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有常业无变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意思是平常起居作息,要保持规律,做事有规矩,不任意改变世代相沿的事业。

语出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李毓秀《弟子规》,选段原文如下: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白话文释义: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缓慢答应。父母交待事情,要赶立刻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教导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 ,应恭敬聆听。父母责备教训时,应恭顺地虚心接受。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冬天寒冷时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睡前为父母铺床扇凉。早晨起床,应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问好;晚上伺候父母安睡 。

外出时,须告诉父母去处,回家以后,也要当面禀报父母,让他们心安。平常起居作息,要保持规律,做事有规矩,不任意改变世代相沿的事业。纵然是小事,也不能擅自做主,不禀告父。如果任性而为,就有损于为人子女的本分,是不孝的行为。公物虽小,也不可私自收起站为己有。如果这样,品德就有缺失,父母知道了一定很伤心。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康熙年间,统治阶层出于长久统治的目的,主动追求对传统思想文化的认同。包括崇文尊孔,提倡修读四书五经,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大修孔庙,春秋祭孔、宣谕以孔子儒教为立国之本。

1670年,根据儒学核心制定和颁发“圣谕”十六条作为人们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另外,康熙十二年的荐举山林隐逸、十六年开设明史馆、十七年的荐举博学鸿词,网罗名士,弘扬儒学。这些举措都促进了儒家的发展。《弟子规》正是在这种文学氛围下,写作而成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是清代著名学者、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后改名为《弟子规》。意思是启蒙、教育子弟尽人伦本分、忠厚生活的读物。基本为三字一句,每句押韵,十二字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共九十行,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字。

《弟子规》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影响深远,在清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内容浅显易懂,很快流传开来,且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李毓秀在书中所写的内容都是最简单、最根本的人生态度。有现代研究学者指出,《弟子规》的核心内容是倡导通过坚持修己爱人达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是人生第一规,是做人的根本。

《弟子规》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tì,同“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个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11

意思是:居住的地方尽量固定,不要经常搬家,谋生的工作也不要经常更换。

出自:《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原文节选: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译文:

如果父母呼唤自己,应该及时应答,不要故意拖延迟缓;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应该立刻动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辞偷懒。

父母教诲自己的时候,态度应该恭敬,并仔细聆听父母的话;父母批评和责备自己的时候,不管自己认为父母批评的是对是错,面对父母的批评都应该态度恭顺,不要当面顶撞。

冬天天气寒冷,在父母睡觉之前,应该提前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天气酷热,应该提前帮父母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问好。

到了晚上,应该伺候父母就寝后,再入睡。出门前,应该告诉父母自己的去向,免得父母找不到自己,担忧记挂;回到家,应该先当面见一下父母,报个平安。

虽然子女有出息,父母会高兴,但是父母辈对子女最大的期望不是你多么有出息,而是你平平安安稳稳当当,一生没有灾秧。所以,居住的地方尽量固定,不要经常搬家,谋生的工作也不要经常更换。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康熙年间,统治阶层出于长久统治的目的,主动追求对传统思想文化的认同。包括崇文尊孔,提倡修读四书五经,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大修孔庙,春秋祭孔、宣谕以孔子儒教为立国之本。1670年,根据儒学核心制定和颁发“圣谕”十六条,另外,康熙十二年的荐举山林隐逸、十六年开设明史馆、十七年的荐举博学鸿词。

网罗名士,弘扬儒学。这些举措都促进了儒家的发展。《弟子规》正是在这种文学氛围下,写作而成的。其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一个秀才。

他以《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当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贾存仁将其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弟子规》的主要内容:

《弟子规》分为七个部分,分别为:总叙、孝、弟、谨、信、亲仁、学文。下面对七个部分的主要内容作简析。

(1)总叙

《弟子规》总叙引用《论语》“学而篇”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成为全书的总纲,下面的内容均是对这一总纲的解释和阐发。由总叙可见,《弟子规》实是儒家思想的传承之作。

(2)孝弟

1、入则孝

这部分内容主要讲如何孝顺父母。从如何对待父母的呼唤、命令、教育、责备,到如何让父母过得安稳、放心。

到如何关心、侍奉、劝谏父母,最后讲父母去世如何守丧之礼。作者通过很具体的日常琐事,教育弟子什么是孝顺,应如何孝顺。

2、出则弟

这部分内容主要讲如何遵守长幼之序。从兄弟如何相处,到长幼如何相处,作者从礼的角度,说明兄弟和睦、尊长敬老的具体标准和做法,强调“弟”(音tì,通悌)是做人之道。

(3)谨信

1、谨

这部分内容主要讲做人应当谨慎、严谨。从睡眠起居,洗涮穿衣,到饮食习惯,到步履姿态,到待人接物,到禁赴场所,到入门穿堂,到借物原则,无不从细处着手,通过点滴的积累养成良好的品行。

2、信

这部分内容主要讲做人应当守信。从语言应谨慎,不应轻诺开始,到说话应清楚不应模糊,到不说人短长,到见贤思齐。

到注重内省,到学人之长,到如何交益友,远离损友,到知过能改,作者告诉我们何为诚信之人,如何做一名诚信之人。

(4)亲仁

1、泛爱众

这部分内容主要讲做人应当有博爱之心。从人皆须爱讲起,到行高才大服众,到如何做一个有博爱之心的人。作者强调要爱别人,即爱大众,也就是说众人皆有可爱之处,因此要学会爱别人。

2、亲仁

这部分内容主要讲做人要亲仁。何谓“仁”?子曰:“克己服礼为仁。”“仁”就是守礼,就是爱人,就是有仁爱之心。作者强调亲仁对做人具有重要意义,是修身聚德的主要内容。

(5)学文

这部分内容主要讲如何学文。作者指出了学文的重要性,学文的方法,学文的注意问题,强调要读圣贤书,不可自暴自弃。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11-25
居有常: 居住的地方要固定,生活要规律化。
业无变: 做事要有恒心,所立定的志向不要随意更改。
第3个回答  2017-11-25
出自《弟子规》

居有常: 居住的地方要固定,生活要规律化。
业无变: 做事要有恒心,所立定的志向不要随意更改。
出门要告诉父母一声,回来也要通报一声,居住的地方要固定,工作也不要随意变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