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管和培训的差别03

如题所述

(晋级教育创始人 窦昆)3、培训归口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管理,托管属于基础教育司管理。
2021年6月15日,教育部宣布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职责范围内清清楚楚地写着:承担面向中小学生(含幼儿园儿童)的校外教育培训管理工作,指导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党的建设,拟订校外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会同有关方面拟订校外教育培训(含线上线下)机构设置、培训内容、培训时间、人员资质、收费监管等相关标准和制度并监督执行,组织实施校外教育培训综合治理,指导校外教育培训综合执法。指导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社会竞赛等活动。及时反映和处理校外教育培训重大问题。从中可见,托管并不在监管范围内。

2021年7月13日,教育部举行新闻通气会,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了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和暑期托管服务工作有关情况。由此看出,课后服务、校内托管这项工作的具体主管部门是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培训和托管,虽然同属于教育部管理,同样具有教育属性,但是具体管理部门是不同的,适用政策也是不同的。
4、培训加重学生课业负担,托管解决学生课业负担。
国家出重拳治理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初衷在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培训机构自身存在一个巨大的诟病,也是与国家教育大政方针相违背的一点,就是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为了满足家长提成绩的需求,超前教学、超纲教学包括重复教学,让孩子疲惫不堪,天性和个性受到扼杀。

托管的功能则和培训有着本质的而不同,托管以安全看护、接送上学放学、辅导作业、提供中晚餐、组织开展游戏和文体活动、培养好习惯为主,其中跟学习直接有关的就是辅导作业,不存在给孩子上新课、超纲教学的问题。作业都是学校老师布置的,托管机构是帮助孩子解答写作业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批改订正作业的,丝毫没有加重课业负担,相反还在帮助孩子解决课业负担。
5、培训是学校教育的竞争者,托管是学校教育的补充者。
培训机构开展的学科教学,和学校教学的内容是相同的,教学的目标也是相同的,都是为了让孩子掌握学科知识点,让孩子提高成绩。培训机构的卖点往往是名师,所谓的名师就是跟学校老师对比而言的,甚至有的培训机构专门到公办学校高薪挖名师。这样,培训机构和学校之间,一定程度上就成了竞争关系。

托管机构则不同。托管做的是学校老师不愿做、也没法做的事情,中午、下午放学后,要么是学校老师下班时间,要么就是备课、教研的时间,往往是没有精力做课后服务的,校外的托管机构刚好补位。
6、培训是潜在需求、可培可不培,托管是刚性需求、非托就不可。
有人说,培训是刚需,家长都希望孩子上培训班。其实,这种刚需是假象,是宣传、炒作、渲染出来的,是一部分家长带头消费、其他家长跟风消费而形成的。设想一下,如果所有的学科培训机构关门了,所有的学生都不参加培训班了,每个家长孩子会有什么损失吗?没有吧。这也是国家这次敢于下决心治理培训机构、叫停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和寒暑假学科培训的原因。

托管就不一样了。双职工家庭,孩子放学后没人管,没人接送上学放学;爷爷奶奶带的孩子,要么生活在溺爱之中养成坏习惯,要么没有人辅导作业导致作业写到很晚;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放学后缺少同龄玩伴而变得孤僻自闭……凡此种种,都说明托管才是真正的存在刚性需求。一旦学校内外的托管服务停止提供了,一定会给家长和孩子的生活学习带来极大不便。这也是国家一方面鼓励校内托管、另一方面对校外托管一直默许的原因。
7、培训行业侧重于教育,托管行业侧重于服务。
校外培训和校外托管,都属于教育服务业,其中培训偏重于教育,而托管偏重于服务。教育本来是学校的强项、学校的责任、学校的功能,服务才应该是民营社会力量的优势和责任。培训和学校一样发挥教育功能,属于越位;托管为孩子提供放学后的服务,属于补位。

教育当然很重要,但是服务也需要有人做。现在要求学校也要提供课后服务,引发的争议尤其是校内老师们吐槽不少,主要原因就是让担负了教育重任的老师,兼顾服务的责任,老师们不但精力达不到,在能力上未必擅长。校外托管的存在是很有必要的,不仅是在帮助家长孩子,也在帮助老师减轻负担。
8、培训的目标是提高成绩,托管的目标是培养习惯。
好习惯影响一生,习惯的重要性人所共知。孩子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就是在小学阶段。习惯分为多种,包括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思维习惯等。

培训班主要是给学生讲解学科知识。家长给孩子报培训班,最大的目的就是提成绩。培训机构最大的卖点,就是能帮助孩子提成绩。在培养习惯方面,培训机构作用甚小,充其量只能培养部分学习习惯。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孩子上培训班,一周只去两小时或者半天一天,时间短暂,不足以形成习惯。
托管机构则不同。孩子每天在托管班的时间很长,在托管班里除了写作业以外,还有排队上学放学、就餐、午休等环节。在晋级托管学堂,每天老师还要组织学员做游戏,分享游戏心得体会,还要给孩子们上非智力开发课程,重点培养孩子好习惯。
9、培训只要会讲课就能做,托管需要具备综合素质。
对于一些培训机构转型托管来说,最大的难点还是在于师资团队的差别。有人可能认为培训班的老师教学能力强,但是除了教学能力以外,还有哪些能力呢?除了站在讲台上讲授学科知识,很多培训老师并不了解孩子的生活特点、心理特点,连照顾孩子的安全可能就无法胜任。

托管则需要老师具备综合素质。晋级托管学堂的老师要扮演角色:我们要做孩子的安全卫士、学科教师、生活保姆、游戏玩伴、习惯导师、健康顾问,属于全能型老师。托管老师工作时间长,从学生放学到晚上家长把孩子接回家,再加上备课、教研等环节,每天工作十小时以上很正常,属于全天型老师;在学科作业辅导方面,要求老师对语文、数学、英语各个学科都要备课,都要辅导,属于全科型老师。全能型、全天型、全科型的托管老师,是一般的培训老师能够胜任的吗?
这些年来,我见到不少前来应聘托管老师的大学毕业生,有的在培训机构干过,有的在公办学校代过课,来的时候都是高昂着头颅,有点瞧不起托管的样子。但是,干了一段时间托管后,就低头了。来的时候瞧不起托管,走的时候瞧不起自己。

10、培训是治理叫停的对象,托管是鼓励扶持的对象。
过去二十多年来,教育部都一直禁止公办学校开办培训班,禁止给校外培训机构介绍生源,禁止学校老师到培训机构兼职上课。2018年以来,开始进行校外培训机构转型治理。今年7月24日,双减新政出台,更是全面叫停了义务阶段学科培训。国家对培训的态度一直是鲜明的:治理、治理、再治理,直至取缔!

与此相反,2017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的指导意见》,第一次明确提出,鼓励学校开展课后的托管服务。今年以来,在加大培训机构治理力度的同时,又两次发文要求做好课后服务,推荐了23个地方的课后服务工作经验,要求秋季学校课后服务做到全覆盖。同时,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社会托育机构。今年国家发改委的文件,也对托育机构的奖励提出了明确意见。
有人说了,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了,哪里还有校外托管的生存空间?第一,国家层面没有任何文件对校外托管提出过限制发展的意见,校外托管机构的设立迄今为止都没有法律法规,更不谈加强管理了。第二,在要求学校做好课后服务的文件中,多次提出过鼓励社会专业人士、社会力量参与到课后服务中来,这是对校外托管表现出来的政策利好。第三,校内的课后服务,极大提升了托管的热度,提升了家长送孩子托管的意识,托管市场需求会爆发性增长。第四,学科培训的消亡,让家长们的教育消费转移,校外托管可以承接消费。第五,和校外托管共生共荣的局面一定会长期存在,就像过去二十多年学校在传授学科知识、校外培训机构也在传授学科知识一样,总有一些家长希望孩子得到更好的服务……关于校外托管的优势和前景,我还可以列举出很多。这就超出本文阐述的范畴了,跑题了。

我想表达的是,跟国家对于培训的态度是“治理、治理、再治理,直至取缔”相反,国家对于托管的态度必将是:鼓励、鼓励、再鼓励,直至奖励!
(友情提醒:本文为窦昆老师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原作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