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自性”是什么?他只说众生都有,清净不变。到底是道家的道,还是思维上有这么一个清净之处呢?

本来看道德经不错,可是修行方面的给的太少了,佛教的经典也不错,就是假名太多了。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若是他们都讲无为法,而不用差别心来讲就更好了
是不是从思维逻辑上推断出的“自性”?从无常中明悟,知身是幻,悟世无常,心中自然不执著。这个不执著是不是“自性”? 若是说不出,只给一个提示也行,是主观意识上的,还是客观物质上的,抑或是通过逻辑得出的答案
看三楼的算是知道点了。自性清净是客观物质世界恒有的,云石草木皆有,但是本无思维烦恼,何来自性清净?自性清净也是主观意识世界恒有的,若无境界修行,逻辑推断,看不到摸不着,不可思议。一切成就者也是自性清净,但无烦恼,自然也无清净。一切众生皆有自性清净,然而却是日月之光被乌云所遮,自然看不到,摸不着,却需修行成就才得,如此有却等同无。由此看来,自性就是道,自性清净却是烦恼众生才有的。若是一朝明悟,无有烦恼,亦无清净。不知说的对也不对。

首先,在法相唯识宗和印度经典佛学中,“自性”是一个常用的术语,它并不特指心灵(能)或物质(所)的任何方面,而是指一种平常人(凡夫)的认知概念--“存在”。

比如,在《六祖坛经》中,惠能禅师在天台宗的四弘誓愿文的四句前面,分别加上了自心和自性两个名词:
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
自心烦恼无尽誓愿断
自性法门无量誓愿学
自性佛道无上誓愿成

你看,前两句是“自心”,这是因为众生、烦恼都是无明业惑轮回范畴,主要体现在前七识的作用--是修行要对治和转变的。而后两句法和道是“自性”,这是因为佛法的本质是不生不灭的涅盘法,是脱离惑、业、苦的,体现的是本体性的功用,所以是第八识层面,而且是脱离染污的净识,如天空本空明,云来不增。云去不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1-08
这“自性”“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罗。即毗黎耶。即羼提。即禅那。即钵剌若。即波罗蜜多。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盘。即常即乐。即我即净”。
如果灭掉了尘相而归于大觉,此自性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非檀那。非尸罗。非毗黎耶。非羼提。非禅那。非钵剌若。非波罗蜜多。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三菩。非大涅盘。非常非乐。非我非净
摘自《楞严经》第四卷,有编辑。
第2个回答  2010-11-08
道友善问,在下姑妄言之
所谓儒释道本为一家,只要证悟究竟,不论道家的“道”,佛家的“清净自性”,皆能殊途同归。“道”与“清净自性”都是假借文字,强为其名,也都是无需外求,本自具有的。无论修道还是明心见性,都是一个回归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再造的过程。
另外道友所说“若是他们都讲无为法,而不用差别心来讲就更好了”,须知一切文字经典,皆是有为法啊,若是无为法,哪里还有文字语言,都是以心传心,心心相印,那叫我们如何习得?所以我们学佛修道,都是在借假修真。
希望我的回答能有所帮助,阿弥陀佛!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0-11-08
菩提心,即慈悲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