道的事业,不令断坏。

《心地观经》也说:“孝养父母之福与供佛同等,应当孝敬恒在心。”佛教不仅报现世恩,甚至普及七世父母、累劫父母,以表示对父母的追思与感恩。因为父母的生养,我们才得以世世“借假修真”,听闻佛法,圆满菩提。《分别经》提到佛陀之所以成佛是因“父母世世放舍,使其学道,累劫精进,今得成佛,皆是父母之恩。人欲学道,不可不精进孝顺”。所以尽孝如同学佛一般,不能间断。

(2)、长期物质的供养

物质的供养主要有四种:一是饮食,二是衣服,三是起居,四是疾病。

● 饮食方面,为人子女者,就是家常的菜蔬,只要咸淡得宜,生熟中节,不敢潦草,然后敬奉,略有好食,先进父母;至于自己,粗粝俱不计较。要奉得父母欢喜,就是尽心。年老的人,脾胃自然虚薄,饮食难得消化,进的食物,须要炖得热的,软烂的,香美的,方才有益。凡是生冷粘腻坚实难化之物不可与食。食不可过饱。这饮食调理,为人子者,俱要放在心上。

●衣服方面,为人子女者,那个不欲锦绣细软?但富贵人家便容易制造。若是寒俭之家,何能如意?只要冷暖合宜,奉得父母欢喜,就是尽心。年老的人,气血自然衰弱,身体未免不耐寒暑,未曾冷先就怕冷,未曾热先就怕热。故衣服调理,为子者,要根据气候,随时帮助调节。

●起居方面,为人子女者,须要时时照着。凡是危桥险岸,绝早黑夜,雨雪霜雾,俱不可任父母轻往。凡是丧祭斗讼忧愁的事,俱不可任父母轻到。至于劳心费力的事,俱不可任父母去做。若遇欢乐安逸的事,不妨劝父母去行。再如父母性所喜好的好事,亦劝多为。其行住坐卧,俱要照管扶持。只要得父母安稳自在,快活过日,就是尽心了。

●疾病方面,为人子女者,须要加意调摄,小心扶持,请医用药。病中煎制汤药,进奉饮食,切不可生懈怠心、厌恶心。为人子女,当常想自己幼小时,在怀抱中,便溺粪污,为父母的,不知替你洁净了多少,今日岂可有嫌恶的理!这疾病调理,为人子者,俱要放在心上。!
以上四点便是物质的供养。

(3)、孝顺必须有实质的,而不是表面的。

除了物质生活不虞匮乏,给予父母心理上的慰藉,精神上的安乐,也是孝顺的表现。

悦亲是养亲第一要诀。使父母常生欢喜心,可以增进他们的健康,这是寿亲之道。在父母前万不可有愁容,更不可有怨言。无论我们的环境顺逆,总应该克制感情,以悦亲为主。于“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这是孝顺父母应该有的态度,所以父母若是信佛的,儿女们更应当推父母的爱敬,而信仰佛教,这才是好儿女啊。

《父母恩重难报经》载:“若父母无信,教令信;无戒,与戒教授;不闻,使闻教授;悭贪,教令好施。”《本事经》及《孝子经》说:“能开化其亲,才是真实报父母恩。”

《贤愚经》、《睒子经》谓“佛陀是因仁孝故,成三界之尊”。由此可知,无论在家或出家,实质上能解决父母的需要,且能导其正道,这是无比的重要。

(4)、孝顺必须能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顺应该从自己的亲人做起,渐而扩充至社会大众,乃至一切无量无边的众生,才是佛教理想中的至孝。佛教中,广义的父母恩还包括“师长恩”,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中也说:“父母虽能生育我身,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

更进一步来说,佛教讲:“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四重恩”之一便是“报父母恩”;修行者以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自利利他的菩萨道,最为上行。《梵网经》说:“若佛子以慈悲心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如果一个人懂得孝道,敬爱父母,必然能持戒;能以善法制止身心恶行,就不会侵犯他人,进而尊重万物,更能了解同体共生。所以太虚大师将孝道扩大为“孝顺父母、孝顺师长、孝顺业因、孝顺圣教、孝顺法性、孝顺佛心”。佛教不仅是重视孝道,更将孝道的积极意义与精神发扬光大。

3、家庭中要特别注意处理好婆媳关系。

在城市家庭,婆媳同居一处的情况较少;但在广大农村及乡缜,婆媳关系仍是家庭关系中最重要的环节。

家庭中最容易发生意见冲突的要算婆媳了,婆媳之间常常为了极小的事情而闹意见。若要维持家庭间融融之乐,做婆媳的要公允,要宽恕;做媳妇的要理解,要忍让。婆婆也是做过媳妇的,而媳妇将来也要做婆婆的。做了婆婆,就不应该向媳妇故意寻错处。若遇到媳妇有错误的地方,也应该和颜悦色的纠正她。纠正的时候,不可当着他人的面前使她难堪。

佛陀指示我们,在纠正他人的过失时,要“屏相教诫”,就是要在没有旁人的地方去教诲。儿媳间如果有一时的言语冲突,做尊长的最好不要牵入漩涡。

要防止由隔膜而生误会,婆婆待媳妇,要和待自己的女儿一样。媳妇有不周到的地方,要退一步的想:“年轻人总有点不懂事的”。这样处处原谅她,自然你亲我爱了。此外对于媳妇媳家的父母兄弟,要表示亲热,切不可有藐视的态度。
做媳妇的要易位设想:“我将来也要做婆婆的啊。假如将来有一个媳妇不称自己的心意,我将会觉得怎样呢?”而且婆婆就是丈夫的母亲,当然要和自己的母亲一般,要尽心孝顺奉侍啊。

有些不知理的媳妇常因丈夫家贫穷,工作繁杂,以及人口多,衣食俭朴,而故意做出使人难堪的举动。更有些仗看娘家的势力,轻慢公婆丈夫的。这样的媳妇没有不使家庭的幸福决裂破碎的。此外做媳妇的,若有懒惰、奢侈等不良习惯,也足以妨碍家庭的融洽。那都要痛自改正的。

丈夫要妥善处理母亲与妻子的纠纷,做儿子的(或丈夫)当母亲与妻子发生纠纷的时候,对于母亲和妻子应作个别谈话。对母亲一方面应用诚恳的态度,了解情况,沟通安慰、请求原谅。当母亲提起媳妇不好时,应该完全承认过错,使老人家出了口气,而觉得欢喜。对于妻的方面,应该对她表同情,对她解释和安慰,用情爱消去她的怨恨;而且须使妻因情爱的感动,而孝敬尊长。

现在有些人结婚后,背了父母,只爱自己的妻子,丢了父母,只疼自己的儿女;你何不将爱妻子的心肠,爱父母呢?疼儿女的意思,疼父母呢?古人云:以爱妻子之心爱父母,则无有不孝。父母有过,儿子当面斥非,背后议短者,此皆不善不孝。

我们只要记着:“要知亲恩,只看自己怎样养儿育女;要求子顺,必先自己做到孝顺爷娘”。这几句话就是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朋友,当你夏日躺在树荫下,看到赤日炎炎中挥汗劳作的父亲时,你能心安理得吗?当你冬夜坐在电视前,看到双手炸裂正编织御寒毛衣的母亲时,你能不为之震撼吗?当你安然坐在公共汽车上,看到面前站着颤巍巍的老人时,你能无动于衷吗?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吧,它能使你获得一种别样的幸福感觉。

这并非我,在此故作假设,如果你叩心自问,放眼四周,此种不关心父母、不尊重老人、不为家长分担家务的现象,你是否亲身经历过,或似曾相识吧?

在物质生活富裕的今天,我们许多同学不懂得珍惜幸福生活,更不知感恩为何物。只知道一味地索取,从没想到过要回报。其实,自然界的一切还都知道感恩。大海给了鱼儿一个宽阔的天空,因为感恩,鱼儿回报给大海一片生机;天空给了鸟儿飞翔的领空,因为感恩,鸟儿回报给天空一处美丽;大地给了树木一片沃土,因为感恩,大树反赠给大地丝丝阴凉。大自然都懂得感恩,更何况我们人呢?
世界需要一颗感恩的心,因为感恩,所以美丽。
我们学过海伦的故事,她自小双目失明,连正常的行走也需要他人扶着,但是她没有因此而埋怨上天、埋怨父母没有给她一副健全的身体,她心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父母给了她生命,用笔写了一部又一部的文学作品回报社会和父母。正因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海伦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是感恩,让她体会到了人生的快乐。
感恩,不像你想像得那么遥不可及,它做起来也很简单。当他人向你投来美好的目光时,你要回赠一个亲切的眼神;当得到他人的帮助时,你要投去一个甜甜的微笑;当受到他人的鼓励时,你要说声“我会努力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落叶对根的感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儿子对母亲的感恩。
感恩,充实着我们的生活;感恩,塑造着我们的心灵;感恩,是世界变得美丽;感恩,是我们拥有爱心。让我们怀带一颗感恩的心,去感谢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吧!

常常抱怨命运的不公;常常觉得生命里黯淡无光;常常认为成功离自己太远;也常常将自己推进痛苦的深渊。
唉!将所有的怨气全部发出,让它随风而逝。但心中剪不断理还乱的愁丝仍紧紧缠绕着我,久不离去。
清晨,失落的我走进一片茂密的树林。薄雾笼罩,清风拂面,像走进了如诗如画的境界。草地上调皮的雾珠打湿了我的鞋子,看着它们在叶子上欢乐地跳着,一股莫名的冲动,想和它们一起嬉耍。树林里是那样的幽静,青青的小草,红红的花儿,高高的树木,一切是那样的祥和。心中顿时觉得舒畅很多。一缕柔和的阳光洒进树林,它是那般神圣,用它无私的光辉照耀大地,万物沐浴其中。在它的抚摸下,我感到有一双温暖的手臂,给我慰藉,给我依靠。霎时间,心好像在飞,飞向那蔚蓝纯洁的天空,远离喧嚣,远离苦恼,远离失败,去追求属于自己的蓝天。
在一条潺潺的小河旁,我停下了脚步。蹲下身来,仔细聆听那叮当的水声,让自己的思绪和着平日的苦闷随着那连绵的小河,流向蜿蜒的远古。突然,几声清脆的叫声打破了沉寂,仰头一看,哦,原来是几只可爱的小鸟呢!它们在枝头婉转的歌唱,将一片树叶打落,盘旋了两圈,随着流水一起去感受更广阔的生活。此情此景,我完全陶醉其中,心不由自主地跟着一起舞动起来。这时,心中一片开朗,没有烦恼,也没有忧伤,有的只是一片静谧。
突然觉得眼前豁然开朗,我顿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为什么一定要哀叹呢?没有生命,又岂能感受到世界上的一切成功与失败,体会一切悲伤与快乐,看到一切喜悦与忧伤呢?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生命赏赐的呀!既然生命让我们拥有了这一切,我们就应该无怨无悔。
面对蓝的天碧的水绿的叶,我从心里溢出一句话:真心的感谢你——生命。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1-18
一个青年丢掉了工作,身在异乡的他四处寄求职信,但都石沉大海。一天,他收到了一封回信,回信人斥责他没有弄清楚该公司所经营的项目就胡乱投递求职信,并指出求职信中语句不通顺,借此把青年好好地嘲笑了一番。青年虽然有些沮丧,但他觉得这是别人给他回的第一封信,证实了他的存在,而且回信人在信中的确指出了他的不足。为此,他还是心怀感恩地回了一封信,里面对自己的冒失表示了歉意,并对对方的回复和指导表示了感谢。几个星期后,青年得到了一份合适的工作,录用他的正是当初回信拒绝他的公司。
这是我身边发生的一个真实故事,我一直以该青年为榜样,正是他那颗感恩的心,打动了用人单位。
常怀一颗感恩的心,这个世界在我们眼中就会变得愈加美好。
同样的一枝玫瑰,有人说:“花下有刺,真讨厌!”有人说:“刺上有花,真好!”看到刺的人,挑着毛病、盯着不足,他们注定是不快乐的。而那看到花的人,则有着感恩的心,尽管刺扎手,但那些刺上却有着芬芳的花朵,于是他能感受到幸福。所以,拥有感恩心的人是幸福的。
我们常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发现美,不光需要一双敏锐的眼睛,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充满爱的心。我想说,感谢爱你的人吧,正是他们的关心、鼓励和支持才让你感到了生活的温暖和充实;感谢讨厌甚至恨你的人吧,是他们让你的生活曲折多彩,让你面对挫折时变得更坚强。这种爱就是一种感恩,爱世间万物,感激世间万物,用一颗感恩的心去“打量”万物,那上面定有细微之处让你心怀感恩。
感恩———幸福的真谛!
点评:本文作者告诉了我们:感恩不仅会使人获得物质上的幸福(获得工作),更使人获得精神上的幸福,因此,感恩是“幸福的真谛”。事例典型,善于分析,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2
第3个回答  2010-01-12
清晨,是谁敲打我的窗棂,惊扰了我有些哀怨的梦 从梦中清醒,张开疲倦的双眼,感受到了刺眼的光芒,如同潮水,奔腾汹涌,袭向我膨胀的大脑.一缕缕金黄的光线透过窗户,斜斜地射进我的小屋.白色的地砖,粉色的床头被抹上一袭金纱,泛着金色的光点,聚集在我的四周.阳光的手抚摩我脸颊,阳光的味道在我四周漂浮.渐渐地,我感受到阳光的温暖涌上我渴望被关爱的心头,融入我悄悄关起的心扉.我感谢阳光,感谢自然,为我的新一天灌溉希望,输送温暖.对太阳的感恩,那是对温暖的领悟.
撼枕的涛声,一浪接着一浪,磅礴的气势冲击着星星点点的礁石.无边的大海,沿着水平线露出一带鱼肚白.激起的浪花如鲜花绽放,大放异彩!遥望远空,是无垠的海面,是开阔的视野,是敞开心灵的方舟,是带走哀愁的天堂.此时还有什么抛不开的物欲私恋,纷争纠葛呢 我感谢大海,感谢自然,是你宽广的胸怀,带我飞进精神的高地,培育我树起崇高的胸襟.对大海的感恩,那是对精神的洗礼.
绵绵的细雨,笼罩大地,使田园里的果树和庄稼在细雨的滋润下,换上了成熟的筋骨.对细雨的感恩,就是对生命的赞叹.高山接踵,隐天蔽日.魁梧的大山,如巨人般屹立于天地之间.对高山的感恩,就是对坚毅的坚持,对生活信仰的秉持.春去冬来,花落花开,我们在丢弃一些琐屑的同时,必定会积淀下或多或少的自己的感悟.即使是思想的一小步,即使是博爱之风吹起的一小朵浪花,也会充实起自己的心房,让我无悔无怨.我们生活在自然的怀抱里,领略了自然的魅力,感受了自然的恩泽,恰似"润物细无声",装点了生活,更丰富了人斑斑驳驳的一生.
自然是我们无形的守护神,你沉甸甸的恩情萦绕在心间.点点滴滴,尽是我思想的源泉.你的滋润深深地嵌入我的心坎,一切的一切,都是你对我的眷顾.在恩情的氛围中,我学会付出我的真爱.
你感恩自然,自然将赋予你灿烂的希望.或许你可以为自然插上绿荫,多一份新绿,少一份荒芜;或许你可以维护自然环境,不要让污秽的尘埃侵蚀美好的家园;或许你可以回收垃圾,使自然摆脱白色垃圾的污染;或许你还可以撰写一篇自然赋,吸引更多的人热爱自然,感受自然,畅游在自然那无私的给予之中.当你做完这些,回眸田野时,会发现大大小小的山花野草正发疯似的生长着,抢着在你离开之前,绽放一生的美丽.
感恩之心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阳光雨露,是思想文明进步的基础,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学会对自然感恩,珍惜大自然的产物,就是感悟生命真谛,理解生活考题.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必然有着美好的品格,对生活和生命有着充分温情的认识,用思想凝聚成人类的至善至美,引导人们跨越心灵的隔阂,感悟生命伟大的内核.
徘徊于自然的脚步声中,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即使卑微如小草,也自有小草的芬芳;即使渺小如水滴,也会全身折射阳光.
一颗或者冷酷或者寂寞或者愁苦的心,在自然无私的给予下也会溢满爱的海水,恩情和感恩的力量把苦涩化为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