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秧歌的别名

如题所述

胶州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又称“地秧歌”“耍秧歌”“跷秧歌”“扭断腰”“三道弯”等。



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是明快、舒展、富于韧劲的舞姿、细腻、泼辣的情感、三道弯体态。胶州秧歌是以各类曲牌形成的一种曲牌体的小戏音乐,以十一个风格迥异的曲牌所组成,以徵调式为主,以商羽调式为辅的交叉调式是胶州秧歌音乐调式的特点。

胶州秧歌是民间舞蹈和秧歌小戏结合形成的北方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扭断腰”“三道弯”等。胶州秧歌起源于宋元时期,后经过传承演变,正式形成于明末清初。

胶州秧歌的表演形式及代表作有:

1、胶州秧歌的基本角色为鼓子2人、棒槌2人、翠花2人、扇女2人、小嫚2人,角色们在秧歌小戏中演绎各种悲欢离合的故事。开场时,先以锣鼓声招人,然后跑大场,由鼓子带领众角色跑出,演员相遇时对舞,男角多做翻扑技巧动作,女角则对舞而过,即兴发挥各自技艺绝活。

2、由于旧时胶州秧歌女角皆由男性扮演,男演员穿跷板扮女角时,前脚掌着地,裤腿下只露小脚以模拟缠足步态,所以形成了“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姿特点。

3、秧歌小戏对白和唱腔皆为胶州乡音,多反映邻里之间、妯娌婆媳之间、夫妻之间的日常生活。秧歌小戏大多是口头传授。传统秧歌小戏有《大离别》、《小离别》、《关东五更》、《四劝》、《拉磨》、《三贤》、《想娘五更》等35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