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对陈炯明的评价,为何呈两极分化,其子为何要为他翻案?

如题所述

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陈炯明亲拟了一副挽联:

“惟英雄能活人杀人,功罪是非,自有千秋青史在;与故交曾一战再战,公仇私谊,全凭一寸赤心知。”





后代对自己的评价状况,他心中似乎早已经有预感,摆出一副完全让历史来说话的架势。的确,长期以来,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一提起陈炯明这个名字,可能会马上联想到“军阀”两个字,是革命的叛徒。这样一个负面的角色,言语间竟然还充满了自信,实在令人有点纳闷。




而1997年,陈炯明的儿子陈定炎与高宗鲁推出《一宗现代史大翻案:陈炯明与孙中山、蒋介石的恩怨真相》,不仅要为父亲翻案,对孙中山先生也有颇多微词。这两种大相径庭的结论让许多人感到困惑。孰是孰非?陈炯明又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这真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历史往往是复杂而一言难尽的,尤其是陈炯明这样一个复杂的人物。事实上,翻开历史,可以说陈炯明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是一个风云人物。这个前清的秀才,做过清朝的省议员,组织过革命暗杀团,策划过独立,参与过讨袁运动,先后担任过广东省的都督和省长、粤军总司令,还一度是孙中山唯一依靠的军事武装力量。




而且,这个“军阀”偏偏对治理国家还有一套比较清晰的看法,推崇“联省自治”,信奉无政府主义。但他坚持反对孙中山北伐,两人的矛盾激化后终于爆发,他的部队炮轰孙中山所在的粤秀楼,成为国民革命的“叛徒”,与孙中山先生分道扬镳。




另一方面,陈炯明曾经热情接待过苏联代表、对列宁表示景仰,还出资支持过共产党的机关报,后来却又走到了反对共产党的行列。他的一系列举动,交织着矛盾与不确定的因素,这些都注定了他是个充满争议的人物。




陈炯明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阅历丰富,经历了人生悲喜的各种滋味。撇开政治上的风云变幻,他又是个非常值得肯定甚至赞赏的人物。出任清朝省议员和广东省省长期间,他的确为社会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贡献。他在生活方面也非常严谨,自己颇以不二色而自豪,毫无我们通常理解的军阀习气,而且“一生不治私产、不贪污、不受贿,晚年贫病交迫”,最终因穷困死于香港。




如果陈炯明只是个头脑简单的军阀,再如果陈炯明当年没有发动“六·一六”兵变,那么,今天关于他的争议或许就不会如此激烈。只是历史从来没有假设,不会按照后人的意愿重来一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07
因为他一方面做了叛国的事情,另一方面又对外军进行了顽强抵抗,所以才会两极分化。其子认为后世对他的评价不公,需要给他翻案还他一个公道。
第2个回答  2021-01-07
当然是他自己的儿子认为这件事情对父亲不公平,而且也是揭发了事实的真相,还给他一个公道。
第3个回答  2021-01-04
因为1000个人眼中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他的儿子为他翻案也是情有可原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