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张爱玲要好的女性作家

本人写论文需要,要做个对比分析;最好再提供下同时代和张爱玲背景相似的女性作家

林海音(1918~2001)与张爱玲(1920~1995),出生于一九二0年前后,在现代台湾文学史与中国大陆文学史中,都占据了相当的篇幅。

尽管她们未有过实质交集,但文学渊源、时代环境、生平经历、世情态度、女性意识、文学定位等,却隐然形成微妙的对照,将她们的观点并列来看,更是交锋无数,透过这番对照记,将更鲜明地凸显各自的特点,同时也为这两位塑造了不同典范的作家,寻求对话的可能。
林海音是总不凋零的冬青树,张爱玲则是暗夜里一闪即逝的流星,前者令人崇敬感佩,后者令人惊艳叹息。张爱玲早慧,七岁开始写小说、十二岁在校刊发表小说、二十岁获《西风》杂志征文奖,二十三岁即以过人文采在上海文坛走红,小说集「传奇」即是她文学生命的隐喻;当四0年代末林海音来台开始发表作品时,张爱玲写作生涯已走下坡;三十七岁时林出版第一本散文集「冬青树」,书名预言了自己未来的写作生涯,同龄的张爱玲却遭受英文写作屡被退稿的打击;林海音于四十一岁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晓云》时,张爱玲已被夏志清评为「中国今日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尽管林海音创作较为晚熟,却持续笔耕半个世纪。
相反地,张爱玲继承了鲁迅暴露中国人性格的阴暗面和劣根性的精神,鲁迅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与张爱玲代表作《金锁记》与都写吃人礼教,主角都得了精神迫害症,只不过一是疯男一是疯女,一批判地主佃农制度一受婚姻买卖桎梏,前者结尾于: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在呐喊中犹抱期望;而后者则是: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沈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倾城之恋.金锁记》
北京与上海孕育了林海音与张爱玲,她们的作品也反哺回这两座城市。将两人的作品并置来看,我们同时也就欣赏到北京与上海的不同风光:胡同与弄堂、四合院与小公寓、骆驼与电车等的悠闲与狭促;领略到北京人的豪放真率、热诚相待,与上海人的精明世俗、人情淡薄;体认传统儒家美德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与中西混融的洋场文化中传统礼教的崩解。我们还可以听到不同的方言,北京土话的爽脆豪迈:“河边儿娶媳妇儿,把王八逗乐了!”“胡同里娶媳妇,口儿上热闹!”上海方言的温软腔调:“侬拨我十块洋钿,我就搭侬买!”“价大格人,跪下来,阿要难为情”。
三0年代京海派水火不容,十余年后在林海音与张爱玲身上,我们看到了两派不再壁垒分明的可能。
从日常生活行事作风来看,林海音勤快利落、豪爽大方,张爱玲懒散缓慢、锱铢必较。林海音像是温暖和煦的橘红太阳。张爱玲的中学老师汪宏声则描述张爱玲是:“一个十分沉默的人,不说话,懒惰,不交朋友,不活动,精神长期的萎糜不振。”他认为这是“因了家庭里某种不幸”所造成的,尽管其后张爱玲展露风华,她生命中仍留有忧郁的蓝色月影。
林海音与张爱玲的性情行事迥异,生平经历亦然。将两人的生平大事参照来看,同时也就看到对比的人生,巧合的是,这两条原无交集的生命线,却几度在同样的时间曲折转弯:一九三一年林海音十三岁时父亲逝世,同年十一岁的张爱玲父母离异,父亲早逝让身为长姐的林海音,养成坚强倔强的性格,父母离异则让张爱玲更为敏感忧疑;一九三九年林海音二十一岁时结婚,同年十九岁的张爱玲赴香港大学读书,林海音进入大家庭后待人处事愈趋圆通,而张爱玲此番远行深化了学识、扩展了眼界;一九四一年二十三岁的林海音享受初为人母的喜悦,二十一岁的张爱玲正经历残酷的港战洗礼,这些极端不同的经历都在她们的笔下留痕。
林海音是家庭事业兼顾的女性典范,她终其一生是乖巧的女儿、贤良的妻子、慈爱的母亲。张爱玲自小叛逆、不合乎传统妇德标准、也未生育后代,当她离去之时,既不是以妻子,也不是以母亲的身份,而仅仅是以一个女人、一个普通女性作家的身份,就此而言,她果然远离了男性话语历来诠释的女性角色,张爱玲独立于家庭与社会网络之外,她就是自己,且是以文字完足了自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1-26
准确来说是没有与张很好的,她的好朋友基本都不是作家,例如炎樱,宋淇夫妇。
倒是作家苏青和她走得很久,张爱玲也比较看得起她,还写过《我看苏青》这个文章。她在苏青办的杂志《天地》上发表了不少的作品,也是通过苏青认识的胡兰成。
和她同时代还有潘黛黎,还有两个女作家,她们那时好像并称的,不过都没有她那样炫目的才华,基本上是没多大的成就的。家庭背景和她不相似。
倒是林徽因和凌叔华我觉得你可以拿她们两个与她来做点比较,家庭比较相似。有人拿冰心和张做过比较,张很不屑,说宁愿把苏青和自己弄在一起。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1-26
苏青。
第3个回答  2010-01-26
张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爱国女作家。
第4个回答  2010-01-26
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