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明朝末代宁王朱宸濠相关

最近我在找有关末代宁王朱宸濠的资料,不过很少,是不是他叛逆被除后相关内容都被删了?我想查他的生平记载和他的家庭哪里有呢?比如他有几个妃子、几个兄弟、他的孩子叫什么名字,这样的内容哪些书里可以查到?
谢谢了!

朱宸濠1479——1521
安徽凤阳人。明太祖朱元璋五世孙。初,封上高王,弘治十二年【1499】,袭封宁王。正德十四年【1519】,朱宸濠借口武宗荒淫无道,集兵号十万造反,略九江、破南康,出江西,帅舟师下江,攻安庆。四十三天之后,朱宸濠大败,与诸子、兄弟一起为王守仁所俘,押送北京,废为庶人,伏诛,除其封国。

附:明宁王世系表

献王权,太祖庶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封。二十六年就藩大宁。永乐元年移南昌府。正统十三年薨。

磐烒,献嫡一子,永乐二年封世子。正统二年薨。以子奠培袭封,追封王,谥曰惠。

靖王奠培,惠嫡一子,正统十四年袭封。弘治四年薨。

康王觐钧,靖嫡一子,初封上高王。弘治五年袭封。十年薨。

宸濠,康嫡一子,初封上高王。弘治十二年袭封。正德十四年,反逆伏诛,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0-08
记得当初看书,讲明思宗崇祯皇帝吊死煤山,郁愤难当,曾经写下了自己的遗言:君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看到此处,不由得提笔作眉批:君亦亡国之君。想想看,崇祯皇帝,荣登九五,那也不是三岁幼子,上台的时候年龄好像也过了18岁,(具体是多少,忘记了),完完全全是个成年人了,对自己的行动有着完全的把握能力。况且,是经过和当时权倾一时的九千岁大太监魏忠贤一番明争暗斗上台的,非是鲁莽乏智之士;也经过精通三坟五典宿儒饱学之士的熏陶,非是胸无点墨之辈,奈何诿过于人?看思宗为政17年,常常夙兴夜寐,又不贪恋酒色,令即使后来的康熙皇帝也对此感叹不已,奈何越治越乱?贵为天子,被一帮朝臣所左右,不是很悲惨吗?

可是后来看的书多了,就有些对当初的莽撞有所愧疚了。

说起来明朝,不管怎么说,在两个外族入主中原的夹缝中间,总是带着几分龄人不可思议,几分坚持汉统的社会里面成就得如此之快,又败落得如此干净,历来就不少目光来探究。明朝自洪武1368年建都南京,自1644年崇祯皇帝吊死煤山,三百年间,风起云涌,中间历尽波折,传奇人物不断涌现,如何败落得如此之快?
看思宗荣登大宝为政,“崇祯元年正月戮魏忠贤及其党崔呈秀尸。二月乙未,禁章奏冗蔓。癸丑,御经筵。丁巳,戒廷臣交结内侍。六月,削魏忠贤党冯铨、魏广微籍。”一下结束了为祸良深的阉祸,估计举国同庆,散文家张敷的《五人墓碑记》中说:“圣人之出”,可见当时的信王上台时是怎样的受人拥戴。“二年春正月丙子,释奠于先师孔子。”估计这一下天下的士子们该是感动得痛哭流涕了!

然而好景不长,“崇祯元年岁末,诸部饥,告籴,不许。陕西饥民苦加派,流贼大起,分掠鄜州、延安。”以后的日子里面,从王家胤、刘六到张献忠、李自成,以及各处反叛的官员,一处处的战火陆续在各省燃起,思宗很大的一部分精力都用来如何剿灭蜂拥而起的饥民了。在明史庄烈帝本纪中,详详细细的记录了每年哪位大臣因为却贼不力而被免职甚至杀头了。想想看这个皇帝当的确实有些冤枉,还苦苦的支撑了17年,说他“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倒也不过分。

更何况自“崇祯二年冬十月戊寅,大清兵入大安口。十一月壬午朔,京师戒严”开始,清朝大军逐渐南侵,步步蚕食,慢慢攫取着清朝北方的土地。一直到“崇祯十一月丁卯,援汴总兵官刘超据永城反。庚午,发帑振开封被难宗室兵民。壬申,大清兵分道入塞,京师戒严。命勋臣分守九门,太监王承恩督察城守。诏举堪督师大将者。戊寅,征诸镇入援。庚辰,大清兵克蓟州。丁亥,蓟镇总督赵光抃提调援兵。”崇祯十五年十二月,大清兵趋曹、濮,山东州县相继下,鲁王以派自杀。当初太祖为了镇压北方少数民族而设北方重镇北京,到成祖迁都北京,一直到戚继光北筑长城3000烽火台,袁崇焕在关外操练大军,对于北京的防卫工程苦苦经营的明朝君臣们似乎都知道来自北方的威胁,可惜,终究没有抵挡得住改朝换代的命运。

两条战线作战,内外忧患,似乎是很是令人头痛。但是似乎大明江山锦绣,不见得没有能人志士,可惜不得重用,最明显的例子是袁崇焕。要不是后来的清朝统治者为了修订明史,把当时使用反间计的秘密讲了出来,估计袁崇焕真要沉冤地下,一片忠心化作千秋诟骂了。“崇祯二年六月戊午,袁崇焕杀毛文龙于双岛。十一月辛卯,袁崇焕入援,次蓟州。戊子,宣、大、保定兵相继入援。征天下镇巡官勤王。辛丑,大清兵薄德胜门。甲辰,召袁崇焕等于平台,崇焕请入城休兵,不许。下兵部尚书王洽于狱。十二月辛亥朔,再召袁崇焕于平台,下锦衣卫狱。甲寅,总兵官祖大寿兵溃,东出关。崇祯三年秋八月癸亥,杀袁崇焕。”是何等的迅速,处理是何等的粗心,难道不是决策者——崇祯皇帝的错误?无怪乎金庸大侠要写《碧血剑》为袁大督帅鸣不平了。

其他重臣,例如自崇祯二年上任的兵部尚书孙承宗,“崇祯十一年戊辰,大清兵克高阳,致仕大学士孙承宗死之。”但是明史的清朝修订者们肯定不会大张其势的介绍了。相类似的左良玉、孙过庭也是忠直智勇之士,可惜,得不到皇帝的欢心,也是往往受到皇帝的牵制和猜疑,“崇祯六年五月乙巳,太监陈大金等分监曹文诏、张应昌、左良玉、邓�巳军。”估计这些阉人们到了军中肯定要颐指气使,作威作福,将士们肯定义愤填膺,哪里肯效力沙场?

但并不是崇祯真的不努力,从一开始的祭祀礼仪,赈济灾民,发放驽银,崇祯还是陆陆续续的在做,即使到了南北局势焦头烂额的时候,“崇祯十三年春闰正月乙酉,振真定饥。戊子,振京师饥民。癸卯,振山东饥。二月壬子朔,祀日于东郊。崇祯十四年春正月辛巳,祈谷于南郊。”还是舍得花费些精力来做事情,可惜那时候已经大局已去,无能为力了!

崇祯皇帝是与魏忠贤作了刀光剑影的争斗之后登上皇帝宝座的,应该对这些阉人有所反感才对,可惜他不喜欢别人的阉人,却喜欢自己信王府里面自己的阉人。“崇祯五年秋七月辛丑,太监曹化淳提督京营戎政”开始大肆影响军政,并“崇祯六年五月乙巳,太监陈大金等分监曹文诏、张应昌、左良玉、邓�巳军。崇祯十七年三月癸巳,封总兵官吴三桂、左良玉、唐通、黄得功俱为伯。甲午,征诸镇兵入援。乙未,总兵官唐通入卫,命偕内臣杜之秩守居庸关。戊戌,太监王承恩提督城守。”这些太监们唯利是图,岂能真的相信?“十七年,李自成至宣府,监视太监杜勋降”,所以这些任何外臣没什么两样,怎么就成了皇帝的贴心人了呢?估计还是与大臣们自私营利、沽名钓誉而进不了皇帝的眼有关吧?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代州,真定知府丘茂华杀总督侍郎徐标,檄所属降贼。甲申,贼至彰德,赵王常氵臾降。丁亥,诏天下勤王。命廷臣上战守事宜。左都御史李邦华、右庶子李明睿请南迁及太子抚军江南,皆不许。”其实这未尝不是一个办法,东晋南宋,虽然是偏安,但是也延长了社稷宗庙,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后来他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三月辛卯,李建泰疏请南迁。壬辰,召廷臣于平台,示建泰疏,曰:“国君死社稷,朕将焉往?”李邦华等复请太子抚军南京,不听。”也是够硬气的,可惜,一腔热血不珍重,洒去一片生蔓草。话又说回来,幸亏那时候崇祯没有同意南迁。当时葡萄牙已经占了澳门,海上马车夫荷兰也正在觊觎台湾,日不落帝国正在崛起,美洲的五月花早已经生根发芽,如果南北两朝划江而治,再加上中间要和难成大气的李自成周旋,估计中国正好可以重演当年晋代的五胡乱华的局面,那么一个完整的中华民族将长期四分五裂,列强们可以上下其手,左右逢源了!

张廷玉修订的明史中,庄烈帝本纪末讲到,“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倒也使有几分假惺惺的同情中几分真正的感叹!

至于廷臣门户,大约不外乎清流和党争之类的吧?具体如何不太清楚,但是魏阉剩下的势力总有几分,东林党人胜利之后的善善恶恶,估计也会有太多的宽容;再加上拥立信王的老臣拥功自重,新来的朝臣想一展抱负,久久躺在自家的庄园里面享受清福的大地主们,听到崇祯给他们的死对头张居正平反的时候,该是怎样的恐慌?那时候的朝政如同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如果用太急的药,哪里还有好?
第2个回答  2006-10-08
明宗藩宁王朱宸濠于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起兵争夺皇位的叛乱事件。宸濠系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宇王朱权后裔,弘治十年(1497)袭封于南昌。
正德九年,宸濠先后贿赂太监刘瑾及佞臣钱宁、伶人臧贤等,恢复已裁撤的护卫,畜养亡命,随意杀逐幽禁地方文武官员和无罪百姓,强夺官民田产动以万计,并劫掠商贾,窝藏盗贼,密谋起兵。又企图以己子入嗣武宗,以取得皇位。太监张忠、御史萧淮等先后告发宸濠之罪行,武宗因下旨收其护卫,令其归还所夺之田。宸濠得知消息后,于正德十四年六月十四日兴兵,杀巡抚孙燧、江西按察副使许逵,革正德年号,以李士实、刘养正为左、右丞相,以王纶为兵部尚书,集众号称十万,并发檄各地,指斥朝廷。七月初,又以其部将守南昌,自率舟师蔽江东下,攻打安庆,欲取南京。汀赣巡抚、佥都御史王守仁闻变,即传檄诸郡,举兵勤王。守仁会齐各地军兵之后,于七月二十日攻克南昌。朱宸濠闻讯,解安庆之围,回救南昌,二十四日与王守仁军相遇于南昌东北的黄家渡,叛军败退
八字脑。次日又败,退保樵舍,联舟为阵。二十六日,明军以火攻,宸濠大败,将士焚溺而死者三万余人,宸濠与其世子、郡王,及李士实、刘养正、王纶等皆被擒。八月,王守仁捷奏传至北京,但明武宗朱厚照仍自称奉天征讨威武大将军镇国公,于八月二十二日率万余官兵南下,以亲征为名南游作乐,一路扰民不已,直到次年十二月,武宗才班师回通州(今北京通县),并在此处死朱宸濠,除宁王之藩.
第3个回答  2006-10-08
汗~~ 挺难的

古时战争进出都过德胜门,意会得胜还朝。据传,明正德年间,上饶女子娄素珍,成都训导、理学家娄谅之女,自幼秉性聪颖,博学多才,能诗善画,且颇有政治见地。娄素珍成年后,被选配宁王朱权五世孙朱宸濠为妃。南湖内的杏花楼曾是她的梳妆台。楼内有“屏、翰”二碑,字体隽永,笔力遒劲,传说是她用头发为笔书写而成。

明朝正德14年,朱宸濠听信术士胡言,说他有天子之气,便图谋不轨欲夺帝王之位。娄妃知情后,曾写下诗规劝其夫,诗曰:“妇语夫兮夫转听,采樵须知担头轻。昨霄雨过苍苔滑,莫向苍苔险处行。”可是,朱宸濠不听劝阻,依旧举兵谋反,后终被王阳明抓获。娄妃亦跳进赣江自殉。娄妃投江后,尸首并未顺流而下,而是倒流至南昌,市民见状甚奇,认为娄妃生不从夫谋反,死亦不肯随波逐流。王阳明也念其义烈德贤,而命人在德胜门外赣江边对娄妃礼葬。乾隆初年,江西布政使彭家屏重新修筑娄妃墓,并亲笔题碑“前明宁王庶人宸濠娄妃在此”。“文革”期间,娄妃墓被破“四旧”而全部拆除,现已遗迹全无。

王阳明与朱宸濠的战事在樵舍展开,得胜后的王阳明就是从德胜门进入南昌,阳明路也因此而得名。

参考资料:http://www.abbs.com.cn/bbs/actions/archive/post/2246042_2.html?tpg=2

第4个回答  2006-10-09
朱宸濠1479——1521
安徽凤阳人。明太祖朱元璋五世孙。初,封上高王,弘治十二年【1499】,袭封宁王。正德十四年【1519】,朱宸濠借口武宗荒淫无道,集兵号十万造反,略九江、破南康,出江西,帅舟师下江,攻安庆。四十三天之后,朱宸濠大败,与诸子、兄弟一起为王守仁所俘,押送北京,废为庶人,伏诛,除其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