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土很小的魏国,为何能并列战国七雄?

如题所述

魏国的疆域确实不大。单以领土大小论,他的面积可能位列七雄之末,甚至不如一些“非七雄”国家。

不过,这并不妨碍他是当时的天下强国。

魏国疆域一度排不到前七名

在“短暂而辉煌”的战国早期过去后,魏国的领土大幅缩水。

尤其是地处边地的秦、赵、燕等国开疆拓土后,地处中央的魏、韩领土显得更小了。

战国中期,纵横家游列国时,对列国作了描述。其中,魏国的领土大小位列末尾。

《战国策》对当时列国面积做了大致的描述。

当时的关东六国中:楚国“地方五千里”、齐、赵、燕都是“地方二千里”。

相比之下,韩、魏两国就有点“难兄难弟”的感觉了。

韩国”地方千里“,而魏国”地方不至千里“。(因为历史原因,韩魏两国领土犬牙交错,但今天流传于网络的许多地图直接到犬牙交错的部分直接划给了魏国)

其实,如果单以领土大小而论,战国七雄可是“名不副实”的。

东南的越国,北起山东东南,沿海而南,占据了今天江苏大部、浙江被捕及安徽、江西一部,面积比秦、齐都大,仅次于楚国。可是,毫无疑问,战国时期的越国不是天下第二强国!因此,疆域大小,并非衡量国力强弱的主要标准。

军力雄厚

春秋时期,一般以战车数量来衡量国力强弱。战国时,人们仍然习惯用“万乘之国”、“千乘之国”在评价诸侯国力。战国中期,“五国相王”,把中山国也拉了进来。齐国怒了:大家都是“万乘之国”,怎么能和中山这种“千乘之国”并列?老子丢不起人,不参加!可见:在大家眼中,军力强弱,是衡量诸侯国力的“唯一标准”。

当然,战国毕竟与春秋不同,军力衡量标准已经发生了改变。“带甲”、“乘”、“骑”、“粟支”数已经成为衡量诸侯国力大小的标准。由于当时没有明确统计,我们对详细数字不得而知。苏秦出使魏国时形容魏国的军力为: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十余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

单以军队数量而论,魏国仅次于秦、楚、齐。而且,魏军的战斗力在当时是比较强的。早年的魏武卒自不必说。“齐之技击不可遇魏之武卒”,魏武卒的战斗力非常了得。即使到了秦赵长平之战后,信陵君依然能带领十万魏军前往救赵,并一度担任抗秦中坚的角色。

中原腹心

魏国的领土不大,但所出是中原腹心之地。三家分晋,魏国得到的领土不是最大的,但却是晋国的精华部分。魏惠王曾说:晋国,莫强焉……及至寡人之身……(晋国以前那么牛逼,怎么传到我这一代时弱成这个样子)可见:作为晋国精华部分的继承者,魏王把魏国当成了晋国的继承者。而在魏国早期,一度占据了河西和关中东部,那是秦国最精华的区域。秦、晋,春秋时都是可以参与争霸的大国。魏国一度占据了秦、晋两国的精华之地,怎能不强?

除了早年反复争夺的河西之地,魏长时间占有的核心领土由3个部分组成:河东(山西西部)、河南(河南黄河以南部分)、河内(河南黄河以北)。据司马迁记载:唐(尧)都河东,殷都河内,周都河南……正好都在魏境及附近区域。可见:魏地是先秦时期“王者所更居”之地。所以,魏国当然经济富庶、文化昌盛。经济富庶,就可以养兵储粮;文化昌盛,就可以吸引人才。

改革早

魏国的改革是最早的。而且,不是早了一点点。魏国李悝变法,是在前400年左右。比商鞅变法变法早了近50年,比赵武灵王变法早了80年,比燕昭王变法早了近百年。而且,在各国变法中,李悝变法的全面性、效果,可能仅次于商鞅变法,比其他晚了近1个世纪的其他变法都全面、有效。

所以,“尽地力之教”的魏国,对本国潜力的挖掘仍然胜过诸侯。因此,魏国虽小,但早期却是天下最强的诸侯;即使在被秦、齐连番挫败,霸业中落后,魏也只是由一个一等强国沦落为二等强国,仍然是不可小视的诸侯。魏国最大的劣势是其领地:处四战之地,四面受敌;疆域小,缺乏战略纵深、回旋空间。

魏国的优势是:经济富庶、文化发达、军力雄厚、较长时间的“制度优势”。魏国未能利用好自己的先发优势,向西灭秦,是其失策。此后,魏国再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不过,由于魏国经济发达、军力强、地段重要,他始终是一个不可小视的诸侯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